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体裁作文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最新37篇)

时间: 2024-11-14 19:19:16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最新37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一篇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触不可及,我尊重的是张扬带着个三十几人的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现在热钱充斥着这个影视圈,也许以张扬的名气可以选一条让自己很好过的路子在他这个年纪过得很安逸,但是他选择做艺术是因为由衷的热爱吧!

  朝圣的路漫长且多难,一条遥遥相望的路却像一面镜子照得见人心看得出人性。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在想假如匍匐在那条公路上的是我,我该以什么心态会做出何种举动?后来一想我的路也是一场修行,也不觉得自己差劲到哪里!在北京工作身在大家所谓的'娱乐圈中,带带着些文人的自诩,常常会感叹一部好的作品,又常常会被耳语拉回现实,三观不正偏离主流的东西见的太多,又或者是文人间的风雅俗事早就让我乱了心去做事,如果说自己唯一感到自豪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的坚持里,在满足自己物欲之外,道德线以里画个圈。所以说张扬能带来这样一部静心之作无疑让我佩服。

  电影值得一提的事节奏感做的不错,冗长的偏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节奏感应该很重要吧,如果没有节奏感估计半年个小时之后影院中就已空无一人啦!安营拔寨,危机下生孩子,偶遇滑坡腿被砸伤,大家不在意时老人去世,意外车祸失去交通工具,整顿时碰上爱情,种种的麻烦事为电影提供了不错的节奏,拉拢了浮躁的心坐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只不过结尾的戛然而至让我有些惊讶,细细回想应该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朝圣的路很长,人心的修炼也很长,长到你不知道期限。

  当IP成为大家哄抢的资源,我们常常忘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张扬的这次遇劫归来给我们提了个醒。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二篇

  这两天,朋友圈在刷完屏幕后被称为《okaren Boqi》,看过和没看过的人都被含泪的影评感动和鼓励。电影评论提醒那些看过电影的人比较描述是否与数据一致,然后添加幕后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们没有看到的内容。那些没见过面的人正计划和家人一起去。

  我两天前也去看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被照片刺穿了好几次,被他们的虔诚和平静刺穿了。然而,不管我们流多少眼泪,别人的故事终究会过去。我们还得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写自己的故事。如何让这种震撼发酵成营养,成为通过反思滋养我们生活的'动力,是文艺作品的终极目标。如果你不能将能量用于自我理解、拥有和使用,几天后热量就会消退,一切都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油就是油和水,你仍然过着过去的习惯生活,不管作品多么令人震惊和感人。

  我一直认为看电影不是看一个生动的场景,而是在别人的灵魂里看到自己。观看后的感觉不是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置于那种情况下,问我会发生什么?向自己学习并改正自己。

  当我看书、看电影和听故事时,我总是喜欢把自己置身于那种情景中。我问自己,如果那一刻是我,我该如何选择?

  我将这一年的朝圣之旅延长了2000多公里,以实现我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来应对路上的每一次朝圣,这是我想要思考和付诸行动的。

  我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很多惊喜,但这并不妨碍我时不时地以简单、愉快和冷静的态度对待它们。没必要担心。士兵们将挡住水,覆盖大地。没有必要问生活的结果。只是它会在黄土下面变成一缕烟雾,而体验过程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你不必急于得到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停下来闻花香,停下来喝杯茶,爬山涉水。你只是选择毫不犹豫地向前走,犹豫和失望!最终到达你向往的目的地——圣山。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三篇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方法,对藏族爬行叩拜朝圣之路的聚集,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遭到的是一种憨厚的美,电影这种美的订立,在却又并不是依托何般戏剧性的抵触,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姓名,在一般人眼中他或许便是一座绚丽的山峰,但在很多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含义却远不止所以一座山那么简略,在藏传佛教里他们以为冈仁波齐是神的居处,代表了无量的美好,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取得乘倍的积德行善,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前奏,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妈妈、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希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乃至不吝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许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以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蠢,而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十分奇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自身,而是让一切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著作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灵魂,这灵魂既源于一群藏民本性出演的实在,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崇奉的忠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纪身份的人组成的部队,没有人会去偷闲,在这条充溢了磨难和风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踌躇,影片中朝圣者们对崇奉的忠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自身更多的仅仅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忠诚,没有故意的提高,也没有对崇奉的质疑,乃至没有对绚丽的西藏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素,而剧情的植入,再让这个故事故的更为丰满充分的一同,更还让那崇奉中善的光辉变的如此耀眼。

  关于崇奉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实在客观的去展现崇奉,去在忠诚的崇奉中朴素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一部佳作。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四篇

  张杨导演新作《冈仁波齐》已于近日在全国公映,这部长117分钟的电影,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上映首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电影,可它却在包括《变形金刚5》、《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神奇女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前后夹击下野蛮生长,突出重围。

  三日票房破600万 七日票房破2000万 上座率持续高

  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彼时多部好莱坞大片正在热映,占据了超过60%的排片,《冈仁波齐》却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万。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 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

  与低排片率伴随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来自大众和影院对影片的支持声越来越多,终于在观众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冈仁波齐》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00万。

  与此同时,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冈仁波齐》的`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来,微信指数已突破350万次,甚至超过正在上映的《异形:契约》。

  这样一部在众人眼中只属于小众的影片,自公映以来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凭借一路飙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渐逆袭。行业人士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的罕见案例,尤其对于一部看起来不讨好的艺术电影来说。

  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千万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往往会被市场冷落的艺术电影,这样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选择。这些成绩也让大众看到,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五篇

  6年之前的这个季节,我一个人去了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我的朝圣之旅。

  喇嘛们念诵经文的声音,轰隆作响,如同天启。在一座大殿的门口,我看见一字排开磕长头的信众。石头地面被他们套在双手上的木块,磨出了光滑又深刻的痕迹。10万个长头,一下一下……我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在用什么样的毅力去坚持这件事。我也有点不懂,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到今天,其实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好像也在慢慢懂得,生命中很多事情,或许也就根本不需要知道“原因”。只要它,摆在了你的面前,好好去做,就是了。

  片中,扎扎的父亲,一直在追问:“老天是不是有时候不公平?我的爷爷什么坏事没做过,我的父亲也没做过坏事,我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他无法理解,本来欢欢喜喜盖房子,为什么会发生那件意外,导致两个工人死去两个工人受伤。为了赔偿伤亡者的家属,他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有些一蹶不振,赋闲在家。他的生命,在出发朝圣之前,是卡住了的。他在这条路上,其实一只在追问因果,追问命运。

  “为什么?”是人探索自己的起点。

  就如同,书写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就是我在纸上追问我的命运,追问何为因何为果。我是在纸上,做一趟灵魂的朝圣。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一直一直在写,到底你获得了什么?我回答说:好像在纸上磕长头,一个字一个字地修行,在过程中,似乎慢慢把自己写明白了。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为什么那时候活成那样。懂得了过去,于是,我就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活。这在纸上行过的每一步,都是修行。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去做就是了,去活就是了,尽心尽力就是了。

  拿写文章这件事说,当你想写的'时候就写。你当它是一种生命的召唤也好,是过日子的本分也好,想写的时候,就好好写呗。我的健身私教,常常对我喊话“动念合一,动念合一,动念合一”。我心想,这不就是禅修了嘛,这不就是临在了嘛。

  磕长头的朝圣之旅,或许也是这样:意义并不在远方,而是在动念合一的每一个当下。

  片中的朝圣队伍走到某个村庄,遇到一位老爷爷。老爷爷不断叮咛,走的步子不要太多了,你诵什么经就怎么走,喇嘛告诉你走几步就走几步。磕头的时候,额头一定要碰到地面,碰不到地的,不算。心要诚,心要装下众生的平安健康。每一步都算数,所以,每一步都要用心去走。你有朝圣的目的地,但它又不在远方的拉萨或刚仁波齐。它就在你每一步每一步的路上。真正的朝圣,是在去远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里面的家。你要朝拜的圣殿或神山,就在你心尖尖上伫立。每时每刻,它都在,须臾不曾远离。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六篇

  电影院的灯光亮起时,我的第一感觉是终于结束了。旁边的女士伸了个懒腰,说道,都要睡着了。果然,一个人来看是明智的,这实在不是一部耐看的电影。

  不过一些文青自称看了两遍,豆瓣评分也是很高。它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吧。

  我以为它的可取之处就是它是一部展示精神层面的.作品。哪怕它所展示的这种精神是海市蜃楼,然而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海市蜃楼是无比美丽、充满吸引力的。并且,很久了,人们在充满尘埃的土地上迷茫的生活,从来无暇仰望天空,忘记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属于精神的幸福感。

