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通用27个)

时间: 2024-08-25 16:18:11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通用27个)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欢迎阅读!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一篇

  每个家庭都有家风,我想了很久很久也没想好拿我家的什么家风故事分享给大家。但在大年初二,我的脑海中突然闪过这么一个画面,决定家风分享从这里开始说起,事情是这样的……

  那是2013年的春节,除夕当天奶奶从超市买回一口“高大上”的新锅,准备为我们烧美味的羊肉吃。奶奶把崭新的.新锅洗干净后放在窗户外的保笼里准备晾干,由于没有考虑到保笼的空隙大小,保笼居然没能架住锅,只听“哐”的一声,新锅从保笼的空隙里漏了下去重重地摔下楼了。奶奶立即从四楼飞奔到一楼去找锅,好不容易在草丛里发现了它,新锅可怜巴巴地“趟在”那儿,锅底破的就像灵隐寺内的“一线天”,锅身和锅饼也分了家。这可把奶奶心疼坏了,非常自责,接连不断地唠叨:“这么好的一口锅,可惜了,可惜了!我怎么这么不小心呢……”过了些天,听小区里在传一个消息,谁家的车子被砸坏了,爸爸妈妈去了解了情况,发现这辆车就是我们家的新锅掉下去的时候砸的,爸爸、妈妈陪着奶奶急忙找到车主赔礼道歉并赔偿了修车的费用,对方也原谅了我们家,见到奶奶那么自责,反而安慰起奶奶:车砸了是小事,幸好没有砸到人。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其中的道理我一直铭记在心,做事要诚实、守信,做错事情再多自责也无济于事关键还是要想办法补救。这就是我的家风分享。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二篇

  父亲是一位教师,我子承父业,父亲以他的质朴善良,以他对工作的赤诚热爱,以他的“诚实敬业、诲人不倦”的精神影响着我。

  于此,对工作,我一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工作中丝毫不敢懈怠,大意,努力地把“教书育人、爱满天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落实到日常行为管理的一言一行之中去,不敢玷污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呼。

  盛夏,父亲病重住院,我因怕影响工作,就医院学校两头跑着。每天在认真地上完课后,才迅速地赶到医院照顾父亲。

  一天,一走到医院病房,护士就嚷嚷道:“你父亲病重,医院离不开亲属照顾,不能来一时不来一时的。”

  “没事,医生,我女儿当老师,讲台也离不开她呀。”

  “我??我??我??”我窘迫着。

  “我什么呢,没见过你这么不孝顺的子女。”医生继续唠叨着。

  “不是,医生,我女儿孝顺得很,她正带高三毕业班,走不开的。她的工作是大事,我的.病是小事,那可是关乎很多孩子前途的。”

  “爸,我晚上有空,来陪你。”

  “不行,你白天劳累一天,身体又差,晚上如果再休息不好,那怎么行!再说我也能自己照顾自己。安心上班,好好工作才是大事。”

  闻此,泪水顿时盈满眼眶。

  父爱其实很简单,它就体现在对孩子的默默影响之中,它就蕴含在对孩子的深深理解之中,它就显现在不求回报的顾全大局之中。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三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他可以是善良、乐于助人;也可以是大方、贤惠……而我的家风没别的',就俩字——孝顺。我的爸爸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家风该如何表达。

  那是前年的一天,爸爸正在家里修电脑,突然一个电话打来,爸爸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原来是叔叔来电话了,只听见叔叔说:“二哥呀,爸爸生病了,你快回来看看吧!”叔叔说完就挂了电话,挂断电话后爸爸如坐针毡。我和妈妈也打心底为爷爷着急,可是都远水救不了近火。正当爸爸准备动身去爷爷家时,店里来了一个大客户,妈妈劝爸爸说:“老公呀,你干脆明天再去吧,刚好仔仔明天也放假了,明天再去也不迟嘛。”可爸爸心急如焚,一刻也等不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点行李去火车站买票了,怎么留都留不住。

