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最新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但是读书心得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一篇
上个月拜读了戴维.铂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不由得想到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
戴维.铂金斯提出:为未知而教不是知难而退,相反,它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它支持我们广泛的、有远见的追寻有意义的学习。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好像传授知识占大部分,对于人的好奇心、人的智慧、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却牵扯的极少。我的`学生他们现在才是七八岁,这些知识在未来的生活中用到的几率有多少?记得有位数学家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农民把鸡和兔子放在一起?鸡兔同笼的问题只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非常多的知识是我们以后很少用到或者根本用不到的。这就给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回到开头,到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值得深思。
到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结合实际的教学,我认为有价值的教学应该是必须是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以前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的社会,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老师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教学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停的变化。
读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我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更智慧地应对未来的人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二篇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朱永新推荐的一本书,在美国颇有名气。 作者David Perkins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教育,让孩子在未来学到对生活有价值的知识,灌输式学习是无效的。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首先分析了传统学校教育内容中存在的三大问题: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过分强调“理解知识”、过分强调专业知识。 在接下来的两章中,作者直接提出他心目中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具有相关性和有用性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求知欲和求知欲。 继续学习的能力。
作为教育者,正如作者所言,在教育中既要关注已知的,也要关注未知的。 我们更需要一个“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努力培养人的求知欲,激发人的智慧,增强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广泛、有效地进行有远见的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思维的视角从切入生活实际入手,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出武装自己的整体认识,一口气往下走,思考的范围不断扩大。 当然,最终还是要回归行动,改变。 可以想象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后,会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医疗保健、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互动和许多其他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果所有走在大街上的众生都能灵活快速地处理问题,我们的社会将会多么不同!
通读全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了基础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必须与日常生活相契合,才能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应该经常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多读一些身心成长方面的书籍,修心养性,修心养性,端正思想。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三篇
问所有人学习的初衷是什么,细想来回答的都是为了以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等提供支持。那回顾来看也就是为了运用使用并帮助我们提升技能。
将初衷和我们从小的学习来看,似乎都太关注了学业的成绩,太关注知识,太关注专业知识了,而忽略了这一切能提供给我们生活和职业的'生活价值。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现象呢?首先是按照教科书那样教书更方便快捷,其次是因为理念,太过关注学业成就、知识和专业知识,忽略了知识对于生活的帮助。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会筛选和选择什么知识是具有生活价值的,也就是按照布鲁姆的目标设定来选择知识教授的层级,是了解即可呢,还是要能运用在生活中。其次是搭建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以及课程的设计理念。最后便是采用此种方式,带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成为更好的运用所学的人而教授课程,力争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解决突发问题能力的人,面向未来的人。
真正的学习是应具有全局性理解的,学生具有宏观的思维,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角落或者一道题目,思维是由点到线,到面的。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四篇
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有十余年了,几乎每年都能碰到几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要学英语?英语在未来生活中到底有用吗?”我总是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鼓励他们,勤学以致用。但在读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作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后,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答案“未来智慧”,就如同它的英文书名一样“Future Wise”,future可以是将来、未来,wise是智慧,我的理解是以一种更超前的教学假设,或者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
全书读完,你会发现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像“二次方程式”被拿来作为与“生活脱节”的案例,在英语教学中也碰到过诸如“语法”、“听力”题目过于复杂,平时生活中对话没有这么难,真的有必要去不断练习吗?这个可能就与作者说到的“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去不断的练习题目,当然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闻一以知十”。
接下来,珀金斯教授进一步带给我们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能进行全面的,生动灵活的理解,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触类旁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其实很多学生跟我聊天时,谈到高三再去看高一学习的内容,感觉到很简单,这个可能并不是内容本质变得简单了,而是学习和产生疑问后,已经能够很透彻的看懂这些问题,它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满足的第二个标准:开放问题。在生活中,一般会提问的孩子,成绩都不会太差,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要知其所以然。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去激发学习者主动寻找答案。就像作者提到的“让学习者负责提问”,这一点很重要。这实际上是将学习的责任交还给学习者,能提出不懂的问题,本身就是检验学习者能力和掌握知识水平的印证。
任何学科都包含了大量在人们生活中有用的知识,等待我们挖掘,我们应该如何将现在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为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中间层次,在我们熟悉的.每个学科中都包含着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化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可以在整个学科范围内做调整,这是“线”。更高一个层次,可以跨学科,进行主题单元式学习,这种方式其实也是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学习的天然要求,这是“面”。
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已经无法在单独的某个学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相反,只有靠跨学科的对话,才能获得解答。比如数学学得好的同学,不见得英语就能学得好,但数学能帮助他在做阅读时的一些逻辑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认真思考,我们所教授的内容是不是真正值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具有生活价值?那些是可以为学生们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哪些能力是他们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需的?
