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体裁作文

牡丹亭观后感(通用15篇)

时间: 2024-07-27 14:49:57

牡丹亭观后感(通用15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牡丹亭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牡丹亭观后感

牡丹亭观后感 第一篇

  观看昆曲《牡丹亭》是一次难忘的艺术体验。从走进剧院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独特的氛围所吸引。舞台上灯光柔和,音乐悠扬,仿佛瞬间穿越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时代。

  《牡丹亭》以其唯美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征服了我。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虽然跨越了生死界限,但却充满了真挚和热烈。他们在梦中相遇、相知、相爱,最终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实现了自己的爱情理想。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让我深受感动。

  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出色。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情、优美的身段和婉转的唱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幽会的场景,演员们的`表演让人仿佛看到了那个美丽而温柔的少女正在经历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此外,《牡丹亭》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非常精美。舞台上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景观都充满了古典美,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中。而演员们的服装设计也极具特色,既体现了古代服饰的华丽与精致,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牡丹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昆曲的独特魅力,更让我对爱情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再次走进剧院,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牡丹亭观后感 第二篇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灿烂辉煌,光是四川大古典名著就值得我们一辈子品读。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些杰出的戏曲作品,比如:《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其实我会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我当时猜想这本书上应该描写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所以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借来了这本书,想要一饱眼福。

  《牡丹亭》的确和我的'猜想差不多,它描述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与太守千金杜丽娘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因故事中杜丽娘忧郁而死,后化为鬼魂与柳梦梅相会。使得《牡丹亭》又笼罩上了一层诡异的色彩。

  《牡丹亭》是我国一部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的伟大杰作。它所表现的是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要求个性解放。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也因此显得前卫和与众不同。

  我认为其中描写最成功的人物当数杜丽娘。杜丽娘“一生爱好是天然”,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表达了她对美好事物想爱就爱,与美好事物生死相随,无怨无悔的个性意志。像杜丽娘这样要求发展自由个性的女性在当时是不多见的。由此可以看出,汤显祖在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也看出汤显祖的艺术才华非比寻常。

  《牡丹亭》就是这样一部戏曲作品,供后世的人品读欣赏,使人回味无穷。

牡丹亭观后感 第三篇

  作为一位文艺爱好者,我近日看了一场昆曲《牡丹亭》。这部剧集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让我领略到昆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整场剧集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唱、念、做、打、舞五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悲情的爱情故事。在欣赏这场昆曲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昆曲艺术的表现力和隽永。

  首先,昆曲的音乐表现十分精彩。音乐不仅是昆曲的灵魂,也是昆曲作品传神之根本。昆曲音乐讲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变化丰富。配以各种各样的乐器,如古箏、琵琶、二胡以及唢呐等等,这些乐器的演奏把整个剧集推向了一个高潮,引领着剧情不断地发展。每一个乐曲都可以使听众深深地入迷,想象着戏中人物所经历的.情感波折,感受到每一首曲调所表现的情感。在合作者们流畅的唱腔和乐曲之中,情感呈现的自然而然,别有一番韵味。

  其次,昆曲的唱腔独特鲜明。昆曲的唱腔以高亢悠扬的嗓音起伏变化,自带情感。唱腔与音乐相辅相成,在表现情感方面更显得精妙绝伦,极富感染力,剧中主人公梁山伯和祝英台深情绵绵的对词与若有若无的调音,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昆曲艺术以唱为主,而昆曲“唱”指的是腔调和技巧。而这些腔调和技巧都是演员殷淀藏于临湖老师那里,才能够若隐若现、方寸之间把更好的情感呈现给听众。

  依托唱腔还有挽子词表达更多的细节和情感。挽子词是昆曲中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用于概括主题和传承精神。它一定要与唱腔紧密配合,将情感转化为形式,而在操作时要遵守挽子的长度和格式,使其与唱腔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唱腔和词意达到细微程度上的统一。

  除了音乐和舞蹈,昆曲也拥有着细腻的表情、动作。演员的脸上、眼中、身上的点染、走位和配合乐曲的旋律都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看到丰富的情感传达。通过昆曲中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到演员们的内心在深深地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非常自然地将戏中的人物塑造得充满感情和戏剧性,而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才能够实现。