  等第二天我放假后,妈妈送我来到老家,爸爸看到了我以后,充满歉意地对我说:“儿子,对不起呀,没有等你一起来,请原谅。”“没关系。”我笑了笑说。其实我知道,爸爸是在履行自己的责任呀!他在用行动来告诉我,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孝顺、懂得感恩父母。我问爸爸:“爷爷怎么样了呀?”爸爸欣慰地说:“在我和叔叔的悉心照料下,爷爷很快就会好起来了。”听了爸爸的话,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爸爸的孝心感动着我。我也要向爸爸学习,把我家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四篇

  我们家有个习惯,就是说”谢谢“。就算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请对方递个东西,都会说一声”谢谢“。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比较生分,但是我觉得很好。因为人往往会对身边最亲近的人放下应有的礼貌,反倒无意中造成最深的伤害。说一声”谢谢“,提醒我们,就算是至亲的家人,他们的付出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要时时记得去回报,去感恩。因为一声”谢谢“,对方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并没有被无视。

  可能是这种习惯在我们家已经根深蒂固,儿子今年才两岁,从会说话开始,带他出门,都会主动跟人家说”谢谢“,不论是坐出租车,还是去餐馆吃饭,或者是去医院看病,他都不忘跟人家说一声”谢谢“。而对方也总是会开心的微笑并惊喜的夸奖他,这也让他感受到礼貌带给他人的快乐。感恩他人,相互尊重,这是整个社会需要的'一种风尚,也是说一声”谢谢“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对身边的人说一声”谢谢“,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温暖,更和谐。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五篇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我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

  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惹事和同学打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她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六篇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就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七篇

  家风是一盏明灯,指引着家的方向;家风是一股清泉,滋润着家的心田;家风是一种信念,守护着家的灵魂。我们家虽不是大户人家,但是也有自己的家训家规。

  不贪便宜,正直善良——这是爸爸妈妈对我做人提的起码要求。爸爸经常说:女孩子不能贪小便宜,否则以后走上社会会吃大亏的!以前我不太理解,认为大人只是嘴上说说的,难道天上掉馅饼给我,我也拒绝吗!但是今年过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知道了,原来爸爸不光是嘴巴上说说的,其实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爸爸在一个阿姨的店里进了很多年货,回到家后仔细盘点了一下,发现那个阿姨在结账的时候,把一箱六盒装的牛奶当成一盒牛奶的价格卖给了爸爸,最后少算了三百块钱。当即爸爸和妈妈说了这件事情,妈妈说:“那要把三百块钱送过去的',否则太不好意思了,人家做生意也不容易的。”于是爸爸又开车出门把钱送去了。

  我在想,如果我是那个阿姨,我肯定会非常感激我爸爸的,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也明白了,原来不贪便宜不是嘴巴上说说的,而是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的。如果当时我们当做毫不知情,默默的把三百元私吞了,那个阿姨在盘点的时候肯定会发现少钱了,进而肯定会想起来是我们少付了钱。

  这时候,我们的信誉就受损了,以后也失去了一个朋友。再如果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那就不是一个朋友的事了,而是成千上百的朋友了。所以千万不能贪便宜!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八篇

  想起以前在自己家里吃饭的时候,无疑这些菜都是我的了,事后给爸爸讲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我听后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第二年再次回家过年,因为开饭的时间有点晚,我的'那些表哥表姐都觉得饿了,看到饭桌上摆着做好的几道菜就想大快朵颐,被我拦住了,“让爷爷先吃”边说边跑到爷爷的身边说:“爷爷你就先吃一口吧,我们都饿了,您先吃一口我们几个就可以吃了”,大人们听了都笑着称赞说:“这孩子真懂事!”爸爸就是这样在生活中通过一件件小事将家规家训无形地渗透给我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理解并遵守家规,成为一个敬老孝亲、爱国奋进的好学生、好青年。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九篇

  每个人都有家,每个家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值得自豪。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风俗,叫围炉夜话。就是在冬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喝茶,谈天说地。别人喝茶都用小茶壶,而我们家却用一把大得可以装下一个大篮球的大茶壶喝茶。这个铜壶长达一尺,周身上下乌黑透亮。说到这个大铜壶,有一个故事。

  我的曾祖母年轻之时,正是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刻,她不仅自己要逃难,还要护着我们家的好几个爷爷奶奶辈长辈。即使是在如此危险的境地里,曾祖母却始终坚持着做一件事——拾取敌人打向我们的子弹的壳。