  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价值所在的地方吧。让我们望洋兴叹,向朝菌描述了晦朔,向蟪蛄介绍了春秋,向井蛙展现了大海。我亦不是有信仰的人,但我尊重所有的信仰、所有的善良。那默默的承受着人生的。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七篇

  昨晚吃着饺子,顺便打开电脑,看了这部下载了很久存于硬盘中的电影。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副原生态的西藏地区的生活画面,主人公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养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边吃边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群坚定的佛教信徒,藏传佛教的文化也深户到每家每户每个藏族人的心里。不知道电影里的`东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中来拍的,没有去研究这部电影背后的东西,只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观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肤比较粗糙,也很好理解,毕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区,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冻也得冻红了,还有寒风吹着。也正如古话长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藏地区的气候环境养育了这么一群朴素的人。在这里,女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人差,都很卖力的为家庭操劳。而无论男女老少,则都透露出一种最原始的朴素,尽管听不懂藏语,只能通过字幕去了解他们在说什么。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八篇

  终于还是鼓起勇气,点开了“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很早以前就从腾讯视频上了解到了这样一部电影,她的评分高达8.6,评论上面也说她是一部震撼人心、洗涤心灵的一部纪录片。我也很想去看看。可是又怕她如其他纪录片一样,平淡、冗长,让人看得昏昏欲睡。又或者害怕自己还没准备好来一场涤荡人心、净化灵魂的旅程。可是我终于还是点开了“冈仁波齐”。

  故事是从处于西藏东南部芒康县的一个小村落开始的,村里的人们日复一日的.劳作,为生计奔忙。闲暇也念经诵佛。可是村里的一位老人的离世,唤起了另外一位老人对于人生苦短和信仰追求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又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整个村子里每一个人对圣地的向往。他们有的人是个屠夫,为了减轻往日的罪孽;他们有的人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为了改变自己的运势;他们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够健康长寿;而更多的人,只是为了那一份为众生祈福、众生平安的一种宏愿和那么纯粹的向往。所以他们一起踏上了朝圣的远途。

  在这一路,他们遇到了很多的艰难险阻。不管是路途有多么遥远,不管路上有多少乱石飞溅,不管是风霜雨雪或烈日炎炎,不管是磨破了多少双手板、棉鞋和皮子;那怕孕妇临盆,那怕飞石砸伤,那怕刚出生的小孩嗷嗷待哺,那怕孩子生病,那怕出了车祸失去了充当后勤保障的拖拉机。但是他们从没有停下蹒跚的步履,没有一丝犹疑,蓦直向前。这份坚持与笃定,令到我感动与羡慕。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九篇

  我这个人大概生性凉薄,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感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不太喜欢看电影。上次的《摔跤吧,爸爸》这次的《冈仁波齐》都是跟着朋友圈走进了电影院。

  网上好评率88%,一部震感灵魂的信仰历程,平凡朴实艰辛无畏地行走在一条虔诚的路上,你看过就一定会被感染,这里没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

  看不到活着的矫情,只有生与死的宁静,看完这个片子睁眼看红尘时内心的平静。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希望有一日,你能放下所有压力,世俗,偏见,静下心来走走那段路,你会感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信仰,漫漫人生路,心中无信仰,何去何从?

  我小时候那个时代,社会上把信仰宗教当迷信,是愚昧,是无知。风水轮流转,宗教信仰在某些人眼里又变得高大起来了。是纯洁,是高尚,是质朴。

  信仰钱,信仰权利,信仰物质富裕,是庸俗,是市侩,是内心的污浊不堪。

  在我看来,信仰宗教,信仰权利,信仰钱,信仰科学,信仰自我独立,信仰爱情。这一切没有高下之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线,敬畏法律,这就够了。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不认同,至少我从小环境不是这样的。我妈信佛,她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她善良。她相信我们家庭的顺遂是佛祖与祖宗的保佑,所以她会礼佛,会记拜祖宗。

  当然还有人说,西方人信教是为了感恩,中国人拜佛是为了私欲为了有求与佛祖。如果你要这么理解就这么理解吧。

  我们农村有一种风俗,新年过后,各个村庄要一百人以上的老人念佛,以祈求这一年全村人的平安。一个村没有这么多老年妇女,就互相帮助了,每个村的老人都会到各个村庄去念佛,这些都是自愿的,没有强迫,没有道德的谴责,我奶奶,我外婆都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去。这些老人是免费的,但老人吃饭,点心,香钱,佛纸钱,还是需要付出的,我妈妈就很愿意这样的付出。

  为了全村人的安康,这些无偿的付出在某些人的眼里怎么就成了只有私欲了呢?是,我妈并不全是无私,她会祈祷佛祖保佑我们一家的平安健康。一个女人基于爱与责任的祈祷,在某些人眼里怎么就变成的污浊不堪的私欲了呢?

  原生态家庭多少还会影响我,我也会礼佛,但只是以旅游的心态进入佛堂之后的敷衍。因为我妈从来没有强迫,引导我向佛。那些年轻的僧人,我不理解,但我尊重他们。

  我向不向佛是自由的,每个人的信仰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之后的自由选择,这才是重点。

  但是你看《冈仁波齐》的十个人,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朝圣之路,历经春夏秋冬,历经各种艰辛,甚至于还有孩子和孕妇。这么一件宏大的事,全村人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的,没有现实理性的思考,一片叫好之声。

  无论你的信仰是多么崇高和伟大,无论是信仰科学,信仰马列主义,信仰宗教,当周围只剩一种声音的时候,你的人生其实是被绑架了,而你还津津乐道感动于这种绑架,这就是愚昧和无知。

  当然,世界是多元的,感动着你的感动,理性着我的'理性。这本来就是一件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并不矛盾。

  很多人会带着朝圣,神秘的心去看待西藏,几年前我去过西藏,那么借这篇文章谈谈我的感受。

  藏民很质朴吗?

  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有一件事可以说一下。汽车路过一个山坡,刚好日落,我们觉得站在那个山坡拍日落是很好的角度。这时有一个藏民过来要我们200元钱,要知道这时一个荒山坡啊。当然这不说明什么问题,每一个人族都会有败类。但令人深思的是我们的表现,在野外,他一个人,我们三十个人,拍好照,不给钱他能把我们怎么样?但我们还是放弃了,因为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他打个电话聚集一帮人在某个村口把我们拦截了怎么办?

  也就是说我们的潜意识里对藏民是不信任的,所以给你安全感的一定不会是某个宗教,而是法制,是文明,是仓鼎足而知礼仪。

  西藏的几大圣湖美吗?

  是的,很美,蔚蓝的湖水倒影着圣洁的雪山,但它不像西湖一步一景,到了湖边,啪啪几张照片之后,你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天很蓝吗?

  是的,很蓝。就像夏天高温中的杭州天空一样蓝,就像G20时候的杭州。

  布达拉宫好吗?

  好,雄伟,庄严,夜幕下的布达拉宫就像一幅徐徐打开的巨大画幅。洁白的墙体发出自然光泽,真正的低调奢华。看过很多城市耀眼,华丽的灯光秀,如果要我评价的话,我首推布达拉宫。

  西藏值得去吗?

  当然,西藏和世界每一个你不熟悉的角落一样,值得你去涉足。

  去西藏因为高原反应会很危险吗?

  是的,我们在沱沱河无人区的一个中转站过夜,那里只有一家客栈,一家饭店,一家小诊所。碰到从北京来的自驾游客,同伴下车时发现后座熟睡的人叫不醒了,然后在小诊所挂上氧气袋,吊针。诊所医生告诉我们,这个人活不过两个小时,但无论是前方的医院还是后方的医院,都有四小时的车程。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也不知道。

  当然你也不必太恐惧,自己小心点应该没有问题。都说318很美,但很遗憾我们是从青藏线进,青藏线出,只看到了茫茫的戈壁滩。

  我的感受是,不必把西藏想象的太过神秘。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十篇

  今天是第二次看《冈仁波齐》。上次看是一年前,同样是看完感动得一塌糊涂,对“信仰”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但一年过去了,除了生活给予的教训,让人无奈地接受某些现实,调整心态平抚情绪,继续每天平淡无奇的日子外,似乎别无更多的改变。

  但心中想过、念过的东西,就成了思想的一部分,虽然会遗忘,在不经意的时候有时又会漂浮在眼前,作为宽慰自己,或未来可以憧憬的一部分。或者说,当回想起曾经希望憧憬过的场景时,竟然也会产生一种自己似乎已经历过的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和自己很久之前曾经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似乎一样真实又飘忽,似梦非梦。如果没有照片或同行者佐证事实,或有人伪造事实专门合成了你在某现场的证据,又如何确定自己是在现实还是在梦境?自己的感受还是幻觉?