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只是循规蹈矩已经不足以支持人们保住饭碗。那么,学校教育是否足以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呢?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我想教学之法,本于人性。多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将学习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多与生活相结合,将知识打通融会贯通,就能更透彻的去理解知识,最后将知识转换为生活中的力量和能力,帮助反哺生活。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五篇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著作,在前言中有这么一句话吸引了我“你们为什么而学习?”这是一句老师问学生的话,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教呢?”正如书中所说“对于这个问题,想给出完美的答案并不容易。”大家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因为它是这个单元的一个学习目标;因为考试会涉及;因为你需要掌握……”。
作为一名老师给予我们面对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正如书中所说“老师们兢兢业业地工作,对那些不一定有趣的`话题,学生们根本不愿意给予半点机会,在大多数课堂上,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又可以为什么而“学”?我们又可以给予学生怎么的“教”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教在学的“兴趣”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带着一种对音乐“感兴趣”的心态来上课。
二、为兴趣而学,教在学的“兴趣”上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不能过于注重单一技能,要使学生的视野拓宽,让学生认为自己有艺术细胞,从而利用音乐陶冶情操。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对其进行熏陶就足够了,所谓“耳濡目染”、“不学以能”。
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才能使整个学习活动兴奋起来,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六篇
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中找到兴趣,发现意外,自主提问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焕发课堂生命力时应该努力去实现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有可能变得有生命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好奇心和让学生参与提问等方式来实现。
关于如何提出开放性的有生命力的问题,书中介绍了三种方式。
方式一:“中心线索”法,就主题通常由问题的形式出现,学习者对此进行探究,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形式,针对一个知识点,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然后学生可以分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交流讨论,甚至提问质疑。
方式二:要素式问题,就是教师要围绕大概念而非答案来组织教学。
方式三:增殖性问题,是指最初由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也提出相应的问题,理想的增殖性问题是开放的,破旧立新的,丰富的。这样的问题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会有,教师通过关键环节或关键问题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然后由自己新的疑问,从而得到这样的增殖性问题,引领大家继续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就是教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假如不是呢?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才能这样说呢?这样的一个个追问的问题包抛下去就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理解的外延,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思考而得到新的疑问。学习者受到问题的驱使,主动探寻答案,这样的过程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会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其实,重要的不止是得到答案,无论理解得多充分,关键更在于学习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艺术和技巧上,这样的一种理解的深入的有生命力的学习才是我们学生需要掌握的,我想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上,我也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力,慢慢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还有尽量保有学生的好奇心,最终学会学习,让学生能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七篇
阅读了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戴维铂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后,我沉下心思考,作为教师,抛开琐碎繁杂的知识点和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教呢。
先来议一议书中的观点。书中以“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为中心论点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书中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它应该是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的。
同时,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有一些特定的主题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能够培养学科素养的技术性知识也是值得学习的。当然,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就有可能成就一项学习者个人为之奉献终生的事业。那么相应的,站在教师的角度,我们要教什么,需要重新构想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让学习有意义,让学生产生有价值的学习。
那我为什么而教呢,这个问题早早的就在我心中有迹可循了。我想,最基本的原因是和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确实,我们学习的许多知识和由学习过程延伸出来的思考方法和学科素养是对我们的一生大有裨益的。在学习古诗词的许多年后,我仍在某些瞬间清晰的截取到我生活中的浪漫主义与它们千丝万缕的联系,那美丽的无与伦比的`大自然,欣喜若狂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情绪,都使我忍不住重新吟诵。那么久远年代的寥寥数语,竟能与我现下的心境如此贴合。明月万年无前身,照见古今独醒人。感谢学习过的古诗词,使我感受到被理解和释然,在每一个值得被记住的时刻不至于词穷。我想,我教授的学生,能在今后的漫长生活中,哪怕只有一瞬间,惊奇的感叹原来生活中那样多的事物规律真的有一些与当年听到的数学定理如出一辙,那我便是功成身退了。
那除此以外,我想,更多时候,我们的教授也是为了学生能拥有选择的机会。应试教育再被诟病,那无论如何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多是基础知识,真正使每个人发光发热的其实是选择自己了解的,有浓厚兴趣的,擅长的专业去深造,这样每个孩子长大后的职业生涯才能够利己利人,说大一些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而在此之前,优秀的成绩,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无疑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更好的学校和更可供选择的专业的敲门砖。
我们现在的教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为孩子的未来选择添砖增瓦。是的,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初期对每一个领域有所了解达到合格甚至优秀,才能在未来面对真正爱的领域时拥有最大程度自由选择的权力。你爱绘画可你不能只会绘画,就算不谈绘画中深藏的数学和物理知识,至少好的基础知识成绩是进入中央美院的敲门砖,那是你绘画深造的不错起点。就算你对什么都兴趣缺缺,当你站在更高的起点,你至少拥有了更多尝试接触的机会,你最终会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
教师只有拥有可以说服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动机才能也使学生相信学习的力量,不要让迷茫和盲目从众推动孩子们,叫醒他们的应该是梦想和言简意赅清晰明确的向往。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八篇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是朱永新推荐的一本书,在美国相当有名。作者戴维?珀金斯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教育,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灌输式的学习是无效的。