  对此,乡亲们都十分不解。好心的来劝:“这敌人的子弹是不祥之物吖!它沾着我们的鲜血,你捡它做什么呀?”每逢此时,曾祖母皆是一笑而过,然后默默的弯下腰,继续拾捡那一颗颗沾着鲜血、漫过硝烟的子弹壳……

  终于,抗战结束了,我们中国的春天来了。

  曾祖母拿出满满一罐子子弹壳,请来铜匠,让铜匠把子弹壳打成两把铜壶。看着子弹壳慢慢变软,融化,曾祖母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她召集了全家所有人,郑重其事地说道:“看,我们要让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东西,在烈火中重塑成我们的幸福生活!”

  如今时隔多年,曾祖母已经去世了,而两把铜壶还剩一把,安放在我们的家乡——以曾祖母的名字命名的家乡——蒲园。

  这就是我的家,我的家人,他们心中充满阳光,和我一样。他们即使是在困难的时候也未曾放下心中的火把,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矢志不变!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十篇

  妈妈经常给我讲一些尊老爱幼如“孔融让梨”之类的小故事;爸爸教我背古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的人生经历,告诫我“现在能勤劳节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你要从小学会勤劳节俭,否则长大了干不成什么大事的”;小时候,奶奶经常送我去上幼儿园,还买包子给我吃,奶奶这时会抱着我说:“刘航宇,你到了幼儿园先把作业交给老师再去玩,千万注意安全,别玩太危险的游戏,别和小朋友们发生冲突,不然你会被伤着的,回家会挨妈妈骂的'”经过奶奶的长篇大论教育后,我现在与同学团结友爱,从没与同学发生冲突。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十一篇

  家风总是由长辈们言传身教。记得小时候,年初二上外婆家过年,母亲总是准备很多的礼物,外婆的,舅舅的,大姨二姨小姨的。大家互赠礼物,按长幼次序先给外婆拜年,弟妹们依序给哥哥姐姐们拜年,小辈跟着自家父母给长辈们拜年。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仍不住饿,吵着要吃饭,母亲则会告诉我再等等,要等外婆等所有的长辈们都到齐了才能吃,吃饭的时候菜要请外婆先动筷,只有长辈们动过筷的.菜我们才可以吃。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深,长大后我又将母亲的话重复给我的小辈们,从小教育孩子们要尊老爱幼。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十二篇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家也有家规。但我这里写的不是家规,而是家风。

  我们家的家风可多了,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挑几个给你们讲讲吧:

  爷爷奶奶爱帮助人。有一次,对门的小哥哥一个人在家,奶奶让他到我们家吃。吃饭时,奶奶不停地给他夹菜,把我给忘了,也没见她给自己夹几口菜。真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人想少。

  爷爷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很大方,他总是告诉我们对别人一定要慷慨。有人借东西,爷爷二话不说双手奉出;有人遇到难处,爷爷定会鼎力相助。

  爷爷从小告诉我们要拾金不昧。有一次,我和妈妈捡到三百元钱,我在妈妈的公司里东问问西问问,但是这是徒劳的。在我和妈妈焦急地等待失主“找上门来”的时候,一位阿姨跑过来说钱是她我丢的。仔细询问过后,我和妈妈把钱还给了她。阿姨不断地向我们说谢谢。回家的路上,我和妈妈为这件事而高兴,仰望星空,满天的星星为我们拾金不昧的精神眨着眼,露出敬佩赞许的目光。

  我也听过别人家的家风,大到国家的领导人,小到普通百姓:卖切糕的小哥的家风是用心去做每一块切糕,某位国家的领导人的'家风是把每一个百姓的小事情做好。家风再普通不过了,但是,它是每一个家庭的支柱,支撑着每个家庭的良心。家风最普通不过了,但是,它牵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正能量。

  乐于助人、慷慨大方、拾金不昧、诚实守信……家风让我家和睦快乐,让我们幸福健康。我会让这股正能量继续传递发扬。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十三篇

  我们家的家风是逐渐形成的。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爸爸告诉我:要做孝顺的人;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爸爸告诫我:要做诚实的人。每一个家风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你们想听听吗?

