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时间: 2024-08-01 13:13:16

本文是编辑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篇一

1区域地质概况

库车前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交接部位,是一个叠置在二叠纪至三叠纪前陆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1],其中主要沉积了一套巨厚的陆相沉积。三� 侏罗系为湖泊-沼泽相沉积,底部为厚层砂岩,中部为煤系,顶部为褐色砂岩、砾岩,厚330~2200m。白垩系和第三系主要为巨厚的河流相沉积,包括棕色、褐色砂岩、泥岩。其中早第三纪库车前陆盆地的西部有短时海侵,下第三系在盆地西部为一套膏泥岩沉积。白垩系和第三系总厚2000~6000m。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系、侏罗系有成熟度适中、厚度大的腐植型生油岩,侏罗系煤系与下第三系膏泥岩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各岩系发育多套砂岩储层,多以原生孔隙为主,具有优良的储集条件。总之,库车前陆盆地是一个中生代的生油坳陷,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主要勘探目的层为白垩系、侏罗系和三叠系,其次为第三系。1952年开始勘探工作。1987年该油田因枯竭而废弃。1995年在大宛齐构造上见工业油气流。1997年底以来,先后在克拉2井、克拉3井、依南2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使库车前陆盆地的勘探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库车前陆盆地的地表构造由北向南可以划分为7个构造带:Ⅰ.北部边缘冲断带;Ⅱ.东风背斜带;Ⅲ.北部背斜带;Ⅳ.拜城-阳霞向斜带;Ⅴ.南部背斜带;Ⅵ.西南雁列背斜带;Ⅶ.南缘剪切伸展构造带。这些构造带是新第三纪-第四纪统一的南北向水平挤压作用的产物,是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由北向南渐次扩展的结果。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盆地中部北侧,主要是根据地震剖面确定的地下构造,它对应着地表构造的东风背斜带、北部背斜带和拜城-阳霞向斜带。克拉苏构造带西起卡普沙良河西约15km,东至克孜勒努尔沟东侧15km,北起东风背斜带南侧向斜,南抵拜城-阳霞向斜带北部,即东经81°30′~83°29′和北纬41°50′~42°08′所圈定的范围。

2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

2.1克拉苏构造带的地面构造

克拉苏构造带的地面构造由南、北两个背斜带组成,北背斜带自西而东由库姆格列木背斜、巴什基奇克背斜和坎亚肯背斜构成。南背斜带自西而东由吐孜玛扎背斜、喀桑托开背斜、吉迪克背斜构成。上述各背斜均以N80°E左右的走向呈直线状延伸,其首尾相连或稍有错开,只有喀桑托开背斜的中段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图1)。地表所见的这些背斜以断层传播褶皱(faultpropagationfold)[2]为主,其次为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hybridfaultpropagation/detachmentfold)[3]、滑脱褶皱(detachmentfold),还有少量断层转折褶皱(fault-bandfold)[4]。上述不同类型的褶皱在空间上相互转化。

库姆格列木背斜为一断层传播褶皱,中段和东段属于典型的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背斜核部断层构造发育,但背斜的东、西两个倾状端保存完整。背斜西段倾向北的陡倾逆断层,是由形成断层传播背斜的缓倾逆断层,从断层端线向背斜的前翼打开形成的正向突破断层。中段、东段倾向北的陡倾逆断层,是由形成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背斜的缓倾逆断层,从断层端线或断坡上的某一点向背斜的后翼打开形成的反向突破断层(表1,图1,图2a)。

Fig.1SimplifiedstructuremapofKelasutectoniczone

1.逆断层;2.深部背斜;3.地表背斜;4.浅部正向、反向断层传播褶皱;

5.浅部断层转折褶皱;6.浅部滑脱褶皱;7.深部被动顶板双重构造;

8.深部断层转折褶皱;9.深部断层传播褶皱;10.浅部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

11.深部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和突发构造

巴什基奇克背斜是一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南翼地层直立或高角度南倾,北翼地层向北缓倾。背斜轴部发育的北倾逆断层,是形成该断层传播褶皱的逆断层从断层端线向背斜前翼打开形成的突破断层(表1,图1,图2d)。

Fig.2StructuresectionofKelasutectoniczone

a.库姆格列木背斜东段剖图;b.坎亚肯背斜中段剖面图;c.喀桑托开背斜中段剖面图;

d.巴什基奇克背斜中段剖面图;e.吐孜玛扎背斜中段剖面图

坎亚肯背斜是巴什基奇克背斜的东延部分,总体上为一滑脱褶皱,但其西段为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反映了褶皱类型在空间上沿走向的转化。坎亚肯背斜核部发育的倾向南、倾角陡的逆断层是反冲断层,与巴什基奇克背斜核部发育的正向突破断层具有不同特征。尽管它们在走向上相连,但并非是一条断层。通过剖面研究推测坎亚肯背斜的滑脱层为侏罗系上部的泥岩或中部煤层,但西部较浅,东部较深(表1,图1,图2b)。

吐孜玛扎背斜是一个南翼陡倾、北翼缓倾的断层传播褶皱,背斜核部、向北陡倾的逆断层是由隐伏于地下的缓倾逆断层从断层端线(faulttip)向背斜核部打开的正向突破断层(图1,图2e)。由于强烈的挤压作用,使沿断层分布的下第三系膏泥岩组合发生底辟作用,形成盐穿刺构造,在背斜的东端甚至引起上盘第四系西域组地层的直立或倒转(表1)。

喀桑托开背斜西段是典型的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西端和中段皆为断层传播褶皱,东段为断层转折褶皱。背斜的中段发育规模较大的正向突破断层和和规模较小的反向突破断层,使背斜的中段有较大的位移量而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图2c),而背斜的西段由于运动受阻形成了典型的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东段因位移向南传递而形成断层转折褶皱(表1,图1)。

吉迪克背斜表现为向南逆冲的缓倾盲断层控制的断层转折褶皱。由地面出露的背斜平顶宽度以及两翼地层产状,结合地震剖面中所表现出的下盘断坡、上盘断坡反射特征,确定吉迪克背斜的地面构造是由发育于康村组底部或吉迪克组顶部的逆断层所形成的断层转折褶皱(表1,图1)。

2.2克拉苏构造带的地下构造

克拉苏构造带的地下构造是由被动顶板双重构造(passive-roofduplex)和相互叠置的断层转折褶皱构成的复杂构造带,从未出露地表。克拉苏构造带的地下构造为两个大型构造,即克拉苏背斜和巴深背斜。

2.2.1克拉苏背斜

克拉苏背斜的中、西段位于地面的北背斜带和南背斜带之间的向斜带之下,主要为被动顶板反向逆断层和一系列较大规模的台阶状逆断层构成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构造三角带)[5,6,7],在克拉2井附近还发育突发构造(popup)[8](图3,图4)。东段位于喀桑托开背斜、吉迪克背斜之下,主要为简单的断层转折褶皱或相互叠置的断层转折褶皱构成(图1,表1)。克拉苏背斜西段的台阶状逆断层F4—F7的断距(即F4、F5、F6、F7断距之和)为13.5~21.25km,背斜高度为5006~7148m,背斜顶部下第三系底的埋深为2362~4089m,其中有两个高点,一个高点在BC95198.5线上,埋深2362m,即克拉1井的构造高点,另一个高点在BC95179线上,埋深2562m,即克拉4构造高点。在BC95179线(图3)上,克拉苏背斜主要受断层F4、F5、F7控制,断层倾角28°~30°。F4下盘断坡切过下第三系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的上部,后断坪在侏罗系中部,中断坪在下第三系中,因受F5侵位变形而呈背形。F5和F7下盘断坡也切过下第三系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F5的后断坪可能位于侏罗系的底部,F5受F7侵位而变形。在BC95198.5线上,克拉苏背斜受断层F4、F5、F6、F7控制,断层F4、F5倾角22°左右,下盘断坡切过下第三系的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断层F6、F7倾角25°左右,下盘断坡切过的地层也为下第三系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

图3BC95179线地震剖面解释图(位置见图1,地震剖面来自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Fig.3GeologicalinterpretationofseismicprofileofBC95179(ForlocationseeFig.1SeismicprofilefromTarimPetroleumandDevelopmentBureau)

Q.第四系;N1k.上第三系康村组;N1j.上第三系吉迪克组;E.下第三系;K.白垩系;PreK.前白垩系;T5.上第三系康村组底界;T6.上第三系吉迪克组底界;T7.下第三系膏盐顶界;T8.下第三系膏盐底界;T8-2.白垩系底界;F0、F2、F12、F3、F4、F5、F7、F8为断层编号

克拉苏背斜中段的台阶状逆断层F4—F7的断距为12.75~15.25km,背斜高度为4185~5510m,背斜顶部下第三系底的埋深为3552~4198m,背斜高点在BC95226线和BC95230线上,埋深分别为3552m和3573m。在BC95230线,克拉苏背斜主要由逆断层F4、F5、F7(断层倾角28°左右)与反向逆断层F0所构成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和断层F4与反向逆断层F24所构成的突发构造共同控制(图4)。