  总之,观看昆曲《牡丹亭》无疑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整个剧集生动再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动人爱情,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情,还是动作,每一点都能够让观众产生无法言表的共鸣。昆曲艺术所展现的魅力广泛深邃,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和见解,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也在文化、美学以及情感传达方面带来了一场难忘之旅。

牡丹亭观后感 第四篇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昆曲《牡丹亭》,我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从音乐、唱腔到舞台布景、服装设计,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古典美与现代感的完美融合。

  剧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深刻含义。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的痴情与执着,让我看到了爱情的伟大与力量。而柳梦梅在杜丽娘死后,依然不放弃对她的爱,最终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这种超越生死的爱情,让人感动不已。

  《牡丹亭》的演出过程中,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情、优美的身段和婉转的`唱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幽会的场景,演员们的表演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梦幻般的世界中。

  此外,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也非常出色。随着剧情的发展,舞台上的灯光和布景不断变化,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真实的氛围。这种视觉效果与音乐、唱腔相结合,让人仿佛置身于剧中世界,与剧中人物一同经历那段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

牡丹亭观后感 第五篇

  很荣幸能够在学校欣赏到上海昆剧团表演的《牡丹亭》,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戏曲。以前总觉得国内的剧种很多很繁复,咿咿呀呀听不懂,可是这一次,尝试着认真去听去感受,真的发现中国的戏曲如此婉转而优美,戏曲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动情至深。

  这次在舞台上演的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共九折戏。先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郁闷,去花园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因相思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在《寻梦》中,杜丽娘坚持寻找梦中的'自由爱情,然而现实中却无处可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她郁郁而终。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她的冤魂感染了地府的判官,得到了还魂的机会。并以鬼之身与书生柳梦梅结为连理,当书生发现她是非人之身时,也勇敢地接受了她,并帮助她还魂,成就了美满姻缘。他们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充分地表现了他们不服从于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

  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昆剧演员的精湛技艺,让人深深陶醉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中。昆剧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婉转优美,加上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在一次戏剧中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深深的陶醉其中,不再觉得与古代戏种格格不入,而是希望更多的了解。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多地关注、欣赏中国的戏曲,保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牡丹亭观后感 第六篇

  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读"牡丹亭",那是少有的特别让人喜欢的戏剧。杜丽娘在剧中的人物形象温柔美丽,才情洋溢,最重要还热情奔放的追求着浪漫的爱情,矢志不渝。读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时候,让人对她的爱情观心生向往。纯粹的爱情碰撞出绚丽多姿的花火。戏剧中让人对杜丽娘这个角色有了很完美的想象,一个深闺小姐对爱情心无旁骛的勇敢追求。

  当第一折游园惊梦开始的时候,饰演杜丽娘的演员婉转动人的唱腔把深闺少女怀春的情愫低回婉转,声声动人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温婉地让人心生怜爱。让观众觉得她就是杜丽娘,非常惊喜的欣赏到一出精彩绝伦的好戏。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让人能想象着春光乍泄的花园里那个美丽怀春少女娇羞难掩对爱情的向往之情。

  这段唱腔和身段完全把观众带到牡丹亭的世界里,让观众都沉浸在戏剧情景里,为杜丽娘的心思而不断起伏情绪。第一次观赏昆剧就能观赏到如此水准的表演,真的说明高超的'艺术表演是与观众没有距离的,因为它能直击人心,让人共鸣,无论你是否真的内行。剧里生旦净末丑全齐,一起演绎了一场完美的牡丹亭。在冥判那场戏里,表现出判官对杜丽娘的惊艳和怜爱,而杜丽娘也通过她细腻的演唱和表演身段完美的表达了她的感激之情,真的为之喝彩和动容。

  汤显祖的伟大在于塑造了一个人物情感丰满充满人性美的角色。读书的时候,就会去想象杜丽娘的像,既有女孩子的美丽柔媚娇羞,含情脉脉,然后还有难能可贵的勇敢。牡丹亭为啥得到那么多人喜爱,就应该是戏剧里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吧,纯粹的追求心中向往的爱情。

  而把牡丹亭如此完美搬到舞台就是白先勇的才情和用心了。每个词牌曲牌都是精心设计的,非常唯美,只有好的剧本,好的编剧,给予了演员好的土壤,能让他们更好发挥出本身的表演特点而更好贴近角色。好的演员可以和角色融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她就是角色本身。再与好的曲乐组合搭配才能让一部戏剧焕发出如此动人的魅力,得到那么多的赞誉,让观众都深深投入到戏剧里的情景,真正诠释了什么叫"美美与共"。