  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妈妈加班,很晚才回家,一进门就直喊“胃疼”,爸爸紧张的问:“怎么了!赶紧到屋里躺着,我给你弄个热水瓶吧!”爸爸看见我正准备玩的“尖叫”饮料瓶,拿起来就要用,我当时说什么也不同意,爸爸给我讲道理,我也不听,爸爸非常生气,狠狠的打了我一下屁股。

  事后,爸爸教育我:百善孝为先!要做到孝敬长辈,关心他人。是您,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在我一年级的时候,一个下午放学后,我不想上围棋课外班,就自己跑回了爷爷家,还对爷爷撒谎:今天不上课外班。

  爸爸知道后,严厉的告诫我:不要撒谎,要做诚实守信的人。是您,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现在的我,学会了孝敬长辈,关心他人。姥姥总是忘记吃药,我悄悄地给姥姥做了一个提示牌,放到餐桌旁边,姥姥很感动。说我懂事了,我很开心!

  现在的我,学会了乐于助人,奉献爱心。我参加了燕都小记者义卖报纸活动,用自己的劳动,为贫困儿童捐款,奉献一份爱心。我很快乐!

  “孝敬长辈,关心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它伴随着我的成长,不断地激励我,教育我!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十四篇

  好的家风是人生事业响亮的招牌;好的家风是儿女成才的无形力量;好的家风更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和美德的传承,而我的家风是教育我做人要诚实、认真、不能马虎!

  在家里爸爸、妈妈都管我叫“小马虎”,这个马虎是因为我不论学习、生活,还是做事就没有一样不马虎的。有一次,妈妈让我去超市买洗衣液,买完洗衣液之后人回来了,洗衣液竟落在超市了。还有一次,中午拿着学习材料到饭点吃饭,结果吃完饭上学时,竟把学习材料落在饭点了。

  第一次月考过后,妈妈让我把考试卷子拿回来,因为没考好所以我不敢把卷子拿回家。心想:怎么办?回家该怎么和妈妈说呢?放学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中,一进屋妈妈就问:“卷子拿回来了吗?”我说:“借给同学了,明天还给我。”妈妈说:“你是借给同学了,还是不敢拿回来啊?”我肯定的说:“真的借给同学了!”妈妈才勉强相信了。

  因为纸包不住火,第二天妈妈不知道从哪儿得到答案,她又问我:“卷子拿回来了吗?考了多少分啊?”我半天没有说话,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安慰我说:“做人不论遇到什么事都应该诚实,诚实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品格!”我点了点头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良好的家风会在我们幼小的心田上撒下希望的种子,良好的家风也是我们成材的必要保障,更是中华美德的一代代传承!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十五篇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就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就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十六篇

  每次爸爸妈妈带我去亲戚家玩,亲戚见了我都会说我瘦。妈妈说我只长个子不长肉,都是不爱吃饭惹的祸。前两年我吃饭还要爸爸妈妈喂,塞到嘴巴里的饭,有时候还是吐出来,常常弄得身上地上都是饭粒。现在长大了一点了,自己吃饭了。但是,如果妈妈做的菜不和心意,吃饭就没有胃口,吃了二三口就不想再动了。如果爸爸妈妈硬要让我吃完,我就会装肚子痛,牙痛之类的`,他们也就拿我没办法了。

  现在我上学了,我学到一首古诗,叫做《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诗中的句子妈妈一直提起,我也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但我并不以为然,真正让我体会到诗中含义的是我和爸爸回老家的奶奶家的那次。

  奶奶家的门前有一块菜地,菜地里种了很多蔬菜。我们到的时候奶奶正在地里干活,我好奇地走过去看,原来奶奶在给菜除草,我觉得挺好玩,也跟着一起动起手来。没想到干了一会儿就觉得腰酸背疼了。奶奶说要吃到菜不仅要除草,还要给它们浇水,施肥,打农药等等,原来种蔬菜这么辛苦!吃午饭的时候爷爷和奶奶说起他们小时候的事,那时碰到十年荒灾,常常没有饭吃,为了充饥,经常吃一些树皮、野菜,如果谁家的粗粮能填饱肚子,那就非常幸运了。当时爷爷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够吃饱,能够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饭。我听了感觉很惭愧,心想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十七篇