  今天第二次看《冈仁波齐》。看之前我觉得似乎已经忘掉了电影的大部分内容,但在看的过程中,像第一次一样的震撼减弱了许多,有许多场景似乎觉得和老熟人一样:就是这样,本来是这样。

  第一次看,我像一个旁观者,心里迫切地在问“然后呢?”,情绪一直被剧情所牵引。第二次看,我似乎成为一个同行者,小姑娘、老爷爷、小伙子、孕妇、拖拉机手、屠夫,我似乎和每一个心有惺惺的人有了眼神的交流。但我并没有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肉体痛苦,没有腰酸背痛、脚底打泡的身体记忆,有的,只是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人说,当演员挺好,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体会不同的人生。那么,当坐在家里或者影院观影时,不也在体会不同的.人生吗?当玩虚拟现实的游戏时,不也在体会不同的人生吗?那些瘾君子在吸毒后,进入极度的亢奋状态,产生幻觉,不也在体会不同的人生吗?将来,有了虚拟性爱,同样也在体现不同的人生呀。对了,这叫做精神出轨,是对自己爱人的背叛,因为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存粹的、独占的。但这一生一世,此时此刻,不需要专一吗?可以容忍心在别处吗?自己的生活过不好,心里总在向往着别人的生活,自己的主角不做,偏要做观众。

  理智似乎是个好东西,让人能够权衡利弊,算计出何时、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这一切,都需要长期、艰苦地学习。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厌倦、懈怠,会有逃离的想法,需要有一个梦境,来给予生命一个喘息的机会,或许这也是书籍、影视的意义之一吧。

  《冈仁波齐》中的朝圣者,平和、执着、乐观,团队中没有抱怨,没有纠结,没有放弃,没有人性中任何消极的表现,2000多公里,九死一生的经历,看似有了信仰的力量,一切显得风轻云淡,这是怎样开挂的人生。这是造梦师造出来的梦。她似乎不遵循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规律,为一点小事纠结、为一些小利反目、为细密而粘连的网所缠绕。

  “夏虫不可以语冰”。尽管跟随一程,要理解朝圣者的世界,终究需要自己亲自上路。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十一篇

  今天我看了电影《冈仁波齐》,受益匪浅。在这部电影里,我知道了许多不了解的知识。片名《冈仁波齐》是指冈仁波齐峰,它位于西藏自治州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中国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冈仁波齐”在藏语里是指神圣的意思。普拉村的尼玛扎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和叔叔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圣。这一年正好是马年,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普拉村里的`许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到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之中。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妇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残废的少年……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心愿和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神山,这十一人组成的队伍,踏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从芒康到拉萨不但有2000多公里,还要一路磕长头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废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们能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前行。我想:他们到达冈仁波齐山顶一定会十分兴奋,喜极而泣。我敬佩那孕妇,她的肚子里有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她竟挺着大肚子去朝圣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残废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励下,朝圣去了。

  我敬佩朝圣者对信仰的虔诚,对大自然的敬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许成功的就会是你。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十二篇

  冈仁波齐是座山,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就是围绕这座神山而讲述,讲述人们视神山的圣洁胜过生命,对神山有着无比地虔诚之心。

  影片中展现的藏区牧民生活,生活平静,吃饭、放牧、屠宰、诵经、睡觉,日复一日,在美丽的高原之上,静谧中蕴含力量。这些身处每日重复的人们,脸上有凄苦和愁容,却总能在阳光灿烂、风过高原时露出纯真又温暖的微笑,是什么在支撑他们抵抗着如此艰苦的生存环境?

  是这个时代,尤其是繁华都市中普遍缺失的东西信仰。

  《冈仁波齐》描述的是一群生活信仰者,他们不是专侍诵经求佛者,他们有着血肉丰满的普通生活,脱离了高深宗教色彩的.生活者。因为有了信仰,所以他们的生活不可撼动。近5000公里的餐风露宿、贴地伏拜,途中遭遇朝拜妇女生产、飞来横祸至使车毁人阻、雪崩山体滑坡砸伤腿脚等,虽有些戏剧的跌宕起伏,但却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遭遇。所有的一切痛苦和疲累,都可以通过信仰得以疗慰。

  俗世生活与神灵之间的距离,是信仰修炼的艰辛历程。虔诚、笃定、顽强、坚韧,这些美好的品格,不是通过简单地跪拜诵经就能获得,而是通过一场身体力行的长途朝拜方能获得真义。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十三篇

  朋友圈看几次这部片子,老师也提到这部电影,于是我也报着窥探的心理看了这部电影。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长头,如何让信仰在内心生长,去看看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模式,看似沉闷,一点点触碰我们的内心深处。讲述着这十一个一路磕长头两千多公里到冈仁波齐朝圣的信徒们,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时间。首先的观感是,他们的语言极简,无论多复杂的事情,去朝圣也是简单的一句话,我想和你们一起去。

  路上车子坏了,多么大的困难啊,他们只是说,推着走。到了拉萨钱花没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们干活挣钱。语言中没有啰嗦,没有对困难的蔑视或增强,就只是简单的决定然后执行。相比之下,我们的心神很多时候耗费在对困难的畏惧,脑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难,而不是行动起来立即解决。这才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第二个触动我的是,居然有孕妇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带着孩子磕长头坚持完成朝圣。

  这对于城市中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对于生孩子我们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其实生产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越是小心翼翼,现在产妇的问题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宁的原因吧。一路上遇到积水拦路,不管不顾磕头过去,再换下湿衣服礼物磕长头。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毕竟路上一年的时间,却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们安静笃定的内心,就只是相信朝圣可以解决一切。信仰的力量惊人,我们很难完完全全相信什么,完完全全奋不顾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学,大人们一年抛开家里的生活不管不顾。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够安抚人们的内心。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十四篇

  暌违四年,张扬带着《冈仁波齐》回归我们的视线。第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误以为张扬要拍摄一部主角是藏族女孩的成长故事,这四个组合在一起会令人感到静谧而柔美的字眼予人好奇。实际上,冈仁波齐是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的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且被多个宗教称作圣地。

  梵语称之为吉罗娑山,冈仁波齐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狮泉河的发源地,相传雍仲本教发源于该山;而印度教则认为该山为湿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认为该山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在藏传佛教的信仰者眼中,冈仁波齐被认为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

  电影所展现的节点,便是这特殊的一年——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藏民所信仰的教义使他们走上朝圣之路。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去拉萨朝圣,去冈仁波齐转山,小村里很多人都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历经数月的前行,在经历了无数突发事件后,众人终于抵达了拉萨。由于资金短缺,为了筹备旅费,大伙留在拉萨做起了临时工。当凑够了路费,朝着冈仁波齐进发的时候,队伍中的老人杨培终因体力衰竭,在抵达冈仁波齐时突然离开了人世,大家在山头为他堆起一座玛尼石堆。

  冈仁波齐作为这场叩首、匐行、朝拜的一年之旅的终点,仅在影片最后才出现在我们眼前,遍布经幡与茫然白雪的它,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大的不同,但藏民愿意付出这一年内,自己生活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尼玛扎堆一行人在这一年中的生活体验是关乎信仰的,一路上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依然坚持匍匐着向冈仁波齐前进,一种可以说是重复的动作充斥在他们的这一年生活中,也充斥在大银幕上,那便是将手中的木板置于头顶、胸前、腰下拍打,再置于地上进行滑行,叩首,起身,继续,再继续,一连串的.动作快速而熟练,没有迟疑和丝毫犹豫。他们只是一门心思地往前朝圣。而另一边,与“在路上”同时行进的则是他们贫苦而充满苦难的生活,但即便发生再多不幸,也从未有人表现出崩溃或自暴自弃。这便是信仰对于他们生活的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信仰的意义在现实中还是令人困惑的。为了获得传说中的无量幸福,传统藏传佛教的坚守者依然坚持着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朝圣,但一路上他们却显得如此孤独与寂寥。虽然一行十多人互相照应,但也仅限于此,越来越少的朝圣者在路上以叩首的方式进行朝圣。

  当朝圣者在路上跪拜前行时,周围的风景却不全然是西藏旅游攻略中所带给你的印象,那些雪山草原,与之相对,藏区的农田在今天变成了机械化生产,城市化的大街小巷布满了观光客的行色匆匆脚步。

  没有信仰的游客与放弃信仰的原住民,已经把藏区的不少地域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甚至带有城市感的旅游适配地。与之相比,一路来自山中的信仰却总是显得有些落魄。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又有什么底气能认为,或在这篇文章中侃侃而谈所谓“信仰的力量”?