Fig.4GeologicalinterpretationofseismicprofileofBC95226(ForlocationseeFig.1)

Q.第四系;N2k.上第三系库车组;J.侏罗系;F42、F24、F34为断层编号,其它代号与图2相同

克拉苏背斜东段是由F4和F7所构成的断层转折褶皱(图1),断层下盘断坡切过下第三系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地层,倾角28°左右,断距较小(<10km),背斜隆升的高度也较小(<3500m)。

研究表明,断层断距、背斜高度及下第三系底界T8的埋深在走向上的差异较大,反映了其变形在走向上的不均匀性,背斜隆升的高度受断层的数量,断层倾角和断距的大小等因素共同控制。

2.2.2巴深背斜构造

巴深背斜构造是位于巴什基奇克背斜和坎亚肯背斜之下的深层构造(图1),从未出露地表。背斜西段是由向南逆冲的台阶状逆断层F2、F13和被动反向逆断层共同控制的断层传播褶皱和断层转折褶皱所组成。在测线BC95230线(图4)上,巴深背斜是由断层F2和被动反向逆断层所控制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F2岩切了下第三系的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的顶部,断距近7km。背斜东段是向南逆冲的一系列台阶状逆断层F4、F5、F6、F7、F8和被动反向逆断层F0所组成的双重逆冲构造(图5)。这里背斜隆升很高,白垩系和部分侏罗系出露地表,阳霞组上部煤层反射面(T8-2″)可形成圈闭。

Fig.5GeologicalinterpretationofseismicprofileofDQ95226(ForlocationseeFig.1)

J2-3.中、上侏罗统;J1.下侏罗统;PreJ.前侏罗系;

T8-2″.下侏罗统阳霞组煤层的顶界;T.三叠系;

PreT.前三叠系;其它代号与图3、图4相同

克拉苏构造带是由浅部和深部两个层次的构造组成的,二者的构造特征不同,上、下不同层次的构造具有不一致性。浅部层次的构造主要表现为断层传播褶皱、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在变形较强的地段的断层传播褶皱前翼或后翼发育突破断层,出露于地表的断层都属于这类断层,它们的位移规模较小,走向上有时具有不连续性,即使在走向上相连的断层,也并非同一条断层,有的地段属于正向突破断层,有的地段则属于反向突破断层(如库姆格列木背斜核部的断层)。深部层次的构造主要表现为发育有被动顶板反向逆断层的双重逆冲构造、突发构造和断层转折褶皱,这些构造在走向上是相互转变的,不同地段的构造特征各不相同。形成深部克拉苏背斜的台阶状逆断层规模较大,但从未出露地表。背斜隆升的高度在走向上的不同地段差异较大,主要受断层的数量、断层的倾角、断距的大小及断层发育的层位等因素的共同控制。

3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一种盆地类型,也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相当复杂,地震剖面质量较差,就全球前陆盆地的数目来说,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也占少数,这就证明了前陆盆地的前陆逆冲带油气成藏具有其

特殊规律,必须把前陆盆地向前陆逆冲带演化的动态过程与供烃、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改造破坏相结合,找出构造与油气关系的实质。

3.1断裂是烃源岩排烃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的统计表明,烃源区烃源岩的断裂程度越高,盆地的油气丰度越高,说明了断裂作用对烃源岩排烃的促进作用。从烃源岩排烃机理上,断裂可 克拉苏构造带形成于康村期(16.9Ma),直到西域期断裂仍在活动(图3),但断裂活动最强烈的的时期为库车期(5.3Ma)-西域期(2.5Ma),而本区中生界烃源岩的生油高峰在上新世早期[9],显然烃源岩的主生烃期与构造运动最强烈时期相匹配。

3.2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克拉苏构造带的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自白垩系末期开始生油,渐新世末期进入生油高峰,上新世早期生油结束。可见生油时期与断裂开始活动的时间相匹配,克拉苏构造带的断裂应该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然而,油气的运移不仅仅受断裂活动与生油时期是否匹配的影响,而且还受断裂切过地层的岩性和断层倾角等因素的控制。

克拉苏构造带目前勘探的目的层主要是下第三系膏泥岩之下的下白垩统上部砂岩,在这套很

好的储层之下有巨厚的泥岩(>570m),就是说在三叠系、侏罗系生油层与储层之间有一套盖层。克拉苏构造带中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的断裂无疑切到了生油层,这些断裂可 但必须注意,与断裂作用相伴随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的每一岩片都可以看作断层转折褶皱,其上盘断坡对油气的运移并非有利,特别是在储层与生油层之间存在巨厚泥岩盖层的情况下(图6)。当断层倾角较陡时(≥30°),断坡处断层切层特征显著,断层在泥岩中的路径较短,有利于油气在断层中的运移。而当断裂倾角较缓时(≤20°),断坡处断层切层特征不明显,断层在泥岩中的路径较长,加上泥岩本身的封堵性较好,对油气的运移就十分不利。由地震剖面解释发现。克拉苏构造带的西段(BC95179线,克拉4井附近)、中段(BC95226线,克拉2井附近)和东段(DQ95183线,克拉3井附近)断层的倾角较大(30°±)(图3,4),而中西段(BC95198.5线,BC94195线,克拉1井,克参1井附近)断层的倾角较小(20°±)。克拉苏构造带中段克拉2井附近比东段、西段多了构成突发构造的断层F24、F34(图4),它们是重要的导油构造,主要储层下白垩统上部砂岩的气测显示良好,气层厚度达几百m,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大型天然气田,所以克拉苏构造带的?卸伪榷魏臀鞫胃欣K淙豢死?井也打到了工业油气流,但主要储层下白垩统上部砂岩的油气显示并不好,工业气流主要产在这套砂岩与下第三系膏泥岩之间的钙质砾岩和膏泥岩的粉砂岩夹层中,证实了克拉苏构造带的某些地段导油通道并不十分畅通,这也给予了我们新的启示,下一步不仅继续勘探下第三系膏泥岩之下的下白垩统上部储层,而且应该把目光转移到下白垩统厚层泥岩之下的侏罗系储层中,寻找自生自储型油气藏。

图6克拉苏构造带油气运移示意图

Fig.6SketchmapofhydrocarbonmigrationinKelasutectoniczone

E.下第三系膏泥岩;K11.下白垩统上部砂岩;

K21.下白垩统下部泥岩;J.侏罗系烃源岩、砂岩和煤系地层

3.3断层相关褶皱是最有利的构造圈闭

前陆盆地内的主要圈闭有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混合圈闭[8]。但断层相关褶皱圈闭是前陆盆地内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圈闭。克拉苏构造带的地下构造主要是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和断层转折褶皱,其生储盖组合齐全,导油构造发育,构成了本区最有利的圈闭。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由多个岩片组成,每个岩片都可以形成独立的圈闭。

3.4突破断层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

克拉苏构造带的地表构造主要为断层传播褶皱、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和滑脱褶皱,这些褶皱的突破断层非常发育,现在地表出露的断层都属于这种类型。突破断层使上述断层相关褶皱形成的构造圈闭中发育的油气资源遭到破坏。目前地表出露的大量油苗就是最好的证明。

基金项目:本文由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111010104)和“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补充专题(96111补21)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LuH,HowellDG,JiaD,,northernflankoftheTarimbasin,NorthernChina.InternationalGeologyReview,1994,36:1151~1158

,1983,83(3):409~454

3MarrettR,,1997,19(3,4):243~248

,1983,283:684~721

5BanksCJ,WarburtonJ.“passiveroof”duplexgeometryinfrontalstructuresoftheKirtharandSulaimanmountainbelts,Pakistan.JournalofStructuralGeology,1986,8(3,4):229~237

,terminologyandkinematics.BulletinofCanadianPetroleumGeology,1996,44(2):139

7CouzensBA.Thecontrolofmechanicalstratigraphyontheformationoftrianglezones.BulletinofCanadianPetroleumGeology,1996,44(2):165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篇二

坝址位于峡谷进口河湾地段,河谷断面呈“U”字型峡谷,河流流向由S34W转向S81W,谷底高程1130~1145m,河床宽20~32m,枯季水面高程1140m,水面宽22m,水深约1~2m,正常蓄水位1182m高程谷口宽约85m,宽高比约2。谷底两岸堆积有崩塌巨块石,左岸坡为陡崖,局部倒悬,山脊高程为1220~1441m左右;右岸山体雄厚,河面至1150m高程坡度陡,近直立,基岩裸露,以上坡度变为40~50°,植被发育,山脊高程为1585m左右。

坝址河谷覆盖层最厚为13.8m,成分为第四系崩塌堆积、冲洪积层。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第四段(T2g4),岩性主要为中厚至厚层块状白云岩、钙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

坝址区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均有发育,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形迹。坝区构造的性质特征对该坝址的成立与否起着决定作用。本文主要根据地质测绘结合钻探资料,对坝区复杂的地质构造作概要的分析,并评价其对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