牡丹亭观后感 第七篇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主题美:剧中的男女青年为爱而生死攸关。除了浓烈的.浪漫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赋予了爱情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女主角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100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

  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获得自己的力量,也就是对男人的需要,换句话说,女人天生就有爱的力量。杜丽娘告诉我们,爱不仅仅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性有着共同的追求。

  《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牡丹亭观后感 第八篇

  观看《牡丹亭》的昆曲表演,是一次令人陶醉的艺术享受。走进剧院,灯光渐暗,音乐响起,仿佛瞬间穿越到了那个明媚的春天,与杜丽娘和柳梦梅一同经历了一场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

  《牡丹亭》以其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深深打动了我。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以及曲词的整饬,都展现出昆曲独有的韵味。特别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在牡丹亭畔的幽会场景,通过演员们细腻的表演和柔美的唱腔,将那份缠绵悱恻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极具古典美。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以及古色古香的服装,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中。演员们的动作程式化却又不失自然,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昆曲表演艺术的精湛。

  《牡丹亭》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解放、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深刻寓言。杜丽娘为了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种勇敢和执着,让我深感震撼和敬佩。

牡丹亭观后感 第九篇

  今天我去看了一场昆曲《牡丹亭》,这是一出和唐诗宋词一样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它自宋元明清以来一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我第一次看昆曲,这部戏给了我深刻的感受,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牡丹亭》是一部唐代的爱情悲剧,讲述了唐朝时期,南京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柳如是,在春日里到牡丹亭游玩,与唐寅相遇。两人在牡丹亭中互有好感,心意相通,但是唐寅须上京赶考,离开南京,而柳如是却因为父亲的反对不能离开家中。于是,在难以守候的煎熬中,柳如是落了心疾,最终病逝。而唐寅回到南京后,得知柳如是已经离世,并深感悔恨和惋惜。

  这部戏的美在于其唯美的画面,表现了美好的爱情和残酷的.现实。其中,昆曲的演唱方式十分特殊,不仅有高亢激荡的清唱、奇特婉转的腔调和曲调,还有优美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特别是演员的表演突出了心理冲突,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和动作等手段,将柳如是的韶华、唐寅的痴情以及两人在生离死别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观众们深深感到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生命的虚无和无常。

  除此之外,剧中的音乐也十分优美,流畅地演绎了唐代的乐曲之美。各种乐器共同协奏,形成清幽动听的音乐世界,直呼吸为:“何等的美妙,令人心旷神怡!”

  总体来说,这部昆曲《牡丹亭》描写了一个美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美和魅力,点燃了观众们的心灵,成为一场文化盛宴。在这样的舞台上,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深度和独特性,同时,我们也更深地认识了中华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让人们更加热爱这份文化。

牡丹亭观后感 第十篇

  若干年前就被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深深吸引,一为那华美的词句,二为那精巧的构思,世间只有情难诉。

  至于《牡丹亭》的现场表演,一直没有机会观看过。虽然看过几个相关的折子戏,但也是电视上偶然碰见。但我并不觉得它们很好看,记忆还没《烂柯山》里的《痴梦》深刻。

  《牡丹亭》青春版出现后,昆曲才在我内心活了起来。

  青春版《牡丹亭》基本保留了原作者的面貌,青年演员拉近了青年观众和戏的距离,也和戏中人物的年龄距离不是太离谱,让人觉得亲切。

  服装、舞美、灯光富有现代意识,杜丽娘在阴间那件大红外衣,婚纱般,耀眼。音乐也加进现代元素,用了和声,也增加了一些前奏间奏。这些使《牡丹亭》富有了现代意识。

  电视里总是在播出《游园》《惊梦》,实际上《寻梦》最为精彩,《写真》《离魂》《拾画》《魂游》《幽媾》《冥誓》都很不错。这几折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直误以为除去那些政治因素会更加动人,看完张继青版《牡丹亭》后才知道纯爱情版并不见得就比保留政治副线高明,观后感《世间只有情难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当然,张继青唱的'非常好,但这个电影或戏剧背离了原作者对情的深刻描画,看起来更唯物,但实际上审美观念机械。

  问白先勇先生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其实是否定政治线索的。但这几天看完整部作品,觉得还是白先生这个版本好。

  纯粹的爱情戏,一来情节发展有所限制,二来容易引起观众视觉听觉疲劳,三来,一个戏可展示多种角色。

  汤显祖编纂的荒诞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至情的戏剧,因梦而情、因情而亡、因情复生,有谁还能写出这样的本子?