  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可能便是低廉的消费和伴之而来的鸡汤。从异域到来的观光客和消费者并不信教,无意间成为对这些朝圣的藏民匆匆一瞥,或发出啧啧称奇赞叹的,潜意识中的猎奇者;也可能在无意之中破坏了这份虔诚的纯净。无人能改变这一切。他们之中很少有人会真的相信,投入这一年的生命去跪拜,会真的带来幸福,更何况其中的很多人,都比底层的藏民“更幸福”。

  但我们真的懂得信仰对于生活的意义吗?

  信仰不是一剂现实世界的救世良药,当看着他们一路上所承受的,所获得的,我们会发现信仰在现实中带来的也无非只有心安。我们很难随意丈量苦难与心安,究竟哪个在现实中,对这些还在坚守却依然不幸的底层藏民更重要。但看得到的是,幸福不会到来。

  导演对“信仰”与“生活”间关系的处理是到位的,既没有想象中所谓的升华,也没有过分去强调这份信仰在现实中的无力与一丝愚昧,更多只是平实地展现这份相对而言的客观。

  “过程”,便是这份信仰在另一个维度上所包含的意义。在这些重复的叩首与匍行过程中,即便获得不了今世肉身上物质的幸福,生活的厚度也已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积累起来。生老病死在途中,前行并非为了抵达,而是扎根在自我生命中的对自我的完成。如电影最终突如其来的死亡,那也是老人生命完结时的一种完成。

  对《冈仁波齐》这部电影的最大的疑问或质疑,莫过于它整部作品组织的架构与思路。它并非是一部原生态呈现真实的纪录片,而是有着类纪录片风格而填塞剧情的“公路(或藏区山路)片”。于是当我们看着尼玛扎堆一行十多人从家中一直磕头匐行,中途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山石滑落、生病、缺钱打工、老人(在到达之际)去世等突发的,甚至有些“卖苦”意味的情节时,实际上又会感到不适——因为它的情境显得太过真实,而在真实之中所呈现的苦难则是来自于许多转山家庭亲自经历的叠加,将这些叠加事件都强加到一行人身上,则还是显得太过刻意。

  这不是张扬第一次用消弭形式边界的做法来阐释主题,在《昨天》中,他将舞台剧、纪录片、剧情片、戏中戏等诸多形式并置来描绘一个处于不同维度、不同媒介中的演员、儿子、吸毒青年贾宏声。与尚还依稀可见地划分着形式壁垒边界的《昨天》不同,《冈仁波齐》则在这种融合中走的更远。通过对藏民这一年经历的生活中无数日常细节的堆积和细致呈现,这部剧情片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拥有了生命真实的力量,如果剧情不那么具备突发性和戏剧性,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排演好的剧情片,许多观众甚至有可能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纪录与再现。

  即便西藏本身再美,但当它定格在一个个打磨的场景上时,它便不再具有生活本身的厚度,只剩下徒留的消费感。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症结所在:外来者的视角,带来了无可避免的消费感,在每一个精心营造的场景里随处可见。而谁又能证明,我们作为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央这块银幕前的观看者,在观看、在思考的时刻,不是在消费着他们的虔诚呢?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十五篇

  何为信仰?是在生病难受的时候,祈求菩萨的保佑,是在庙会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过《冈仁波齐》之前,我从未想过信仰的力量会如此之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思考。

  电影一开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乡村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利益冲突,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人情味和一帮虔诚的信徒,能去朝圣,是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如果你年轻的时候没有去过,那么可能这一辈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仅仅是克服各种险情的发生,更是对于自己身体的挑战。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们在以后的.日子更会一往无前,一直开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会去干坏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会变得顽固。

  为了能够去朝圣,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外在的东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众生幸福。这也是我真正通过电影知道了朝圣在我国藏族地区又称为磕长头。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不得不说,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说,信仰的力量真伟大。这要是换做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个周就不能继续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说过用石头搭一个塔,能把最上边的石头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许愿,并且愿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说这东西叫做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有机会我自己也尝试搭一个,然后许一个大大的愿望,希望大傻子永远健康开心,嗯,我会帮你许愿的。

  在朝圣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种险情的发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积水,更有可能发生车祸。但是当遇到各种险情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比朝圣更神圣的事情。

  但是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中间穿过拉萨的时候,他们和游人的对比,让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达到了最高,那种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种没有游人的匆忙,试问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在五彩缤纷世界里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静如水,我想应该很少很少吧!因为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朝圣。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十六篇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而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壮丽的西藏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再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一部佳作。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十七篇

  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

  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十八篇

  何谓信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

  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冈仁波齐峰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顶高度海拔6721米,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藏语意为神灵之山。

  神山神秘之处,山的向阳面,不知缘何,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气势雄峻之处,又有幽静肃穆之所,被众多的.奇峰环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峡谷、灌木古柏、洁泉清流。

  冈仁波齐峰经常被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峰顶终年积雪,威凛万峰之上,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多种教派共同奉冈仁波齐峰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来朝拜,他们沿着固定的转山路线,徒步行走约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凭着心中的信念,征服一个个陡坡,一座座险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远千里,历尽辛苦来到这里,沿途磕头祈祷,绕山拜罢之后,才算功德圆满。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

  信仰是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气凛然,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自在洒脱,是粉身粹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视死如归,还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迫切,还是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信仰之于人,人人有异,各个不同,信仰在心底开花,在灵魂升华,给予人们不断向前的力量,给予人们明灯般的指引。

  信仰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十九篇

  今天在得到上看了好几篇文章,觉得写的特别好,在此分享给大家:《槽边往事》中的《另一种人生的答案》(这篇文章中作者强推《路边野花》这部电影,回来一定要看),《开始写作吧》,《捍卫你的审美》。我只试听了5节,等我先把免费的课程看完,再下决心购买。还有我想买的专栏有《万维钢》《薛兆丰的经济学基础课程》,这三个系列加一起都600了,真贵,但我觉得很值。

  今天我还看了《冈仁波齐》。

  这部电影节奏很缓慢,是一部纪录片,记录西藏那边的普通人朝圣的事情,真实还原了当地人的对信仰的执着与追求。

  我的心情变化是从兴致低沉,到充满兴趣,再到倾佩,再到羡慕,再到反思,再到冲动,再到期待,再到冲动,然后再回归冷静。这个过程是真实的,也是可感的,我羡慕他们那种真实的对生命的触摸,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以及天然的相处模式。他们不需要太多华丽的东西,来回走动的都是清澈的双眸,与虔诚的心境,这一点让我反观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感到有些诧异甚至于惊恐,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一直在这粘稠的时间里度过这一天一天没有真正去拥抱自己生活拥抱自己生命,拥抱这个世界的好多角落,好多的风景的日子,顺势就会产生想要不顾一切狂奔向美丽的冲动。可当我回到现实,离开影片本身,我渐渐发现,冲动不能带我离开这里,只会让我漫无目的的游走,大脑神奇的只给你留下幻想,和看似轻松的探索,实际上都需要有过程,都需要慢慢成长。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二十篇

  终于还是鼓起勇气,点开了“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很早以前就从腾讯视频上了解到了这样一部电影,她的评分高达8.6,评论上面也说她是一部震撼人心、洗涤心灵的一部纪录片。我也很想去看看。可是又怕她如其他纪录片一样,平淡、冗长,让人看得昏昏欲睡。又或者害怕自己还没准备好来一场涤荡人心、净化灵魂的旅程。可是我终于还是点开了“冈仁波齐”。