3坝区地质构造特征

3.1总体特征

老江底水电站坝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普安旋钮构造变形区南东侧边缘与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交界部位,构造运动强烈,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形迹。

坝区所在处的主体构造格局为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延伸的背、向斜,但在一些部位被同样是北东-南西向延伸的一些断层所错动,所产生的地层效应总体是地层缺失,使得部分褶皱形态不再完整。区内还发育有少量的北西向断层,使得地层的错动和分布情况更加复杂。特别是区内后期又叠加了北西向构造,使构造轮廓更趋复杂,但基本上没有改变区内主体构造格局为北东-南西向构造的特征。

在北东向褶皱中,背斜一般较紧闭,而向斜则比较宽缓。区内规模最大的褶皱为岔江向斜,坝区位于向斜南东翼。在坝区附近发育老江底向斜,该向斜位于雄武背斜与鲁邑背斜之间,同样沿北东-南西方向展布,但被老江底断层严重破坏,特别是向斜的南东翼,基本上全部缺失,就连向斜的转折端大部分也被错失,仅在补作附近还保留有一段。坝址即位于残留的这段向斜转折端附近。

受大的褶皱构造作用的影响,同时 后期又受到构造作用,形成北西向的构造形迹,使得北东向褶皱形态又进一步发生改变,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的叠加导致地质露头复杂多样的构造形迹和多变的岩层产状。下面分别从断层、褶皱两个方面分析坝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3.2断层

在坝区附近,具有一定规模的断层发育两条,分别为老江底断层(F1)和下普里-补作断层(F13)。

3.2.1老江底断层(F1)

老江底断层是一条区域性的大断层,北东方向起自锅底河水库一带,往南西方向经白碗窑,过老江底进入研究区并继续往南西方向延伸,全长数十公里。总体走向北东50°,倾向北西,倾角25~50°。

在坝区一带老江底断层位于坝址左岸,露头距坝址最近约220m,断层面穿越河床下部。其性质表现为:上盘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2g)白云岩、灰岩,下盘为二叠系龙潭组(P2L)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断层致使区内缺失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以及三叠系下统飞仙关和永宁镇组地层,缺失地层总厚度1400~2500m,因此,断层规模较大。断层破碎带宽5~20m,多数具棱角状的白云岩、砂岩,角砾经钙质、铁质胶结成断层角砾岩,胶结较紧密,正断层特征十分明显。

根据地表地质测绘结合坝区坑槽探、钻探资料分析,该断层在走向上和倾向上均有舒缓波状特点,反映出断层面是一个曲面。

1.向斜轴

2.背斜轴

3.逆断层及编号

4.正断层及编号5.个旧组第四段第二层

5.个旧组第四段第一层5.龙潭组第二段

在吴家湾村西侧公路开挖面(切断层)和槽探揭露,断层下盘的粉砂岩、泥岩在近断层处表现出向斜褶皱牵引,在断层破碎带中,已被钙质、铁质胶结成岩的角砾岩又被分割成透镜状的角砾,并发育一组陡倾角具压剪性质的次级裂隙,这些现象说明该断层在后期还有一次上盘往上逆冲的作用。

该断层活动的时间,由于尚无测年资料,准确确定其形成时代有困难,从其影响的地层和区域资料来看,推测该断层形成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再次活动。

3.2.2下普里—补作断层(F13)

该断层西起下普里村的南东方向,大体顺山脊往南东方向延伸,切过1363.2高地南侧后直至交于老江底断层。由于露头不好,二者交切关系不明,但从地层错动情况分析,F13断层应在老江底断层之前形成。

F13断层在坝区的出露长度为2.56公里,表现为北西走向,倾向南西,倾角较陡,为65~75°。

断层下盘为中三叠统个旧组第二段薄至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上盘为个旧组第四段中厚至厚层白云岩类中薄层灰岩泥质的云岩。断层上盘表现为下滑,为正断层性质。

断层形成的时期,推测其与北东向构造大体同时形成,即燕山运动时期。

3.3褶皱

由于曾遭受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的作用,因此区内保留了北东向褶皱和北西向褶皱的形迹。另外,在一些陡坎处还可以在陡倾的中薄层白云岩、灰岩中见到一些层间小揉皱。

3.3.1北东向褶皱

前已述及,电站坝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轴向北东的鲁邑背斜和雄武背斜之间的老江底向斜位置,由于老江底断层和其它断层的改造,老江底向斜已不完整。

除了区域上的由地层的展布表现出的高级别褶皱外,还有由地层产状的变化反映出来的次级褶皱。这些次级褶皱,在吴家湾以西的黄泥河的左岸(下、上盘)区段,表现为一背两向,轴向北东40°左右。褶皱属宽缓开阔型。

3.3.2北西向褶皱

在补作附近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宏观上似乎看不出有北西向褶皱的存在,然而却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其 例如,在坝址左岸,岩层产状的变化明显表现出轴向北西的一背两向。

从坝址至厂房的左岸个旧组第四段(T2g4)表现为多个类似的宽缓背、向斜构造。正是这组北西走向的褶皱构造叠加在北东向构造之上,才使得个旧组第四段第2层的岩层在向斜部位或二方向向斜叠加部位保存下来。

在坝址河谷近底部,见薄层—中薄层灰岩、白云岩表现出复杂的褶皱形态,测量真褶皱轴,一组走向北东,另一组走向北西,复杂形态正是叠加改造的结果,在远离叠加地段的上游地段,褶皱形态相对较简单。

3.4构造变形序列

根据地质体的展布和构造形迹之间的交切关系,可将老江底水电站坝区构造变形分为五期:

D1、北东向褶皱变形,伴有南东东向断层(F13);D2、北西向褶皱变形;D3、北东向正断层(老江底断层早期活动);D4、北东向逆断层(老江底断层晚期活动);D5、地壳抬升,形成河流、阶段。D1-D4主要发生在燕山运动时期,D5为喜山运动时期。

4坝区构造对工程地质条件影响评价

①老江底断层:据上述断层特征分析,该断层破碎带宽5~20m,破碎带中多数具棱角状的白云岩、砂岩,角砾经钙质、铁质胶结成断层角砾岩,胶结较紧密。该断层形成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再次活动,无近期活动迹象,为老构造,对坝区的稳定影响不大。

②F13断层:该断层位于坝址上游,规模较小,推测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无近期活动迹象,为老构造,对坝区的稳定影响不大。

5结语

老江底水电站坝区构造虽较复杂,但均为老构造,无近期活动迹象,断层所形成的破碎不强烈,对本工程的建造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陈志新,刘玉海,倪万魁,等。黄河大柳树坝区地质构造特点及建坝可行性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2).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篇三

关键词:煤矿地质构造;安全生产;影响策略

正是因为很多人在开采之前没有全面了解地质构造,因此容易诱发煤矿安全事故。但是如果没有做好合适的措施自然会引发其他类型的煤与瓦斯、煤层自燃和其他不同类型的事故。专业人员只有对地质构造生产的过程进行全面地研究,并在了解对应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防范事故的发生。

1.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现象产生的影响

(1)褶皱地质对煤与瓦斯突出产生的直接影响。背斜倾伏正处于煤层加深的位置,内部的瓦斯含量也会变大。但是,在实际褶皱的背景下,与实际背斜倾伏有一定关系的岩层其实会存在移动和错位的现象,有时候甚至会直接沿着背斜倾伏的方向出现合适的断层,煤层不仅会在第一时间出现破碎的现象,更会直接分散发育。因此,在实际背景下非常容易诱发煤与瓦斯事故。在普通的向斜轴部,正是因为围岩内部存在着相对应的物质,瓦斯的成分也在不断地增加,如果褶皱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岩层也就会产生错位。煤层不仅会出现塑性的变化,分层的面积也会在第一时间扩大,因此容易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的事故。多数背斜的部分存在于煤层的上部,其围岩的密封性要比向斜轴的部分低很多,所以瓦斯其实不太可能直接被密封,煤层中存在的瓦斯的保护能力也会不断地降低。多数背斜轴部存在的围岩的张拉力也会不断地增强。因此,实际在褶皱的作用下岩层内部其实并不会直接错位,煤与瓦斯也几乎不会出现突出的概率[1]。向斜仰伏端位于煤层的上端,和其他三个主要结构相比,围岩几乎不会直接封闭瓦斯。但是,在实际褶皱的作用下,岩层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错位的现象,煤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内部软分层的面积更会变小。因此,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并不会对瓦斯突出的过程产生更大的影响。(2)断层作用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压性断层结构会对周围岩石的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其透气性也不佳,瓦斯将不能够沿着断层任何方向进行移动,所以可以在第一时间存在于煤层中的瓦斯。多数压性断层内部的岩层会不断地发生撞击,甚至会和周围的煤层直接错动。因此,多种类型的压性断层会直接形成软的分层,不仅内部较厚,而且岩石分布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但是,更多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实际都会存在于压性断层的周围。张性断层会使得周围围岩的结构变得非常松散,内部的透气性也会变得更好。因此,瓦斯可以沿着断层的任何方向进行移动,这样也就不能够让煤层中的瓦斯更好地保存下来。如果张性断层出现较弱的错动,周围的煤矿也会出现轻微层间错动。因此,在压性断层的作用下,软分层的厚度会不断地变小,其合适的范围也会变小。因此,断层周围几乎不会出现煤与瓦斯突出事故。(3)侵入作用。随着越来越多岩浆不断侵入内部,煤层内部的结构会存在较强的带状变化,最终也就会直接影响渗透率。由于不同位置的渗透率都会有所不同,甚至也会对瓦斯赋存和移动的现象产生不良的影响。岩浆岩其实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破坏煤层内部的平衡度和动力[2]。但是,随着岩浆内部的距离不断地变短,多数煤层会越来越多地产生质变的现象。如果内部的岩浆会被直接冷却,两侧就会形成极高的岩墙,这其实属于最常见的瓦斯突出区域。图1显示了煤矿侵入作用。