  难怪四百年来,无论戏剧的盛期还是衰期,《牡丹亭》还活跃在舞台。

  青春版挨近了青年,粮仓版娱乐了小众,园林版走向了自然,《牡丹亭》就这样成为爱好昆曲的人们保存昆曲的首选剧目。

  “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牡丹亭观后感 第十一篇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 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梦醒怅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弥留之际嘱丫鬟春香将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梦梅亦梦有所感,因赴考路经南安,抱病淹留,机缘巧合拾得丽娘自画像,一见倾心,日日玩赏声声呼唤,叫得杜丽娘魂魄跨越阴阳前来相会,以幽魂之身荐枕于柳梦梅。二人情到深处,杜丽娘托出实情,柳梦梅痴心一往,掘坟救杜丽娘回生,二人终成眷属。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如此开放的社会,像杜丽娘这样开放的女子也不多见。可能是现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太多了,爱的真正意义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追求的爱已不再那么的"纯洁"和"奔放",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可能对爱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像杜丽娘那样轰轰烈烈的爱一回!

  它的唱词、唱腔、台词美:演员、乐师皆按明代服饰装扮;舞美设计充分尊重皇家粮仓建筑原貌;现场演剧采用明式家具陈设;角儿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完全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开放式扮戏房一览中国戏曲勾脸绝活;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它的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它的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所谓理想的爱情必然是两个人的爱情,所谓爱情的理想,也必然是两个人共同的理想。《牡丹亭》就是在演绎一部可歌可泣、入死出生的旷世之恋。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皇家粮仓有着600年的历史,昆曲之作也传诵了600年,我7月20号观看的是第599场演出,在明晚也将迎出它的第600场演出,这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真心的预祝明晚演出更加美满!

牡丹亭观后感 第十二篇

  白先勇的这出《牡丹亭》我在高考之后看过完整版,这次在汕大演出的是删减版,四个小时的内容删到两个小时,但因为原剧情比较拖沓,删后反而内容比较能够衬托《牡丹亭》本文的美,要让我选的话,我宁愿看后者。

  当年看《牡丹亭》时,表演柳梦梅的演员还带着书生的青涩,现在他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已经成熟了,技巧与经验弥补了他逝去的青春感,尽管那是最宝贵的。

  身边一个8-9岁的小姑娘好像接触过昆曲,在我身边的空地上学着台上的演员在跳舞。我觉得她比台上的任何人都要好看。

  白先勇对美有一种把握,服装和布景很用心,行头上的水钻用的很好,很漂亮。本来是要用点翠的,太残忍,没有用,看起来也还好。

  白先勇对宋朝的画应该有研究,舞台的用色很淡雅,整体配色有种宋徽宗画中的那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如果要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提词器之前出了问题,只有一边有,治好了我多年的颈椎病。

  另外台词的英文的翻译让我看的真的尴尬,“我柳梦梅在广州科场也是数一数二”,"广州科场"翻译成很的"circle",这还是全篇翻译里难得的意译,其他内容真是一个字一个字照着崩。

  英文虽然有那么大的“权力”,但它的翻译却没有那么美,莎士比亚有朱生豪,汤显祖有谁呢?

  在北京看于魁智的时候,我总觉得京剧有一种端着的感叹,但在白先勇的《牡丹亭》的时候,青春版里有很多台词的.选取,包括青春版的节选版里,都有一种倾向于柳杜之间,家国之感轻带留痕即止。

  他的文风,还有这出剧里,有一种汪曾祺的“思无邪”的感觉,杜丽娘一梦而亡,实为说不出口的“春梦”,柳生虽为状元郎,但为爱人改名是抛弃宗祠,与丽娘同窗已破礼法,也是说不得的。

  但他能表现的那么天真。很像《大淖记事》,还有汪曾祺晚期的一些写“变态”的作品,伦理之外,人情之中,带着一种温情,一种美学的感受,以对人的关怀和关注为底色。

  白先勇好像说过自己是同性恋,他自身的经历,可能让他对这种爱恋的感觉更加敏锐,也能够更加体谅,带着一种温柔。

  我曾是《荀子·隆礼》中,对理性的信徒,像无情的加尔文,那是一种可贵的秩序与单纯,但人没有那么简单,忽视人的爱和人本身的美的单纯有可能变成可怕的东西,它是人最根本的观念,限制人,甚至是是杀人的绞索。