  故事是从处于西藏东南部芒康县的一个小村落开始的,村里的`人们日复一日的劳作,为生计奔忙。闲暇也念经诵佛。可是村里的一位老人的离世,唤起了另外一位老人对于人生苦短和信仰追求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又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整个村子里每一个人对圣地的向往。他们有的人是个屠夫,为了减轻往日的罪孽;他们有的人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为了改变自己的运势;他们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够健康长寿;而更多的人,只是为了那一份为众生祈福、众生平安的一种宏愿和那么纯粹的向往。所以他们一起踏上了朝圣的远途。

  在这一路,他们遇到了很多的艰难险阻。不管是路途有多么遥远,不管路上有多少乱石飞溅,不管是风霜雨雪或烈日炎炎,不管是磨破了多少双手板、棉鞋和皮子;那怕孕妇临盆,那怕飞石砸伤,那怕刚出生的小孩嗷嗷待哺,那怕孩子生病,那怕出了车祸失去了充当后勤保障的拖拉机。但是他们从没有停下蹒跚的步履,没有一丝犹疑,蓦直向前。这份坚持与笃定,令到我感动与羡慕。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二十一篇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因此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身没有那的触不可及,我尊重的是张扬带着个三十几人的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现在热钱充斥着这个影视圈,也许以张扬的名气可以选一条让自己很好过的路子在他这个年纪过得很安逸,但他选择做艺术是因为由衷的热爱吧! 朝圣的路漫长且多难,一条遥遥相望的路却像一面镜子照得见人心看得出人性。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在想假如匍匐在那条公路上的是我,我该以什么心态会做出何种举动?后来一想我的路也是一场修行,也不觉得自己差劲到哪里!在北京工作身在大家所谓的娱乐圈中,带带着些文人的自诩,常常会感叹一部好的作品,又常常会被耳语拉回现实,三观不正偏离主流的东西见的太多,又或者是文人间的风雅俗事早就让我乱了心去做事,如果说自己唯一感到自豪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的坚持里,在满足自己物欲之外,道德线以里画个圈。因此说张扬能带来这样一部静心之作无疑让我佩服。

  电影值得一提的事节奏感做的不错,冗长的偏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节奏感应该很重要吧,如果没有节奏感估计半年个小时之后影院中就已空无一人啦!安营拔寨,危机下生孩子,偶遇滑坡腿被砸伤,大家不在意时老人去世,意外车祸失去交通工具,整顿时碰上爱情,种种的麻烦事为电影提供了不错的`节奏,拉拢了浮躁的心坐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只不过结尾的戛然而至让我有些惊讶,细细回想应该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朝圣的路很长,人心的修炼也很长,长到你不知道期限。

  当IP成为大家哄抢的资源,我们常常忘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张扬的这次遇劫归来给我们提了个醒。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二十二篇

  自从热爱户外活动以来,每到一地,除了欣赏那些绝世的风景,我还关注那些遗立世外,尤其是那些或被忽视或被遗忘的角落。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但是命运却不一样。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远方听到朋友圈这首震撼内心的歌曲,激起了我观看电影《冈仁波齐》的欲望,当然也是想回放一下自驾西藏的经历。

  花开,花落;有生,有死;阳光、暴雪;眼泪、欢笑。不多的语言,平缓的'节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突然像断弦的弓一样,你双手高高举起,身体伸展开来,匍匐在地上,彻底被震撼看到朋友在微信上晒出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后,让儿子在网上订票,深夜去万达观看。

  之前,网上对电影《冈仁波齐》的评论泾渭分明。而我,作为走过、熟悉这条路朝圣之路,在电影院一直犯困,对电影的感受就一个字:闷。对,是闷,不是克制。克制是底下有汹涌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坚决不让这种力量流于表面,于是对观众产生了一个理解上的时间差。在理解力填补完这个时间差的瞬间,观众突然感受到了潜沉的力量。

  直到片尾出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它是纪录片的话,《冈仁波齐》缺乏大量的坚实细节,尤其是一路风景灰暗,完全没有西藏蓝的明快。倒是大量的现代交通工具对原始的朝圣带来了视觉冲击。如果说它的故事片的话,那就太乏味了。

  后来想想,这也许是新生带的表达方式,与我们早就存在代沟。于是问了儿子对电影的观后观,他说纯是为了陪你,让你重温西藏之梦,我快睡着了。

  还是重温一下我在圣地看到的自然风光神情清爽,真正是眼睛上天堂、灵魂归故里。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二十三篇

  最近,张杨导演的西藏题材电影《冈仁波齐》上映。这部安静的公路片在《变形金刚5》的喧嚣中辟出了一条幽径——9天,票房破2700万,对于艺术电影,这个成绩可以称得上“大卖”了。

  因为口碑和上座率持续高走,《冈仁波齐》的院线排片也从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电影中最高的。

  去年年中,张杨导演正带着他在西藏拍摄的两部电影《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奔走于各大电影节,本刊在那段时间采访了他,从《冈仁波齐》聊到在西藏风餐露宿的十个月,从近些年的的电影创作,聊到他的坚持、局限和困惑。

  那时,张杨对《冈仁波齐》未来的院线表现并不乐观,具体的宣发策略也不明确。对他来说,今天的票房成绩是个惊喜。对于艺术电影进院线来说,《冈仁波齐》也将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

  《冈仁波齐》看起来是纪录片,实际上是个故事片。导演的控制力在于截取藏族素人演员的生活,讲自己的故事。“一个孕妇,一家三口,一个屠夫,一位死在朝圣路上的老人,电影中的这些人物是早就设计好的,只有现场拍摄是纪录式的。”张杨说,他让演员们正常烧火、做饭、喝酥油茶,摄像机一直开着,碰到好的场景就暂停,想几句台词,加在刚才的场景里,“整部电影都是这样拍摄的”。

  这种“伪纪录”的形式也曾出现在张杨的另一部电影《昨天》里。当年,张杨把演员贾宏声吸毒戒毒的经历写成了剧本,让贾宏声和父母一起,在镜头前表演他们真实的生活。《冈仁波齐》看似与张杨之前的作品不同,但“伪纪录”和公路片的形式都曾在他过往的作品中使用过,“形式和内核早就有了”。

  在藏文化里,马年是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张杨追求仪式感,希望在马年把它和《皮绳上的.魂》拍出来。摆在他眼前的第一个难题是找投资。早年拍电影,张杨没为钱发愁过,但眼前的两个片子,无论从题材还是他希望呈现的影像风格,都没有能赚钱的卖相,想要筹钱不容易。《皮绳上的魂》起码是个完整的故事,《冈仁波齐》连剧本都没有,他只能和投资人说说自己的想法,大致的拍摄方式和希望呈现的风格,能不能拍成他都不敢打包票。“谁敢投啊!”张杨也觉得,自己这看起来不靠谱的项目有些为难投资人。

  眼看着已经到了2013年底,再不进藏,《冈仁波齐》就来不及拍摄了。这时,好友李力站了出来。作为合力辰光的董事长,李力最赚钱的一笔电影投资是《小时代》,从那部电影里看得到他追逐利益的本能。他也曾劝张杨拍商业片,大制作、大IP、大卡司(演员阵容),张杨总是犹豫不决。他投资过张杨的上一部电影《飞跃老人院》。那部电影没能让他赚到钱,眼前的这两部电影更没有赚钱的希望,但他依然对张杨承诺:“不管其他人投不投,你去拍吧,我给你托底。唯一的要求是,注意安全。”

  2013年11月底,投资还没到位,张杨就带着一个30多人的剧组进藏了。剧组买了七辆面包车,一路走一路拍,遇到县城就住旅馆,没有旅馆就住帐篷。随队的有厨师和医生,饿了吃大锅饭,病了也有人照看。他们还在当地雇了藏族的摄影助理,刚开拍的那段时间,因为高原反应,摄影师扛不动摄像机,全靠助理们出力才能顺利拍摄。

  拍完《冈仁波齐》,张杨把剧组扩张到120人,又花费两个月拍完了《皮绳上的魂》。在藏区的10个月,张杨几乎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只有缺钱时,才打电话催催投资人。

  10个月下来,张杨成了现在的张杨,皮肤黝黑,戴上帽子、手串和银戒指,坐在人群中寡言少语,他有意无意地与周遭保持着距离。“刚从原生态的地方回来,大家都不适应或者排斥乱糟糟的城市生活。”刁亦男试着分析张杨,“但他的这个劲头持续的时间有点长。”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二十四篇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梦十年,终于得以成行。为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犹记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时的呼吸困难,到达那曲时下车点烟,几十个人点了十分钟都打不着火,大风把原本稀薄的空气吹散。车窗外的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你若问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说去了才知道,应该比挂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强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风光在进入相机后,电影就已经不需要构图布景来维持美感。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选择大面积远景和中远景的拍摄获得景象,每一帧都可以当做明信片。