2.地质构造对煤层自燃的影响

(1)裂隙对煤层自燃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裂隙都会对煤层自燃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一,在煤层煤化的过程中 第二,当煤层形成之后, 这些常见的外生裂隙通常会一组组出现,而且有着明显方向性的特征。更多平直的裂隙也会在延伸之后进入到其他煤层中,甚至也会直接进入煤层顶部的岩层中。此外,裂隙的存在更会直接影响煤层的供氧情况。裂隙会在短时间内增大气对煤层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煤层在自燃的初期没有办法更好地进行氧化。(2)断层对煤层自燃的影响。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开采煤层,煤层内部的供氧性将会直接影响煤层的走向、规律和煤层实际的数量,进而产生自燃的现象。另外,如果煤层内部确实出现了诸多自燃的现象,断层内部的性质则会在第一时间就影响火焰燃烧的方向和主要性质。正断层的位置会在第一时间就直接被切断,其实多数火焰是不能够直接蔓延下去。但是,如果煤层会在第一时间就被正断层所切断,自然也就会形成一道天然的防火墙。但是,如果出现了逆断层,而且断层距离不够远,就会不断地增加煤层的厚度,煤层也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自燃的现象。又如果出现了间距较小的多个煤层,断层的存在就会不断地将不同类型的煤层串联起来,更多的煤层会在第一时间出现燃烧的现象。(3)褶皱。可以在控制煤层氧化放热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和实际煤层移动的方向来分析褶皱对煤层自燃的影响。在向斜的位置上,诸多煤层会在实际氧化的过程中释放出更多的热量,进而不断地向上直接扩散。因此,在煤层中心的位置不太可能会产生自燃的现象。但是,如果煤层中存在倒转褶皱,一方面会直接增加煤层的厚度,另外一方面则会聚集内部的热量。如果内部存在的温度和煤层自燃时产生的温度并不直接匹配,自然会出现在较大范围内自燃的现象。而在背斜部位所释放的热量就会直接影响煤层核心的位置。一旦核心位置存在的顶板渗透率并不好,热量也会不断地增多。进而诱发自燃的现象。

3.实际案例

某煤矿位于龙岩市新罗区东南部,距离仁和村有30km.该煤矿位于龙永煤田的东南面。煤矿矿区内部有包括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华夏系构造和其他不同的构造形态。但是龙永煤田都位于新华夏系构造内部的第二隆起区域内,同时又直接位于南岭构造体系的东端。(1)煤矿中的褶皱。该煤矿的地质总体走早为不断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不仅会让矿区内部的褶皱会直接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多数受到了区域内部构造发育时少量次级褶皱的影响,其规模并不是很大,也不会对煤矿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断层本身会诱发伴生的褶皱,其幅度甚至达到了十米和近百米。这种因为断层所引发的小的褶皱本身会对煤层的厚度和形态产生较大的影响。图2为北山煤矿构造简图。(2)褶皱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该矿区内部初次发育的小褶皱主要受到断层的影响。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煤层作为一种软岩非常容易产生变形的现象,所以煤层内部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其厚度会出现局部增厚和分差的现象,其发育的部位则主要集中在背斜和向斜两翼地带。在横弯褶皱的作用下,褶曲轴部分的受力要明显大于翼部,煤则由应力集中向两侧发生塑性流动,不仅背斜顶部的煤层会变薄,向斜部煤层厚度则会在第一时间增加。在此背景下,煤层赋存的形态也会产生变化。在纵弯褶皱的作用下,褶曲翼部的受力现象会明显比轴部要大,煤炭将会由两翼向核部开始发生塑性流动。之后斜核部分和背斜顶部的煤层厚度会在短时间内就增加,但是两翼煤层会直接变薄。图3显示了横向和纵向作用下褶皱内部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产生的变化。受到褶皱的影响,该煤矿实际非常容易发生自燃或者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更会对人的安全生产造成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全面分析了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产生的不同影响,地质构造不仅会对煤层自燃的现象产生影响,构造应力也会对矿区建设产生不良影响。专业人员更需要在分析不同的地质灾害之后找出合适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预防各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黄庆建。地质因素对煤矿采掘生产安全的影响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5,(15):112.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篇四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质构造;安全生产

目前,中国煤矿开采的煤层多位于几百米甚至千米的地层之中,在进行煤层开采时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地质构造。若在生产时忽视了地质构造或采取的安全措施不当,则很容易引发煤矿地质灾害,给煤矿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1-2]。因此,非常有必要认识到煤矿地质构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地质构造有很多种,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需要具体全面地认识。本文围绕煤矿常见的地质构造展开分析,重点探讨了由煤矿地质构造引发的灾害。只有对地质构造产生的过程进行全面研究,并了解对应因素,才能更好地防范事故的发生。

1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地质构造

为了更好地认识煤矿地质构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需要详细全面地了解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主要有断层、陷落柱、褶皱,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1.1断层。断层是煤矿开采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引发岩层断裂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见图1),其中正断层和逆断层最为常见。根据断层的落差又可分为大断层(落差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和小断层(落差几米)。在煤矿开采的工作面内,通常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断层。对于大断层可通过地质勘探找到,而对于小断层只能通过井下勘探找到。断层是完整的岩层破断后的产物,这导致附近岩体的密封性和力学性质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例如断层附近应力集中、断层附近对气体的密封性较差。在开采时不仅需要注意大断层的影响,还要注意小断层的影响,以免引发煤矿地质灾害事故。通常情况下,在靠近断层面附近进行开采、掘进作业时,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1.2陷落柱。陷落柱是流动的地下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一个岩层破碎带(见图2)。破碎带的范围与侵蚀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时间越长破碎带也就越大。当陷落柱穿越煤系地层时,对煤层完整性有影响。陷落柱通常以锥形分布,从上到下横截面积逐渐增大。陷落柱多存在于煤矿岩层中含水层比较发育的地方。陷落柱对原岩体的完整性产生破坏,其内部容易导水。因此,在陷落柱附近施工时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首先要探测陷落柱的范围,然后要测量陷落柱内部的水流情况和瓦斯情况,最后再采取一些安全施工措施。1.3褶皱。褶皱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局部凸起或凹陷的情况(见图3)。褶皱又可分为向斜和背斜。虽然褶皱不会改变岩层的完整性,但是会对岩层应力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应力分布对岩层内水和瓦斯的流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图3岩层褶皱形成示意图褶皱的出现不仅会导致工作面回采变得困难,还容易引发一定的煤矿安全事故。在向斜的轴部,瓦斯容易大量积聚。若开采时破坏这些区域,则很容易引发煤矿瓦斯事故。多数背斜的部分存在于煤层上部,其围岩的密封性要比向斜轴的部分差很多,所以瓦斯不太可能直接被密封,煤层中瓦斯的浓度也会不断降低。