  记得在我七岁的时候,妈妈得了一种病,经常会晕厥过去。有一天我听到一位老人说:“芭蕉的花能治愈这种病,但这种花很难开花,要好几十年才能开一次花,很难找到!我听了之后就想一定要帮妈妈找到这种花,帮妈妈治好这种病。

  于是我就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找芭蕉树,可这种花真的`很难找,找到了树可没开花!当我失望而归时,在一户人家的大院子里发现了一棵芭蕉树,我抬头一看树上竟然有一朵开的正茂盛的芭蕉花,我心里不知道有多激动,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爬上树摘了花就往家里跑,我把花拿给了妈妈,妈妈知道我这样做是为了治好她的病,可这种小偷的行为让妈妈很伤心,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偷过东西。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十八篇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十九篇

  五岁时,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但是吃饭很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而且还常常剩饭。并且我洗手时,每次洗一次,就要浪费半盆水,洗完后水龙头也不关,白白浪费了很多水。妈妈知道了我这两个不好的习惯以后,对我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以后就不要再挑食了,而且也不要再剩饭了,并且要节约水资源。”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勤俭节约”。

  过年时,我到爷爷家去拜年。向爷爷说了声“新年快乐”。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放在我手上,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孙女啊!你已经六岁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级了。我要告诉你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敬长辈,无论你将来走到了哪儿,你看到长辈都要有礼貌,尊敬长辈;第二句话是孝顺父母,父母将你带到了世上,并养育了你。长大你一定要报答他们,孝顺他们;第三句话是自强自立,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依赖别人,靠着自己的实力工作,还要安于现状,勤奋进取。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刻刻地记住。”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二十篇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就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就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二十一篇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诚信、善良,以及勤俭节约等……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们家的家风。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我们早早地就回了老家,回老家参加小姨姨的婚礼。当我们到达老家时,天还不亮,我们到了家里,暖和了一会儿,就开始布置现场,有的在布置新房子;有的再给新娘穿衣服;还有的.正在跟新娘拍照。特别热闹,大家都开开心心地忙碌着!马上到吃饭时间,看着满满一大桌我爱吃的菜,我拿起筷子就要夹菜。妈妈叫住了我,说:“长辈开始吃了,你才能吃。”我明白了:家风就是尊敬长辈,吃饭时长辈先吃,我们后吃。我盛了一碗汤,头趴在桌子上,嘴里不断发出声响。妈妈就对我说:吃饭不能发出声音。我明白了:家风就是吃饭不出声,吃自己面前的菜,不挑食。

  还有一次,大姨来我家做客,我见了连忙说:“大姨好,大姨请坐!”大姨夸我懂礼貌,我心里非常高兴。知道了懂礼貌也是一种家风。妈妈就对我说:“你帮我做点家务。”于是我就去扫地,扫完地又去洗碗

  妈妈就夸我做得好。我又知道了讲卫生爱劳动也是家风。

  尊敬长辈是家风;讲卫生爱劳动是家风;不挑食是家风;懂礼貌也是家风。家风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你发现了吗?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二十二篇

  我出生在一个充满传统家风的家庭,父辈们世代相传的美德让我深受感动。这正是我们家族的力量所在。

  小时候,我常常看到爷爷奶奶和父母恪守着家规家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敬老尊贤、勤俭节约的美德。每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父辈们用那古老而有力的语言,讲述着我们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他们告诫我们要尊重长辈,与人为善,要懂得报答社会。这些美德如同一根纽带,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里捡到了一大把钱。当时我心里发生了一阵争斗,一方面我想把钱独自占有,另一方面我又知道这不符合我们家的家风。最终,我的良心告诉我应该把钱交给老师。这件小事让我深深体会到父辈们种下的家风之种竟然在我内心中生根发芽,这是多么美妙的`感受。

  长大后,我成为了一名医生。每当我看到病人们因为病痛而痛苦时,我总是用心去治疗,尽力解除他们的痛苦。我从小听到的那句"医者仁心",成为了我行医的座右铭。我相信,只有传承着我们家族的家风,我才能真正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家族的家风也逐渐为周围的人所熟知。邻居们常常对我家的孝顺、友善点赞。他们也开始在自己的家庭中努力培养良好的家风。这种良性的循环,使得整个社区有了更多正能量的存在。