  初到拉萨,便见识了朝圣者的虔诚。

  每日108圈,或绕着布宫,或绕着大昭寺。电影中展现的就是最真实的朝圣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继续朝圣。老人逝去便逝去,咱们继续朝圣。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展现信仰有多么神圣,多么牛逼。它就在那里,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们为何信仰,却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才可参悟零星。

  经过两天的适应后,终于决定去珠峰大本营打个卡。一路上的颠簸曲折让你只能对自己开解,一切都是为了最好的风景。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在错过了羊湖蓝宝石般的湖水之后,到达珠峰大本营,并且拍下了我摄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张银河。

  好景不长,没想到儿子的高反严重到根本不敢告诉我,自己买了车票准备溜回拉萨。在全团队员的劝说下,又陪着他玩狼人杀,他终于被游戏的乐趣战胜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于真善美埋藏于内心,有的'人却把信仰寄于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币。烧香算命拜佛并不能带给你什么,只有内心的真正强大才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风雪。

  一心向往的纳木错也由于风雪被耽搁了,没法拍到银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纳木错的湖水清澈还是朝圣者的内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爱的目光。

  电影并没有讲述什么故事,如果老朝圣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儿的诞生,这是一个故事的话,那么确实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循环,大概是“相逢近道乞还山,公乞还山便得还”最好的表达了。

  片子整体的沉闷是我一贯喜欢的风格,看罢了之后会让你怅然若失,却又仿佛有所得。片子的最后老朝圣者死去后,年轻一辈的朝圣者明显磕头更虔诚,不再走路多磕头少,不再弯不下腰额头不着地。但又仿佛老人的死并没有带给他们什么触动。故事最后朝圣者们来到冈仁波齐,但导演却刻意没有表现如何在这儿转山,讲而不表最后做到绝妙。而是借了一句儿歌告诉我们,只追求结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无法参透朝圣真谛。

  命运好的做了喇嘛,命运不好的我,去了远方。

  命运好的人生成了喇嘛,不必去理会凡尘俗世,一心只向佛便好,内心不必受到诸多煎熬。命运不好的人如我,生而为人,必被俗事烦恼,便下决心斩断三千情丝,却也无法避免轮回苦道。只好心怀善念,一心向佛。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二十五篇

  冈仁波齐是座山,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就是围绕这座神山而讲述,讲述人们视神山的圣洁胜过生命,对神山有着无比地虔诚之心。

  影片中展现的藏区牧民生活,生活平静,吃饭、放牧、屠宰、诵经、睡觉,日复一日,在美丽的高原之上,静谧中蕴含力量。这些身处每日重复的人们,脸上有凄苦和愁容,却总能在阳光灿烂、风过高原时露出纯真又温暖的微笑,是什么在支撑他们抵抗着如此艰苦的生存环境?

  是这个时代,尤其是繁华都市中普遍缺失的东西信仰。

  《冈仁波齐》描述的是一群生活信仰者,他们不是专侍诵经求佛者,他们有着血肉丰满的普通生活,脱离了高深宗教色彩的生活者。因为有了信仰,所以他们的生活不可撼动。近5000公里的'餐风露宿、贴地伏拜,途中遭遇朝拜妇女生产、飞来横祸至使车毁人阻、雪崩山体滑坡砸伤腿脚等,虽有些戏剧的跌宕起伏,但却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遭遇。所有的一切痛苦和疲累,都可以通过信仰得以疗慰。

  俗世生活与神灵之间的距离,是信仰修炼的艰辛历程。虔诚、笃定、顽强、坚韧,这些美好的品格,不是通过简单地跪拜诵经就能获得,而是通过一场身体力行的长途朝拜方能获得真义。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二十六篇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说投资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过一个亿。影片震撼心灵的两点:一是美丽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虔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虔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像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而如果每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去纠结于人生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二十七篇

  《冈仁波齐》一公映,千灯汇的人们就在各地抢着看了。刚过去的周末,二奶奶也拖着小二哥去看了。你呢?看了没?

  二奶奶在看的时候,哭得直抹眼泪。小二哥没有哭。只记得,当银幕上出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时候,感觉好熟悉啊。2017元旦,千灯汇一行人到拉萨参加“英雄之旅”的课程,每天或早上或晚间都去布达拉宫转圈。

  很多人看完了电影,表示不震撼。我想,这是汉族观众的期望吧。倘若它是一部震撼的,讲述藏民朝圣的商业片,我想,我应该不会给它评高分吧。《冈仁波齐》中,十一人的朝圣团队,是朝圣路上很普通的一支。也许,在藏民看来,朝圣是很稀松平常的事。电影很平实的记述了朝圣路上,藏民们的衣、食、住、行、用,遇到的生、老、病、死四苦。真实,比震撼更可贵。

  这是一部不按套路来的电影,要说震撼,震撼到小二哥的,是影片的开头,而不是结尾。影片开头里,村里的藏民,一听说谁要去拉萨,再去冈仁波齐,都说我家出个儿子,我家出个女儿。四川芒康到冈仁波齐,2500公里的朝圣路,前路漫漫,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可就这么着,一拍脑袋就决定了。这一行十一人,并不觉得自己多伟大。想想我在2012年,决定要来上海,花五年时间读个博士时,还是纠结了好几个月的'。(小二哥快要毕业了,呵呵~)

  2500公里的朝圣,把一年的时间浪费了,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吧?难怪他们穷呢。但西藏是个“佛国”,藏民人人心中都有佛。于是,朝圣路上,会有路边的村民请他们来喝茶,或者为他们提供住宿。当十一人的团队,遇上夫妻二人的朝圣团队,会送青稞给他们。尽管他们穷,但这是多么美的景象啊。

  佛教最初就不是“用”来如何如何的吧。

  汉传佛教中的禅宗起源是这样的。佛祖在灵山讲法,拈花示众,座中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迦叶尊者把“拈花一笑”的含意传播开去,就成了今天的禅宗。花之于人,又有什么“用”呢?它不是木棒,不能用来抵御老虎,它不是果子,不能用来果腹,它不是皮毛,不能用来保暖。可是,不知道从哪一代人起,人见到无“用”的花,就会自然地微笑,心生喜爱。我想,那时人类的语言里,是不是还没有“美”这个词?“

  想想我这到上海的这五年来,都是在做仅对自己有“用”的事吧。每天到办公室写论文,周末了逛街买衣服。

  我想,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曾做过一些无“用”的事吧?在影院看《冈仁波齐》的时候,我就在追溯,我曾做过什么类似朝圣的,傻傻无用的事?

  我想起,我在初中的时候,喜欢上一个同班的小女孩。后来,我转学到县城里了。有一个夏天,县城里放暑假了,因为母亲还在原来的小镇上工作,我就回到那个小镇过暑假。那时,小镇里的初中还没放假。好几个夏日的黄昏,我都会提前两个小时,到学校门口的小巷里藏着。放学的铃声响过后,在校门口涌出的人流中,倘能窥一眼如莲花般的面孔,我便可以开心上好久。

  在上海这样的都市里,节奏这么快。我们还能否,用最慢的方式,做一些并没有什么用,却很美好的事情啊。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二十八篇

  《冈仁波齐》像“朝圣”,平静至极,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则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与“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爱恨交织,相生相杀,如入天堂,如堕地狱。

  “这两部作品创作形式虽大相径庭,但内在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它们探讨的都是在路上和寻找的主题。实际上,我最终的目的,是寻找自己真实的生命和电影的关系。

  冈仁波齐是很多教派的神山,大家都为着自己心中的信仰转山。拍片的时候,团队经常会遇到两个三十多岁的苯教信徒,每天都会逆时针围着冈仁波齐转,而藏传佛教徒是顺时针走,所以两支队伍每天都会相遇,打个招呼,再擦身而过,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行…他们的计划是转一千圈,我们到时,他们已经转了两年,六百多圈了,看起来面目漆黑,衣衫破烂,但眼神里却都是虔诚和执着,我常常被他们的眼神感动。大家都在按各自的方法修行,包括我自己,这一年的拍摄正是我的电影修行,而这两部看似风格迥异的电影,实际上是我同时朝着两个方向出发,朝着自己的电影神山进行的一次完整的修行:放弃已知的技巧,跳出创作和市场的安全区,像第一次拍摄电影那样,用纯真的眼光去发现,用最笨的方法去寻找,没有完美的电影,但能在艺术上给自己设定一座冈仁波齐,走在朝圣的路上,坚定地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电影神山,已经足够幸福了。”