2煤矿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分析了煤矿中几种常见的地质构造,这些地质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将重点分析煤矿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的关系。2.1断层冲击地压灾害。在大断层附近进行煤层开采作业时,很容易发生冲击地压灾害。这是由于煤层开采会对断层造成一定的扰动,引起断层上的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工作面前方的巷道发生冲击地压灾害。一般地来说,断层冲击地压的发生不仅与工作面开采方式有关[3],还与断层与工作面的距离有关。为了防治断层冲击地压,采矿工程师们通常在断层附近预留一定量的保护煤柱。但对于保护煤柱的留设宽度,现在只能通过经验法来确定,这导致在很多时候难以准确地防治断层冲击地压灾害。比较典型的断层冲击地压矿井是义马煤业的千秋矿和跃进矿。在义马煤田内部有1条F16大断层,且断层带内应力异常,导致千秋矿和跃进矿发生过多次冲击地压。值得注意的是,防治断层冲击地压的难度比较大,且防治措施十分有限。2.2断层突水灾害。断层突水灾害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煤矿地质灾害,其主要是煤矿开采引起断层活化,导致地下水顺着导水裂隙带涌入工作面中。断层带附近的岩体通常比较破碎,丧失了对地下水的隔离作用。一旦开采扰动传递到断层面,断层很容易发生松动,断层面上会形成一个地下水流通通道。断层突水事故虽然是煤矿防治水的重点,但是由于断层附近应力场比较复杂,很难对地下水的涌入量进行精准预测。防治断层突水事故的关键在于找到断层活化的关键点。2.3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随着中国煤矿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煤与瓦斯突出灾害有增加的趋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发生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煤层都具有突出性。根据瓦斯地质学理论,煤与瓦斯突出多与煤层中存在构造煤有关。所谓构造煤就是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对煤体产生揉搓作用导致煤体原生结构被破坏的煤体。构造煤内部的孔隙结构大量发育,能吸附大量瓦斯,但渗透性非常差。这导致其在外力增加的情况下,内部的瓦斯压力也会急剧增加。很多情况下,煤矿工作面开采到小型地质构造内时容易发生突出事故,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郑煤集团大平矿的“10•20”矿难。这场矿难共造成149人死亡,其主要原因是煤矿开采时揭露1条小断层诱发了煤与瓦斯突出,并引发了瓦斯爆炸。因此,在煤矿开采时需要特别注意工作面内的小断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来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2.4其他煤矿地质灾害。除了断层冲击地压灾害、断层突水灾害及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以外,还有很多的煤矿地质灾害。常见的有陷落柱突水、陷落柱附近大面积冒顶及褶皱附近巷道冲击地压等[4]。这些灾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质构造区域附近的应力异常引起的,这里不再赘述。

3结语

煤矿地质构造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地质问题,防治地质构造异常引发的煤矿地质灾害是煤矿企业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分析了煤矿开采中常见的3种地质构造,分别是断层、褶皱及陷落柱,重点分析了断层与冲击地压、突水及煤与瓦斯突出的关系。专业人员需要在分析不同的地质灾害之后找出合适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预防各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李国栋。煤矿地质构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J].当代化工研究,2020(16):37-38.

[2]李宏伟。煤矿地质构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3):137-138.

[3]闫斌。煤矿地质构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32):72.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篇五

关键词:遥感地址勘查技术;具体应用;研究

0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地质勘查与地质研究技术不断革新,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勘查,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较之其他范畴的地质勘查技术,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具有其独特性,它利用影像直观地分析某区域的地质特性,搜集多元化的地质数据;然而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也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地质状况分析过程必须经过实验室化验,获取手段较为复杂。因此,对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效益。

1遥感地质勘查技术概述

1.1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概念

所谓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主要是利用飞机与卫星等遥感器等对检测地标的地质数据进行电磁、光谱的扫描与识别,从而深入地分析检测地标的地质特性,从而摸清地质信息与地质特征,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与数据依据,以便地质勘探与研究的顺利进行。较之传统的地质勘查技术相比,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凭借其多层次、综合性及宏观性的特点,大大提升了地质勘查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具有技术先进、检测结果准确等优势,在现代地质勘查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

1.2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特点

第一,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遥感技术的利用,为地质勘查工作数据采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我国的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应用例如卫星、飞机等高端遥感器对检测地标的具体地质状况进行科学的计算与检测,电磁技术、光谱技术同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化航拍器械的结合,使地质扫描工作更具科学性,为地质勘查与地质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勘查数据与地质资料。第二,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具有较强的精确性。随着矿产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不断细化,对地质勘查技术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利用电磁技术与光谱技术对地质状况进行扫描与分析,满足了地质勘查工作的精细化需求。

2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具体应用

2.1对于地质构造信息的获取

在一般情况下,内生矿通常处于地质构造的异常部位与边缘部位,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板块构造不同体的结合部位,这些地质信息都可以利用遥感地质勘查技术进行检测,在遥感器航拍的空间信息可以清楚地检测到板块构造边界地带的矿床。在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地质标志信息时,一般选择与检测区域具有成矿几率的线状、带状影像,同时在获取地质构造信息的过程中,对断裂与推覆体这一主要控矿构造模块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在利用电磁与光谱技术扫描地质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多方面的影响,图像成像的部分地质纹理信息与地质线性形迹难以清晰显示[2]。对地质构造信息的“模糊作用”可以合理利用专家目视解译或人机交互等科学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利用科学的计算机图像恢复技术或目视比值分析等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地质构造信息。在地质构造信息提取的过程中,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可以利用地表岩性特征、地质地貌特征等数据对地质构造隐性信息加以提取。

2.2利用岩矿光谱技术进行识别

岩矿光谱技术是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理论基础,适用于多光谱技术与高光谱技术,通过对多光谱蚀变信息的提取,对地质进行岩性识别与高光谱矿物识别。由于多光谱技术的光谱分辨率较低,导致岩矿的光谱特征表现力较弱,因此岩矿光谱技术主要基于图像线性信息与图像灰度特征,对岩矿的反射率差异进行分析。高光谱技术可以获取连续光谱信息,直观地识别地质类型,这是区别于多光谱技术的主要特征。岩矿光谱技术可以利用多光谱技术与高光谱技术有效地识别岩矿类型,识别与成矿作用有直接关系的矿物蚀变信息,对蚀变强度进行定量,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3利用植被波谱特征进行找矿

矿产资源受到地下水微生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使蕴藏的金属资源或矿产资源产生化学反应,使地表层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变化,影响土壤层的成分组成[3]。地表植物对矿产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聚集度与吸收度,使得地表植被的繁盛光谱特征产生不同的差异。基于这一特征,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可以根据提取到的植被光谱异常信息进行分析,将植被光谱的异常色调进行有效的分离与提取,根据异常植被光谱对该地区是否存在矿产进行合理判定,提高矿靶区勘查工作的准确性,指导相关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针对植被对金属含量呈现的差异性,相关部门可以在既定矿区详细地收集植被样品的光谱特征,通过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分析较为特殊的植被光谱,在光谱分析过程中,明确波谱测试技术灵敏度的有限性,对植被微弱的金属含量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当地地质地貌实际情况科学地判定当时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3结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利用有效的矿产勘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一方面较之传统的勘查技术确实更具效率与精确性,可以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与评价,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随着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大,遥感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应用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过程中,应不断对遥感技术进行完善与创新,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篇六

这是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岩性及其构造、沿途出现的地质构造就这样结束了原本打算把实习当游山玩水的却发现有收获。这个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加强我对这门课程的解,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东西,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来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还要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对要考察的对象要事先做一定的解,事先做好准备,就不至于到时不知所措。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沉积岩构造等,这是一次地质启蒙教育,一次重要的熟悉实习,重点要理解基本的地质概念,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短期的野外实习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解;培养出用地质观,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学回了辨认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地质的地位以及与建设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地质科学的爱好;充分熟悉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与书本上的内容结合,加深对一些地质构造的认识与理解,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次实习也是对我个人的一次挑战,从来没有爬过山的这次对我个人的意志品质是一次考验,得到一次良好的锻炼。共同完成地质实习任务。

作为实习的第一天,首先进行的是实习前的动员,师傅简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实习的内容===了解了很多不良地质现象,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使我们不用外出就了解了各种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后果,还了解了一些预防这些地质现象发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们增强了对地质现象的认识。

2其实是一个岩石群,板块形状不一,但错落有致,岩性为棕红色砂岩,岩石层理构造明显,上部有植物覆盖,岩石上出现了水平节理,垂直节理,倾斜节理,还有波浪型节理,有的节理几乎贯穿了整个岩石群。很明显是岩石受到比较大的拉应力,还有生物风化作用。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水池四周的砂质岩石经过长年日晒雨林风吹,野生物生长,其风化程度强烈,部分岩石表面已经出现破碎削落,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为使我们能了解不同倾斜程度(水平、倾斜、直立)地层、褶皱构造和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师傅详细讲解了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褶皱构造、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但是人太多,都围在师傅身边,师傅讲话的声音又不是很多,所以听的不是很清楚,结合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和听到的一部分,大致还是学会了从地质图上阅读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地质现象的分度规律,还掌握了对褶皱、断层、不整合构造和岩浆岩侵入活动地区地质图的分析方法,从有地质构造图的地质图上绘制示意地质剖面图的方法,根据地质图分析区域地质发展史的方法。

为了在野外实习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我认真的阅读了实习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初步了解了地质勘察之重要以及地质勘察中的各种方法和步骤,比较全面的了解到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二、地质罗盘的使用

地质罗盘是地质实习中传统三大件之一,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是地质实习的基本技能。本次实习,我们通过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复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具体体方法如下:

a)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走向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的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 例如岩层的走向为60°或240°。

b)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向测倾向时,用罗盘的北端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即S边)与层面贴紧,放平,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北针所指的读数即为所求的倾向。倾向仅有一个指向,只能用一个数值表示,例如岩层的倾向为150°。