  通过家风的传承,我们的家族获得了力量、幸福和自豪。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相信,只有坚守传统美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给下一代留下珍贵的财富。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二十三篇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就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就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二十四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二十五篇

  如果说家庭是田园,我是小苗儿,那么家风便是阳光,而家训便是雨水。要想茁壮成长,必定少不了二者的陶冶。

  我家的家训很简单:“善小而为,久之成大德”。小时候对挂着墙上的“善小而为久之成大德”这九个字并不能理解。但我却依稀记得上幼儿园时的那次家庭故事会。大概情节已经忘却,但是其中的道理却记忆深刻:即使是弱小的动物,它们的善行也绝不会白费。做人也是一样,“积小善可成大德”。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埋下了“善”这颗种子。

  小时候,我经常被忙碌上班的父母锁在家里,通过见方的窗户只能看到窄小的蓝天和细小的风景,这样,家风家训对我们的成长就更是至关重要。有人说过:一个人的优良气质很大部分取决于家庭的教育。我的父母也是深切认识到这点的,所以他们总是尽力以身作则。不苟言笑的父亲更是以此为准则,细微地影响着我们。

  小的时候,爸爸经常抽空接送我上下学。有一次,他嘴上说着得赶紧回家加班赶一份材料,可车的速度丝毫未有半点逾越。就在我们要过的时候,黄灯却刚好亮了起来,爸爸稳稳地刹了车……还有30秒,我看四周没警察,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周围都没人,过去吧?”“那红灯还是亮着的啊!”预料之中的的回答。““善小而为,久之成大德”他认真地答道,眉宇间满是庄重与神圣。当然,类似的例子在我家人中是常事。爷爷是村里有名的义务厨师,村里家家户户办喜事大事找他当厨,他总是积极帮忙;叔伯姑婶也个个是勤劳朴实、自力更生的模范……

  一路上,我仔细回味着爸爸的话语,我的心恍如被洗涤一遍了。的确,大与小是相对。古人云:“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如果不屑做平凡细小的事,最终只能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社会公德心、自身的.道德底线……良好家风的保持,长辈做好表率,后辈定能更好地传承。“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问其香……”自呀呀学语开始,爷爷奶奶照顾我的朝夕中,教会我明辨美丑是非善恶。尽管有些事对于别人来说无关紧要,可对于我来说却会自觉慎重地做出选择。因此我越来越自律,能自觉将美德融成了自己的习惯。

  正是由于良好的家风家训的牵引、源于家庭的熏陶,我已从一株初见蓝天的小苗儿逐渐长成了一棵婀娜多姿的小树。我相信我一定会记住家训,好好传承良好家风,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的。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二十六篇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就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第二十七篇

  那是一个普通的小城镇,最近发生了一起惊人的事件。被媒体争相报道的《虚假调查真隐藏》电影在全国热映,引发了轩然大波。电影主要讲述了一名诚信重于一切的家族成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揭露家族背后藏有的污秽丑态,引发社会关注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温暖的午后,在一所宏伟的大宅内。年迈的家父柳铁柱坐在太师椅上,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家谱。他凝神端详着这个家族的.历史,内心悠远的感慨仿佛将时间倒退百年。

  他们的家族以诚信家风而闻名于世,但被媒体曲解为虚假的面纱。柳铁柱决定以事实还原真相,展现他们家族的真诚与担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柳家的成员进行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家族宣言。他们以自己的言行来见证和弘扬家风,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热议。慢慢地,在这个小城镇里,人们都开始重新认识了柳家。

  电影故事以一场盛大的家族晚宴为高潮,所有参与的家族成员身穿古色古香的传统服饰,在大堂门口接待来宾。那一刻,他们的诚信之光如同万道烛光,照亮了岁月长河里的真实与担当。

  这部电影让人们深思:诚信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责任。正是因为有柳家这样的存在,使得我们相信,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诚信、真诚和担当,都能在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中绽放独特的光芒。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