  电影《冈仁波齐》此前曾入围多伦多电影节,并获得第7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评委会特别表彰,但他们最想得到的`,恐怕是观众最真诚的静默或掌声。

  我们不能确定这个时代谈“信仰”是否合适,但在这样缓慢平静的电影面前,我们未免都走得太快了……

  6月20日,朝圣者们将带着这部虔诚的作品踏上大银幕。

  请和我们一道,花一部电影的时间,坐在宁静的漆黑之中,朝着高处的明亮的光,等等自己……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二十九篇

  位于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冈仁波齐山,又叫须弥山,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中国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因此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踏上这条求福之路。电影《冈仁波齐》就是张扬导演用镜头讲述的一个关于朝圣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当他在家庭聚会时说出这个决定时大家平静接受的态度和闻讯赶来要求同往的村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时影片刚刚开始,作为观众的我还在努力捋清关系的状态中,影片中的人们不管是青壮年还是妇孺就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我要去!且不说此去路途艰难,就是这些“朝圣者”让大家看了都不禁说一声:悬乎!他们中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一辆拖拉机充当脚力用来运装备和物资,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仪式,镜头就突然切换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长头,朝圣之路就这样开始了。而未来2000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们都要这样走过,几步一叩首,五体投地,没有人监督,但每一个人动作之规范之卖力是难以想象的,只为求得神明的护佑,甚至途中拖拉机坏了男人们不得不用人力拉车,走到几百米的远处,再折返回去,重新回到原地继续磕头,一步都不敷衍。杨培老人在某个清晨再也没有醒来,大家也仅仅是请来喇嘛,把他葬在神山的怀抱,继续赶路,没有痛哭,只有祝福。

  他们在风霜里叩首,他们在泥泞中跋涉,他们对路上每一个遇见的人微笑,他们完美的诠释了信念和理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一定标准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此时,仓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回荡在我脑海,我知道,藏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不是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能完全诠释出来的,在面对异族猎奇目光的窥探中,他们面带微笑,心向阳光,一步一步迈向自己心中的圣地!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三十篇

  像我这样所谓的修行人,对于磕长头朝拜拉萨,连观想一下的勇气也没有;有时候去藏地碰到在路边匍匐的行人,连眼神都不敢在他们身上停留太久。

  《冈仁波齐》在我的内心狠狠的扎了一下;对于一个灵魂就是信仰本身的民族,除了深深的敬仰,我没有资格评论;但对于修行人而言,他们所表达出来的菩萨的勇气,对于苦难一点点都无所畏惧,对于众生苦乐的承担也无所畏惧,这才是所谓的勇气吧!虽然理论上知道很多,但真正的勇气表现出来,确实让人震撼!

  然后是对于众生的惦念,不论是杨培叔叔还是路上碰到的老人家,都一再的说“要想到为所有的众生,所有的苦难众生去朝拜”这种惦念更加让他们慈悲,坚韧吧!

  再就是他们对于生死平和的态度,生对于他们来说是喜悦的,也是平常的,所以一个即将临盆的人去朝圣,那么平常;杨培叔叔死了,死就死了,像生一样自然,没有哭天抹泪,他们真正接受这种无常,接受这种生死的自然规律。

  最后就是对于困难表现出来的谈定、随缘;车子坏了,坏了就坏了,拉着走,没有抱怨,没有诅咒老天爷,也没有自艾自怜;到拉萨没有钱了,没钱就去赚,那么平常,自然;还有在河边跳舞的`一段,他们的喜悦,很容易。

  从头到尾,没有很多的台词,没有大喜大悲,一切都如他们的灵魂一样安静、平和;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一点都没有华丽的成分,但对于生命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华丽吧!

  我想起米拉日巴尊者说的一句话“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三十一篇

  电影讲述了 十一位普通藏民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他们历时一年,从芒康小镇一路向着西边,经过拉萨再到冈仁波齐,用磕长头的最虔诚姿势走完了2500公里的朝圣之路。

  这十一位朝圣者,都是家庭贫困的藏民,去朝圣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带叔叔了却心愿的,有因做了屠夫想赎罪的,也有因家庭变故而去求福的,他们中有饱经沧桑已经72岁的老人杨培,有成熟稳重的48岁掌舵人尼玛扎堆,有23岁怀孕半年的次仁曲珍,还有天真可爱才满9岁的小女孩扎西措姆,他们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个体差异,但却怀着一致的虔诚与毅力。一路上,他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艰辛和考验,恶劣的天气、简陋的食宿、磕长头的艰辛、半路生下孩子、猝不及防的车祸、历经千辛万苦到了拉萨却发现没了去冈仁波齐的盘缠、到了冈仁波齐脚下杨培在睡梦中离世……

  这些艰辛和意外,任何一个都可能让我们这些藏区以外的人们轻易就放弃进藏的努力,但是他们却没有,面对艰难与困苦,他们坦然相对;面对灾难和意外,他们绝不退缩,当我们这些乘坐飞机、火车和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进藏的人还在不停地抱怨进藏的'辛苦时,他们却用最坚定的身影一步一步磕着长头完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朝圣之旅。

  影片中有几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他们一路省吃俭用却还热情地招呼路上相遇的朝圣者,将所剩不多的食品分给他人;当他们被一个好心老人留宿时,他们主动帮老人干农活来回报老人;当装载 便留在拉萨打零工,等赚够了去冈仁波齐的费用再出发。

  似乎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他们朝圣的步伐,三步一磕的艰辛、餐风宿露的窘迫,让他们一行人看起来格外的凄凉、憔悴和肮脏,但他们却有着最坚定的信仰以及最干净的灵魂,藏区之外的人们或许很难理解和认同藏民们的这种信仰,甚至有不少人质疑他们用一年时间徒步2500公里去朝圣的意义何在?也许在凡人眼里,与其耗尽一年时间辛苦朝圣不如去努力赚钱——在他们看来,后者更现实也更迫切。

  通过《冈仁波齐》这部纪录片的展现,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藏民们的信仰有多坚定,但我并不知道这种坚定还能以如此淡定从容的姿势来展现。

  感谢那些朝圣的背影,是他们的平静和坚定,才让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身处浮躁喧闹的花花世界包围之中,却依然得以保存住最湛蓝的天空、最清澈的湖水以及最坚定的信仰和最纯洁的灵魂。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三十二篇

  关于冈仁波齐的知识: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等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

  昨天晚上去看了电影《冈仁波齐》,电影平静的没有波澜,太真实了,开篇就是藏民日常的生活,早上起来,给烟囱炉子里再塞进两个柴,然后烧水煮饭,每一家一天的生活如此开始,村子里的人来回的走动也是那么真实自然。

  首先是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一生未娶照顾他们兄弟三人的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叔叔坐在坝子上和尼玛扎堆说,他一辈子哪里也没有去过,只是想去圣山和拉萨实现一生的愿望。

  恰逢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听说了有人要去朝圣,村子里一家家的人都跑来问是否可以同行,大家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同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心愿却总是一样的。最后出行的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且自幼残疾的屠夫、年少的小姑娘。在信仰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原来只是知道藏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一次磕长头磕到拉萨朝圣的经历,在西藏的时候常在路边见到心无旁骛磕长头的人,却并不知道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次看电影才知道从小建立起来的信仰何其伟大,就算是身怀六甲也无所畏惧,次仁曲珍在朝圣的路上生下了孩子,在藏民的心里,朝圣路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寓意着希望和福气,次仁曲珍继续着磕长头朝圣的路,并没有因为是新产妇就有所懈怠,新生儿躺在随行的拖拉机里,安静生长。

  每天晚上大家聚在帐篷里的时间,是对一天的总结和次日的规划,好几次,尼玛扎堆的叔叔杨培,也就是朝圣队伍里年龄最大的长者都会给大家说:每一次的祈愿要想到众生的幸福安康!每一次听到他说的话,再看到所有人全心信服的样子,我的内心总是升起莫名的感动,就算是平凡的藏民,一路艰辛,心中的爱也不仅仅是关乎小我,如此大爱令我深受触动,所谓修行,唯有众生喜乐安康才是目标!