假若在岩层顶面还是哪个进行测量有困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长测望标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北针受障碍,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S针亦可。

c)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角测倾角时,将罗盘竖起,以其长边贴紧层面,并与走向线相垂直,用中指拨动罗盘,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倾角的变化界于0-90°之间,如一岩层的倾角为35°。

d)注意事项在野外测定产状要素,往往只要测量岩层和一切构造面的倾向和倾角,并记录下来。记录的格式:岩层的产状为150°∠35°,前者表示倾向,后者表示岩层的倾角。由于走向和倾向相差90°,倾向加或减90°即为走向,上述岩层的走向是60°或240°两个数值。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不记录走向的原因。只有当岩层倾角近于直立时才记录走向。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必须在岩层露头上测量,不能在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分露头和滚石,主要是靠多观察和追索,并善于判断。

另外,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便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层出露很不完整时,这时要找岩层的断面,找到属于同一层面的三个点(一般在两个相交的断面易找到),再用记录本把这三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记录本的平面即可。

博客网版权所有、岩石能够看到的岩石:闪长玢岩、矽卡岩、闪长岩、片麻岩、正长岩、页岩、泥岩

1.闪长玢岩是中性浅成岩,其矿物成分与深成岩闪长岩相同。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具明显斑状结构,其斑晶多为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偶见黑云母。岩石整体颜色多为灰及灰绿色,块状构造。常呈岩脉产状,或为闪长岩体边部产出。

2.闪长岩为中性深成岩的代表岩石,也是花岗石石材中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其化学成分介于酸性、基性岩之间。

3.片麻岩(变质岩)一般具片麻状构造,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由长石、石英和各种暗色矿物(云母、角闪石、辉石等)组成。根据岩石的物质成分可分为富铝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碱长(二长)片麻岩和钙质片麻岩等。还可依所含矿物种类进一步分为角闪石斜长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其原岩类型比较复杂,可以是正常沉积岩(粘土岩、粉砂岩等),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种侵入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由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

4.页岩是由粘土脱水胶结而成,大部分有明显的薄层理,能沿层理分成薄片,这种特征也称作页理,风化后多成碎片状或泥土状。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

5.石英石英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晶体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即低温石英(a-石英),是石英族矿物中分布

最广的一个矿物种。广义的石英还包括高温石英(b-石英)。石英块又名硅石,主要是生产石英砂(又称硅砂)的原料,也是石英耐火材料和烧制硅铁的原料。

三、地质构造

1)断裂构造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基本类型是节理和断层。

①节理裂隙:

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按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和劈理。节理常成组出现,如“X”-形的共轭节理。在京娘湖南侧、漳河北岸,可见到不同形状的节理构造。构造

理是各种裂隙中分布最广泛的裂隙,所有大型水电工程都会遇到。②断层:

如果断裂两侧的岩石已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则称断层。

(2)褶皱构造: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层在侧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但仍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地质构造形态叫褶皱。褶皱中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公里,小者可见於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向斜与背斜

(3)沉积岩层理构造及层面构造:(京娘湖)

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成层的现象。层理是沉积岩中最重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水平层理: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单斜层理: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是由多组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错重叠而成的,是由水流的运动方向频繁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多见于河流沉积层中。

层面构造: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水流、风、生物活动等留下的痕迹,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等。

四、矿产资源

察哈尔右旗资源丰富,全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主要矿产品有金、铝、铜、铅、锌、铁、石棉、水晶、萤石、蛭石、海泡石、石灰石、钾长石、石英矿砂、硅石等。特别是钾长石、石灰石、蛭石等资源十分丰富。钾长

察哈尔右翼中旗

石探明储量为76万吨,远景储量为290万吨,属中型矿床。该矿床规模较大,而且矿体出露地面,矿石质地较纯。优质石灰石远景储量1亿吨,含钙量高达55.86%,石英石远储量5000万吨,属大型矿床。

察右中旗矿产资源丰富,目前砂金总贮量350万米3,平均品位1.4克/米3,石灰石伴有质地较高的汉白玉,初步探明储量29亿立方米,此外银、铁、石棉、石英、钾长石、大理石也极具开采价值,铜、铪、锰、水晶、花岗岩、莹石、石墨等有待进一步勘探开发。在长期的实践中,察右中旗以项目建设扩大经济总量,以优势产业促进结构高速确立了以绿色能源、高载能和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框架。绿色能源方面,1996年以来,先后从丹麦、德国、美国引进资金3.9亿多元,安装风机72台,装机容量4.27万千瓦,争取年内总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到2008年达到100万千瓦。届时,辉腾锡勒风电场将成为亚洲最大的风能开发基地。高载能工业方面,依托当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加快高载能项目的引进联合,同步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可望在“十五”末达到100万吨。

五、结束语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在诸多地质构造性质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篇七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孕育条件;防治对策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东北部,东连德江、沿河、南接凤冈,西与正安、道真两县毗邻,北与重庆武隆、彭水2县交界。南北长125km,东西宽62km,其长宽比为2∶1,总面积2777.59km2,辖3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2个乡,81个行政村,41个社区;全县总人口47.55万人,人口平均密度170人/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0'~108°13',北纬28°10'~29°05'。该县地质环境较为脆弱,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共1736户8211人生命受地质灾害威胁,以及区内公路、耕地、电站、河流等受到威胁,潜在经济损失30496万元。

1务川县地质环境条件

1.1气象水文

工作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区内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和小气候特点都比较明显。多年年平均气温15.5℃,极端最高气温39.9℃(1971年7月),极端最低气温-6.8℃(1970年1月),年平均无霜期280天,日照率年平均为23%。县境内属长江水系的乌江流域,支流是洪渡河流域。

1.2地形地貌

务川县地处贵州北部,其地形总体为四周高、中间低,据地貌形态特征、组合类型等,将其划分为即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侵蚀地貌3大成因类型。

1.3地层岩性

该县地层除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及白恶系缺失外,其它从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累计厚度5415m。其中以寒武系及奥陶� 区内岩石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次为陆相碎屑沉积。碳酸盐岩及夹层状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广。1.4地质构造与地震务川县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务川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区内褶皱以复式褶皱为主,主要有务川复向斜、泥高向斜及金鸡岭背斜,断裂主要为北东40°~45°排列分布,基本上与构造轴向一致,规模较大,一般都具有压扭性。务川县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其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较稳定区域。

2务川县地质灾害现状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较为脆弱,充沛集中的降雨,加之极端气候频现和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导致地质灾害发育较强烈,根据2024年5—12月对全县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86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和崩塌为主,两者所占比例为82.56%,其中滑坡50处,占58.14%,崩塌21处,占24.42%,不稳定斜坡9处,占10.47%,地面塌陷6处,占6.98%。

2.1滑坡

该次查明该县滑坡50处,占总地质灾害数量的58.14%,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共威胁1052户5184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为21129万元,其中中型滑坡有9处,小型滑坡41处;岩质滑坡1处,土质滑坡49处。该县滑坡主要为小型土质滑坡。

2.2崩塌

该次查明该县崩塌21处,占总地质灾害数量的24.42%,共威胁364户1608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为4590万元,其中中型规模有12处,小型规模9处。2.3其他地质灾害其他地质灾害主要为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分别为9处和6处,分别占总地质灾害数量的10.47%和6.97%。共共威胁320户1419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为4777万元。

3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3.1时间分布规律

据调查分析,该区地质灾害均与水的作用密切相关,务川县暴雨一般集中在5—9月,大暴雨出现在6—7月,此时段雨强较高、日降雨量大、降雨集中,多夜雨、暴雨,也是该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期,2024年新增1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为2024年6—7月发生。因此,降雨是务川县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每年的5—9月是区内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

3.2空间分布规律

从区域位置上看,务川县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务川县西部、北部及北东部一带的斜坡中上部;从与水系关系看,滑坡分布与水系干流正相关,在干流两岸、陡坡陡崖处及其附近发育较多,在远离干流的直流上游缓坡地带滑坡发育较少,而崩塌发生与两岸水系附近陡坡关系较小;从人类工程活动上看,根据地质灾害分布位置和矿山开采、公路建设、房屋修建以及矿业开发活动有密切联系,务川县内与矿山开采有关的地质灾害有环头湾采空塌陷、兴元地面塌陷等,与公路建设有关的地质灾害有岩透滑坡、小关滑坡等,与房屋修筑有关的地质灾害有花园不稳定斜坡、龙台滑坡等。

4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分析

4.1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控制条件之一,地形坡度对斜坡应力分布、地表水径流与冲刷、地下水、松散物质堆积,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影响斜坡稳定性。通过统计分析,调查区内滑坡主要集中在10°~40°之间,其中0°~10°有5处,占10%,10°~20°有19处,占38%,20°~30°有17处,占34%,30°~40°有8处,占16%,大于40°有1处,占2%。

4.2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

调查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务川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以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多字型构造为主,主要由一束大体平行的较紧密褶皱和断裂组成。地质灾害距地质构造(断层、褶皱)区域的距离远近也是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指标。现将务川县距地质构造距离分为0~1000m、1000~2000m、2000~5000m、>5000m等4个级别,并统计地质构造距离与地质灾害分布关系得到,1000m以内分布有36处地质灾害,占比40.86%;1001~2000m有27处,占31.40%;2001~5000m有21处,占24.42%;>5000m有2处,占2.33%。由此说明距离构造带越近,地质灾害越发育。