  美和爱是重要的,CS·路易斯在《人之废》里说:

  “当我们把树砍成木材,它就不再是德律阿德斯(森林与树之神)……伴随天文学之发展,星星失去神性;濒死之神灵,在化学农业中无立足之地。”

  休谟说:“理性是情感的奴隶。”

  休谟的思想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中地位不高,也许是时候反思他了,理性应该以人作为前提,它不能凌驾人与自然之上。

  虽然我这么说着,我没有做到。

牡丹亭观后感 第十三篇

  《牡丹亭》的演出时间是晚上6点半,据说要根据每晚的日落时间进行微调,以应和日暮的剧情,《牡丹亭》观后感。My way的阿姨讲,去课植园10分钟的路程,我们5点从房间出来,一路向东,穿堂过巷,跨了几座小桥,到课植园时已经6点多了。爸爸研究了街上矗立的导游图后说,"我们从镇子的西南端走到了东南端。"途中给溪溪买了一把折扇、一个绣面圆镜,溪溪喜欢得紧。

  课植园已经闭园,和溪溪一起在课植园门口的《牡丹亭》海报前留影,溪溪指着海报说:"妈妈,我喜欢那上面的衣服"--妈妈记得自己小时候也曾经非常的迷恋戏服,嘿嘿!

  课植园门口的服务人员穿着绣有牡丹亭的背心,检票时每人发给一个小袋子,妈妈一开始还以为是湿纸巾,撕开才发现原来是驱蚊带,室外看戏,蚊子想来不少,到也难为组织者的贴心。

  穿过几进厅堂,来到课植园的后花园,花园小径的尽头,一池秋水以及竹林掩映中的一亭、一桥,便是实景舞台了。

  日暮将至,东南角亭子前的古琴叮咚渐响,接着西北角小桥后的箫声呜呜应和,琴抚箫吟后,春香和杜丽娘浅唱着"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逶迤而来。

  溪溪悄悄的说:"妈妈,那个穿粉衣服的是杜丽娘?"

  妈妈悄悄回答:"粉衣服的是丫鬟春香,穿青衣服的是杜丽娘。看戏不能讲话的,有问题,看完戏再问。"

  "要是粉衣服是杜丽娘就好了,我喜欢粉衣服。"溪溪细声细气的说完后开始安安静静的看戏。

  《牡丹亭》原文共有五十五出,这次节选的是原文戏折里面的第十出《游园惊梦》、二十三出《冥判》和二十八出《幽媾》。看演出前,见有文章将谭盾的实景《牡丹亭》和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进行对比,批评实景《牡丹亭》--《冥判》一出中阎王殿下的胡判官、黑白无常等大鬼、小鬼太闹腾,但是我却觉得这段处理得很不错--阴冷而不阴森的阎王殿,鼓点清冷而明快,最主要的.是扫掉了我唯的一顾虑--演出前,我一直担心阎王殿的那段戏会吓坏溪溪的。当那个判官说到:"想我当年也是个多情的",观众席上顿时笑声一片。

  三出戏衔接得很紧凑,毫无突兀之感。印象比较深的是《惊梦》里柳梦梅的浪荡、《冥判》里阴间的温情。最爱的仍然是唱词,像"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样的唱词,心中念过不知多少遍了,现在软软糯糯的苏白唱出来,心中仍是感慨无限!

  溪溪的兴趣则是大团圆的结尾,杜丽娘和柳梦梅穿着花团锦簇的大红喜服拜堂成亲。

  尾声处理得很有现代感,抚琴的和吹箫两位年轻女郎梳马尾辫,着黑T恤,乘一叶扁舟渐行渐远。

牡丹亭观后感 第十四篇

  老实说,我对戏曲知之甚少,对昆曲更是了解的不多。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们这样的90后们中间影响力渐渐减弱。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老师播放有关《牡丹亭》的视频时,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都没有认真地观看。一开始,我也没有认真看,但之后我发现我被它吸引了。我想这正是戏曲的魅力吧! 《牡丹亭》说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我很喜欢杜丽娘这一形象。她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而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可贵的是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杜宝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牡丹亭观后感 第十五篇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