  队伍坚定的前行因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断,杨培叔叔告诉大家继续,于是所有的人脱下羊皮的围裙,继续无惧涉水的长身磕头,看着阳光照耀下突然轻装的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让我突然明了:当这涉水成了烦扰,前行便是痛苦;当这涉水变成欢乐,阳光亦是明媚。所谓万法唯心,所有困难的境界都是幻象,我们日常生活的心境是不是也如此呢?

  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

  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三十三篇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了解资金投入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越一个亿。影片震惊心灵的两点:一是漂亮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

  西藏是一个自然漂亮、独特而又神秘的区域,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与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真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清新好看的镜头语言将这部分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大家。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生、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一般的牧民,每一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期望,只不过几句容易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拾掇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以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职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非常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孩子,没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真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了解剧组在拍摄时,遇见一辆旅游大巴,车上仿佛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汽车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的信仰,只不过信仰的东西不同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而假如每一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大家就不会再去纠结于生活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三十四篇

  像我如此所谓的修行人,对于磕长头朝拜拉萨,连观想一下的勇气也没;有时去藏地碰到在路边匍匐的行人,连眼神都不敢在他们身上停留太久。

  《冈仁波齐》在我的内心狠狠的扎了一下;对于一个灵魂就是信仰本身的民族,除去深深的敬仰,我没资格评论;但对于修行人而言,他们所表达出来的菩萨的勇气,对于苦难一点点都无所畏惧,对于众生苦乐的承担也无所畏惧,这才是所谓的勇气吧!虽然理论上知晓不少,但真的的`勇气表现出来,确实被人震惊!

  然后是对于众生的惦念,不论是杨培叔叔还是路上碰到的老人家,都一再的说“要想到为所有些众生,所有些苦难众生去朝拜”这种惦念愈加让他们慈悲,坚韧吧!

  再就是他们对于生死平和的态度,生对于他们来讲是喜悦的,也是平时的,所以一个马上临盆的人去朝圣,那样平时;杨培叔叔死了,死就死了,像生一样自然,没哭天抹泪,他们真的同意这种无常,同意这种生死的自然规律。

  最后就是对于困难表现出来的谈定、随缘;车子坏了,坏了就坏了,拉着走,没抱怨,没诅咒老天爷,也没自艾自怜;到拉萨没钱了,没钱就去赚,那样平时,自然;还有在河边跳舞的一段,他们的喜悦,比较容易。

  从头到尾,没不少的台词,没大喜大悲,所有都如他们的灵魂一样安静、平和;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一点都没华丽的成分,但对于生命来讲,这才是真的的华丽吧!

  我想起米拉日巴尊者说的一句话“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三十五篇

  这一条朝圣路,他们走了一年。

  遇上许多状况。

  有时,要顶风冒雪在雾茫茫中向前;有时,会途径一大片烂漫的油菜花田;有时,会在鲜花盛开的河畔跳起锅庄;有时,头顶上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块,会分分钟要命;有时,车会坏在路旁;有时,人会受伤生病;有时,肚子里的`孩子突然要出生;有时,会被追尾撞得稀巴烂;有时,路旁有人会招呼你们喝茶;有时,要送给其他朝圣者糌粑;有时旅费用尽,要暂时打零工赚钱;有时,老人时辰到了就去世……

  他们走走停停。

  因为知道自己终将要去向哪里,所以,心安理得面对发生的一切。

  接受。面对。理解。放下。

  然后,歇息片刻,继续上路。

  这一路,像极了人的一生。

  它是一个隐喻。电影的英文名字,paths of the soul,意为灵魂的千条万条道路。

  这一路,你要把喜怒哀乐遍尝,要把生老病死流转。

  跳舞有时,悲恸有时。

  什么都会来,什么都会过去,什么都会回来。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们的“平常心”。好像,生活里发生什么,都是正常的。

  孕妇想跟着一起去朝圣,好啊好啊。残疾的少年想去,好啊好啊。醉醺醺的屠夫想去,好啊好啊。

  接受下来就是了。

  他们不抗拒“麻烦”,不拒绝“波折”,不害怕“无常”。

  发生什么,就面对就好了。

  他们,没在怕的。

  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漫过了路面。

  站在水汪汪的路上,他们彼此询问——怎么办,要不要磕过去?

  答案是,要。

  于是,众人欢快地脱掉身上的皮革围裙,脱掉厚重的外套,笑嘻嘻地在扑向水里。

  水花四溅,每一个人都像孩子玩水一样欢畅。他们都在笑。

  那个画面,真好看。

  来什么,接什么。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三十六篇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据了解,资金投入只有300万元左右,但票房已经超过1亿元。这部电影震惊了人们的两点:一个是美丽的西藏风景,另一个是纯粹的藏族人的心。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神秘的地区,荒凉的高原,无尽的田野,茂盛的绿林,高耸的雪山;奇怪的寺庙,精美的壁画,聪明的喇嘛,真诚的信徒。…在讲故事的同时,摄像机以清新美丽的镜头语言逐一向大家展示了这部分西藏自然人文景观。

  故事从一次朝圣之旅开始,孕妇、年轻女孩、年轻女孩、犯罪屠夫、老年人、普通牧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期望,只是几句容易讨论,无畏的旅程,艰难的过程,捡起行李在路上,仿佛邻近的村庄,一路长头,撞到数千英里外的圣地。

  路上的几个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遇到水,一句让我们敲过去,团队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地依次冲进冰冷的水里。拖拉机头坏了,手动拉车很累,但他们仍然像往常一样孕妇生下孩子后,没有所谓的禁闭身体恢复,直接回到朝圣队。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陀的真诚,对圣地的渴望。

  据了解,在拍摄过程中,船员们遇到了一辆旅游巴士似乎有40多人,路过,突然,他们看到车掉在河里。生命的存在只在一瞬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接受《拙见》采访时说:我的理解是,信仰与宗教无关,但每个人都有我们的信仰,但信仰的东西是不同的.。我认为: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如果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就不会再纠结于生活的收获、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三十七篇

  好多次看见这个名字不过都没有选择进去观看,今天一个人在家想要一看究竟。电影真的特别真实,没有漂亮的演员,没有华丽的服装,甚至没有太多语言。

  很抱歉我没有记住人物的名字,只记得他们一行15人,有年迈的爷爷,有怀孕的媳妇,有9岁的女童,患有先天残疾的屠夫,他们所有人共同的心愿去神山,磕长头,赎罪,祈福。信仰面前是一样的。

  当他们制作朝圣的工具和所穿衣服还有准备食物时,我感觉就像东北的过年。我完全没有想到会走那么久。一出门就开始磕长头,晚上搭帐篷生火,念经文。一直看着他们磕头,我的心不平静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本来生活的`很苦了为什么还要更苦呢。当我看到孕妇生孩子的时候,那鲜活的生命降临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信仰的虔诚要体现在行动上。哪怕生孩子也不能退缩,尤其是带着小生命一同前往。我说出我当时的想法大家别笑我,我居然想刚生完孩子不用坐月子吗?后来大喇嘛给孩子我明白了朝圣正好迎接新的生命,让孩子在拖拉机里安静生长。

  旅途中遇见困难大家相互关爱,同样朝圣的人相互帮助。一群人心无旁骛的为追求众生平安而付出辛苦。共同追求平安喜乐的目标。

  在他们身上让我看到了信仰的魅力,拥有大爱,并去爱别人。车子被撞翻到路边,来不及看自己的伤势,听到对方车里有需要帮助的人,立刻让人离开。而一行人更加艰难的上路了,途中爷爷的离开了,我在想这应该是他要来朝圣的最终心愿,最后他被葬在了朝圣的路上。

  电影里一路上无尽的雪山,让人神往的美景,让人陶醉的圣地。用脚行走2000公里,一边走一边磕头,鞋子不知道穿坏了多少双。当镜头推到他们在拉萨脚下依旧磕头,我想旅游的人们大概也和我一样的心情看待他们吧。电影最后一片白茫茫,几个微小的人影,继续行走着。我的心不仅有些震撼,重新对信仰有的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感悟。看到小女孩脸上那坚定的表情,不仅让我感动,追求极简心,纯净修行,心无旁骛,唯有众生喜悦平安是他们今生的追求。

  一场修行,渡人渡己。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