4.3工程地质岩组与地质灾害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是各类地质灾害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发育形成的时间的长短,岩土体的坚硬程度、风化程度及软化性、抗剪强度、颗粒大小、形状、透水性及可溶性等的不同,直接影响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决定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及规模特征。根据调查,调查区内硬质岩组发育30处地质灾害,9处滑坡、20处崩塌及1处地面塌陷,占地质灾害总数的34.88%;软硬相间岩组发育地质灾害23处,其中14处滑坡、1处崩塌、3处不稳定斜坡及5处地面塌陷,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6.74%;软质岩组发育地质灾害33处,其中滑坡27处、不稳定斜坡6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38.37%。由此可见,区内滑坡主要发育在软质岩组及软硬相间岩组中,崩塌主要发育在硬质岩组中,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在软质岩组中,塌陷发育在软硬相间岩组中。

4.4斜坡结构与地质灾害

务川县发育的86处地质灾害发育在顺向斜坡分布32处,占灾害总数的37.21%,斜向斜坡分布26处,占在总数30.23%,横向斜坡分布8处,占灾害总数的9.30%,逆向斜坡分布16处,占灾害总数的18.60%,近水平层状坡分布4处,占灾害总数的4.65%。通过统计表分析得到,务川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顺向坡及斜向坡中,其次为逆向坡及横向坡。

4.5水文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

根据工作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动力条件,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3类。由于务川县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除柏村镇长安溪滑坡为岩质滑坡以外,其余均为中层、浅层土质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其影响因素主要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其崩塌及地面塌陷受碳酸盐岩岩溶水及基岩裂隙水影响较大,通过对统计行分析得出,务川县滑坡及不稳定斜坡主要与松散岩类孔隙水有关,其崩塌及地面塌陷主要与碳酸盐岩岩溶水有关。

5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区内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如果全部采用工程整治,很多地质灾害施工难度大,并且耗资巨大。结合当地交通、地形、经济条件、灾害危险性、治理的难易程度、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宜采用如下防治对策。

5.1搬迁避让

对危害小、治理难或治理费用高的灾害隐患点,可视具体采取整体搬迁避让措施或分期逐步避让方式。

5.2监测预报

对于存在危险隐患,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点,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并设立监测点,指定专人定期测量灾害变形破坏的水平、垂直位移,同时观察落石、掉块、地陷、崩裂、门窗异常、泉水变色及植物位移、动物反常等危险征兆,加强对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预报。

5.3工程治理

对于搬迁成本高,治理费用想对较低的地质灾害点,宜进行工程治理,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手段主要有修建截排水沟,设置挡墙或抗滑桩支档,削方减载、坡脚反压、设置拦挡工程等。

6结语

综上所述,调查区内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及地面塌陷4种地质灾害为主,每年5-9月为高发期,与地表及地下水力联系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务川县西部、北部及北东部一带的斜坡中上部,距离构造带2000m的地质灾害占72%,分布在顺向坡及斜向斜坡的地质灾害占67%。因此,正确认识区内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孕育条件,才能掌握其运动变化规律,才能让我们正确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治地质灾害,使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欧阳刚,周州,萧洋,等。贵州省务川县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设计书[R].贵阳:贵州地矿基础工程有限公司,2020.

[2]欧阳刚,周州,萧洋,等。贵州省务川县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报告[R].贵阳:贵州地矿基础工程有限公司,2021.

[3]符勋,肖志坚,黄国平。江西省大余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运,2014(11):285-287.

[4]康斌,黄国平,林枢。安溪县古老滑坡特征及防治措施[J].江西有色金属,2010,(1):17-21.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篇八

关键词:地质条件定向钻机新盘区头面开发

1矿井概况

屯兰矿为山西焦煤集团公司主力生产矿井,生产能力450万t/年,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矿井井田面积73.34km2,井田内含煤18层,为煤层群开采,其中主采煤层2号、8号煤层均为突出危险煤层。矿井绝对瓦斯量达277.74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达31.76m3/min。矿井全区承压开采,地质条件复杂。

2新盘区头面概况

北三盘区位于屯兰矿+750水平北翼,属矿井井田西北部,地层走向为北西30°~60°,倾角2°~13°,平均为4°,南北长4942m,东西宽约2900m,总面积7.3km2。盘区区东邻北一采区,西接马兰矿,南以南二、南三采区为界、与马兰矿接壤,北与镇城底矿接壤,区内断层发育,均属高角度正断层,走向为北东方向,带有压扭性质,断层交错切割,成组出现,水文地质条件上组煤为中等,下组煤为复杂,区内带压开采。盘区2号、6号、8号、9号四层稳定煤层可采储量4792.9万t,为可靠可采储量,设计暂确定生产能力为90万t/a,则北三采区可采煤层服务年限38年。盘区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9.88m3/t,绝对涌出量为50m3/min。北三盘区分为左翼、右翼两翼开采,右翼工作面布置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依次布置,目前22301工作面已形成,在风坪岭断层与22301胶带巷之间存在不规则区域约0.5km2,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及延长盘区服务年限,故布置B2301工作面,工作面布置如图1所示。该区域受后风坪岭断层影响,地质构造复杂,伴生断层较多,具体情况不明,地质条件的掌握情况直接决定新工作面的巷道布置、回采方式、瓦斯治理办法等。

3断层探测情况

普通全液压钻机受材料、装成、技术条件限制,不能完成大区域、大走向长度、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探测工作,且打钻所需的时间、空间大,生产成本高,为此屯兰矿选用VLD-1000定向钻机施工叶脉状定向长钻孔精准探测,利用已有巷道向采区边界地质构造复杂区域施工探明构造、小窑破坏范围钻孔,为B2301工作面设计、资源高回收率回采提供可靠依据。VLD-1000定向千米钻机为履带行走式液压推进钻机,钻进过程中钻杆不转动,钻头由通过中空钻杆提供的高压水驱动,做功之后的水携带钻屑从钻杆与钻孔之间流出。钻头能够随时显示空间位置,并能够实现钻进方向的调节,实现定向钻进。该钻机组共包括VLD-1000型钻机、DGS孔底测量仪、孔内马达、CHD70重型MECCA钻杆等部件。根据矿生产衔接要求,参考实际情况,利用22301胶带巷里程牌1800m处现有钻场施工该区域地质探测钻孔,钻场编号B2301-1号。再利用该巷道里程牌700m处钻场施工工作面后部风坪岭断层,该钻场编号为B2301-2号。B2301-1号钻场施工跨区域地质钻探孔,初步设计8个孔,其中4个长孔,设计孔深600~750m;4个短孔,设计孔深550m。所有钻孔先沿着2号煤施工,若在2号煤钻进区域遇到异常区则在该孔下方开分支施工一个4号煤钻孔,长孔主要探测断层保护煤柱30m范围内地质构造情况及小窑破坏区,短孔主要控制风坪岭断层走向,为将来工作面布置提供地质资料。B2301-2号钻场布置7个孔,其中3个长孔(以及6~8个钻探分支孔);其中一个长孔沿4号煤钻探;4个短孔,均沿2号煤施工,1号短孔开孔方位与巷道呈45°角,设计孔深300m,终孔位置过预测风坪岭断层30m,2号长孔沿风坪岭断层上盘走向钻进,目标方位与22301胶带巷掘进方向相反,设计孔深750m;3号短孔设计孔深约为300m,与22301胶带巷方位呈60°角,终孔位置过断层30m;4号长孔沿断层上盘走向钻进,设计孔深800m,目标方位与22301胶带巷掘进方向接近,5号孔与4号主孔钻进方向一致,目标层位4号煤,6/7号孔覆盖两侧钻孔中间空白区域,具体钻孔编号以实际施工先后顺序为准。B2301-3号钻场布置4个孔,其中2个孔沿2号煤钻进,2个孔沿4号煤钻进,设计孔深380m,钻探目标区域为B2301工作面切眼位置。

4实际施工钻孔情况

实际主孔总工程量约为10300m。由于该工作面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煤质松软,2号、3号煤层属于合采煤层,中间夹矸松软,较容易造成垮孔,预测断层发育,因此在此区域施工有一定的难度。且工作面北东邻近小窑破坏边界,最近距离仅45m,部分探水线与警戒线位于工作面内部,小窑破坏区内有积水,钻进过程中严格观测孔内情况,并与屯兰矿地测及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汇报钻进情况,反馈钻进信息,防止钻进贯穿小窑引起突水事故。故在实际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钻孔设计的相关参数应做相应的调整,孔深以能够施工的实际深度为准,实际施工图如图2所示。

5钻孔效果分析

B2301轨道钻场所有钻孔均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经过细致的钻探,可以完全确定钻进区域的风坪岭断层位置及走向,并探明设计工作面范围内无特大地质构造及周边小窑破坏积水区,未发现倒水通道,钻进过程钻探过程与掘进消突工作同步进行,在探明地质构造及水文情况的同时,形成了B2301胶带巷条带式掘进区域预抽钻孔,有效地缩短了巷道掘进预抽时间,延长了预抽周期,为掘进安全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以条带区域预抽钻孔代替以往的递进消突短钻孔的消突方式,避免了过多的无效进尺,大幅度缓解了打钻衔接紧张,同时又提高了掘进消突效果,为矿井生产衔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通过定向长钻孔探明此区域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确定具备回采条件,为后续工作面布置提供了有利的地质参考条件,拓宽盘区回采面积约0.4417km2,增加盘区可回收资源量月179万t,按设计暂定生产能力90万t/年,可延长盘区服务年限约2年,后风坪岭断层实际位置变化见图3。

6安全经济效益

定向钻机施工叶脉状掘进条钻孔可达到探测断层的目的,同时条带式达到预抽消突作用,条带式预抽消突在屯兰矿多个掘进工作面的应用成功,单个预抽条带长度大于700m,每个采煤工作面掘进巷道划分为2~4个预抽条带,能够做到在巷道掘进前全部预抽达标,满足掘进巷道连续掘进要求,取代了“一队二面”或“一队三面”模式,避免了掘进工作面频繁搬家倒面,减少了生产头、面,节约了大量的生产、通风设备,提高了矿井通风能力,同时探明了待掘(采)区域地质构�

7应用前景

叶脉状掘进条带预抽钻孔消突技术,利用定向钻机的特性,解决了掘进巷道条带一次消突连续掘进技术难题,并探明工作面轮廓线地质构造,发现大量可采资源,为日益紧张的煤矿资源以及生产衔接不平衡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大幅度减少了利用普通钻机施工进尺及预抽时间,成为解决高突矿井“抽、掘、采”矛盾的有效途径,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3]。

参考文献

[1]吴迪。瑞利波勘探原理及应用实例[J].地质装备,2009(4):26-29.

[2]杨孟达。煤矿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121-125.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篇九

1综合物探方法选择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是根据地层岩土的电阻率、弹性、磁性等物理性质,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探方法分析研究,互相验证,辨别异常区的具体属性,从而提高勘查精确度的一种常用物探方式地震勘探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空间定位准确等技术特点,能够详细的划分地层,高精度地确定沉积地层的地震地质属性,被广泛地用于解决构造地质问题。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对深层地质构造的判断精确度可达到3m,其缺点是受村庄、高压线路等构筑物影响较大。本次采用的可控震源地震地震是二维地震技术,在单个时间剖面上的精度甚至超过三维地震,且能很好的避开村庄的影响,缺点是对两个剖面之间的区域掌控不够。通过三维地震和二维可控震源地震的紧密结合,互相验证,可以很好的解决的村庄下地质构造难于精确掌握的问题。

2工作区地质概况

有利条件:本区第四系黄土覆盖全区,其厚度为42.2—90.55m,区内潜水位一般在2—18m之间,潜水位以下为良好的激发层位,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好。本区3号煤层纯煤厚度3.35—9.65m,平均6.05m,属稳定型煤层。15号煤层全部可采,纯煤均厚4.09m;煤层的速度、密度与上下围岩有较大差异,是较好的波阻抗界面,可分别形成两组能连续对比追踪的反射波(T3波、T15波),新生界与下伏基岩的波阻抗差异明显,其分界面可形成TQ反射波,并在区内可连续追踪,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良好。不利条件:工作区中心李高村为本次工作重点,其压覆大巷穿越区段的地堑断裂结构。

3工作方式

三维地震地球物探工作完成后,工作区整体的地质构造已基本掌握,针对李高村下的地质构造,沿李高村道路设计了5纵4横9条可控震源削面组成的斜交地堑的密集网络,总工作线路长12kin,工作布置剖面见图1。

4工作成果分析

在村庄影响范围,三维地震共发现断层8条分别为FZ、FZ一1、DF5、DF6、FA、DF7、DF8、DF9。可控震源地震共发现断层l0条,由南至北断层依次为:FZ、F1、FZ一1、DF5、DF6、F2、FA、DF7、DF8、DF9。其中F1、F2为新发现断层断层构造位置如图2所示。

5结论

(1)三维地震可以精确查明开阔的农田、丘陵区的深层地质构造,但受村庄等地表构筑物的影响对其压覆下的地质构造勘查精度降低。

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经【推荐10篇】 篇十

分类工程地质选线原则

(1)越岭区。越岭线路宜避开地质构造轴线,尤其应避免沿大的断层破碎带、地下水发育的地带通过;应选择在相对稳定、地层完整的地带通过;在通过大的断层破碎带时,线路应垂直或大角度穿越。2)采空区。对正在开采或经过批准开采的矿区,线路绕避至其采空影响范围外一定距离,在安全地带通过;对于穿越煤层段落的线路,线路方案应尽量绕避历史久远的采空区、无规划开采的小型私人煤矿[2];当线路绕避困难时,对埋藏浅的小型坑洞应开挖回填,对不易开挖的坑洞应进行勘探查明坑洞情况,经处理后通过。3)岩溶区。线路应尽量避开可溶岩地段[3],避免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应绕避岩溶强烈发育区、构造发育带、地面塌陷及土洞密集区,以及岩溶水富集区和岩溶水排泄带;越岭地段线路应选择在岩溶负地形之间、地下分水岭附近,并尽量采用短隧道通过,避免采用长大深埋隧道,线路高程宜在垂直渗流带中[4],无条件时,可在深部缓流带通过。4)危岩落石、堆积体区。线路应绕避危岩密集分布、可能产生大规模崩塌或者治理难度极大的危岩、落石地段,当落石及潜在的崩塌体规模小、危岩边界条件或者个体清楚、防治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时,线路可以选择在有利部位通过。应绕避稳定性差、大型堆积体和错落群;避开地形零乱,坡脚有地下水出露的山坡。

工程地质选线关键地质因素

在综合分析沿线区域地质资料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筛选出影响线路工程地质选线的关键地质因素。

区域地质构造线测区地质构造发育,地质构造带一般岩体破碎,富水且常伴生不良地质体,工程地质条件差,故线路应尽量避开地质构造线密集区域,无法绕避时应选择垂直通过或与主构造线方向大角度相交。沿线地质构造线主要沿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展布,故线路总体走向应沿南东向或南北向。

地层分布线路应尽量绕避碳酸盐岩、含煤地层等不良岩层,无法绕避时,应选择狭窄处或相对有利部位通过。

不良地质发育区1)采空区。沿线主要矿产为煤矿、铁矿、石灰岩矿。主要比选方案穿越四处煤带,其中对线路方案有影响的煤矿共计11座,另有数量众多的私采小煤窑,由于年代久远,且无相关记录,调查取证困难。铁矿两处,其中一处距离线路较远,且为露天开采,对线路影响较小,另一处距离线路较近,且为洞采,对线路影响较大。沿线石灰岩矿密布,均为露天开采,影响较小。2)岩溶。测区可溶岩线路长,根据地质调绘、水文地质调查与勘探成果,岩溶较发育,可见溶洞、岩溶泉、溶槽、落水洞、岩溶洼地、天坑等岩溶地貌或岩溶现象,钻探揭示,覆盖型岩溶地段线岩溶率约为14.13%,钻孔遇洞率41.3%,最大溶洞高11.2m。3)有害气体。主要为煤层瓦斯,赋存于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和炭质页岩中。初测孔内瓦斯测试结果表明,属二级瓦斯地段。4)危岩落石、堆积体。二叠系灰岩地段,受构造、风化、气候作用,节理裂隙发育,岩性破碎,易产生剥落,坡面形成陡崖、孤石构成危岩岩体,坡脚形成堆积体。

既有地质灾害点从地方国土部门收集了测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资料,并将地质灾害隐患点按坐标放置到线路平面上,线路应尽可能绕避并远离地质灾害易发区段。

工程地质选线实践

1宏观选线

控制宏观地质选线的关键地质� 预可研阶段,根据宏观地质信息,选取了三个主要的供必选方案,即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从图1可以看出,三个方案均与主要地质构造线呈大角度相交或垂直,均绕避了大的采煤带和铁矿采区,且灰岩越岭地段,均选择从分水岭附近通过,具备成为“地质走廊”的基本条件。初测阶段,通过进一步资料收集后发现,方案二穿越两处小煤窑私采区,绕避困难,且中间一隧道从一大型岩溶洼地下方通过,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方案三所经区域为地质灾害密集发育区(主要为岩溶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差;方案一彻底绕避了采空区,从上述岩溶洼地上游侧分水岭处通过,且沿线地质灾害点较为稀疏,为地质灾害弱发育区。因此,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推荐方案一。

2微观地质选线

影响微观工程地质选线的主要地质� 上述宏观工程地质选线,确定了线路的基本走向,后来依据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对方案一局部线路进行进一步优化,隧道进出口均绕避了危岩落石和堆积体,灰岩隧道避开了岩溶水强烈发育区段,并结合路基工点进行工程地质横断面选线,工程地质复杂地段建议进行桥路或隧路比较,为线路方案提供了精确的地质走向。

结语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