在全书的第一章里,作者首先剖析了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过分重视考试分数,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过于强求专业知识。接下来两章,作者直接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像作者所说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思考的角度从切入生活的实际入手,促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教育者在过程中又不断提出武装自己的全局性理解,一口气往下走,思考的范围不断在扩大,当然最后我们还是应该回归到行动和改变上来。可以想象,一个世界,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它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
读完整本书,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懂得了基础教育所教授的知识要符合生活化才能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我们应该经常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教育,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读一些关乎身心成长的书,修心,养心,正心。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九篇
利用假期,我再次拜读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珀金斯所作的一部心理学教育书籍。
他在书中指出,传统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把握;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
本书主要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这个问题,从“未来智慧”的培养目标出发,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探讨“教什么、怎么教才是有生活价值”,重构课程体系,利用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迎接未来复杂多变生活的挑战做好准备。
作者以数学中的“二次方程”为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学校学过“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会用到二次方程吗?很少,少到几乎没有人。可能你会说,二次方程虽然在生活中没有太大用处,但它是数学学科金字塔非常重要的基石。没错,日后终身从事数学学科专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他们更需要的是能持久有效拓展丰富他们生活的知识。
为了更好的生活,并且对社会有所贡献,孩子们必须学习些什么?这就是书中所谈的“有生活价值的知识”。作者通过一个关于看待法国大革命的例子来说明“知识如何成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内容。”书中提到一个学生的回答:“通过法国大革命,我理解了各个世界战争的普遍规律,例如,缺少自由、贫穷、赋税过重、经济疲软、宗教与世俗政权斗争或社会不公等因素是如何成为战争导火索的。”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所阐述的不仅是一堆繁杂的事实,更将历史经验转换为提供了看待事物的透镜。学以致用,就是要理解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透彻的思考这个主题,并且考虑主题相关的内容,利用主题进行发散性思维。
书中的案例,让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教师,虽然我们离不开考试,但教学不能太功利化,我们更应该多从学生的思维着想,多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要为未知而教,那就要不断的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学生成长,日复一日,永无止境。虽然我不是教育教学的专家,但我要像专家一样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习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我的成长意识和个人师德素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学生德育,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学生,更全面的为学生未来着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建构真正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要紧扣“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学生的“真”学上下功夫,还语文本真一一回归语言构建,品味形象之美,发现语文思维,创建丰富多彩、真实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洞察语文的工具和人文之美,教学中需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研究文本,以文本的矛盾点为切入点,以学生真实的阅读环境和语言运用为着眼点,艺术整合文本,实现教师“活”教。以学生学习实践为导向,在教师智慧的导引下活动,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形成学生学习的真实经验,实现学生“活”学。
教育不是天上的云,虚无缥缈,教育需要的是贴地而行。从《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这片神圣的海域,我要以教育情怀为船、核心素养为桨,驶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岛屿”,真正做到“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十篇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作品。这次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现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这本书引领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加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来看待教育。
书的前言即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这问题值得每一位学习者和教育者思考。而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反问“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呢?”更是令人振聋发聩!
“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珀金斯教授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而作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而非强求专业知识,却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这个观点与当下“双减”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过多的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信息?我们的教学重点是不是在于让学生掌握书本上已知的知识,已经验证过的事实和已经确立的法则?这种死板的简单机械地知识传递,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无疑将很难适应今后和未来灵活多变的世界。这种局面到了该转变的时候了!
我还注意到了书中下面的内容:“传统学校无力教授的7个生存能力: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网络合作的能力以及通过感召力来领导的能力、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与企业家精神、高效的口语和书面沟通能力、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传统教育中常被忽视的7个思维习惯:控制冲动、抱着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倾听他人、质疑、提出问题、借助所有感官收集信息、保持好奇心和赞叹之心、愿意冒险并承担后果、有幽默感。”
这两方面内容,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该如何去为未知而教:虽然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离不开考试,但教学不能太功利化。我们更应该多从学生的思维着想,多为学生的未来考虑。应该像作者所说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未知而教,那就要不断地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学生成长,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我的成长意识和个人师德素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学生德育,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学生,更全面的为学生未来着想,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十一篇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在其作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给出了答案。该书的英文名很简洁:Future Wise,future的意思是将来,wise的意思是智慧,简而言之,就是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加具有“未来智慧”的视角来看待教育。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有很多知识在学习者日后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即无法发挥生活价值。有的人在上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学的几何原理、古代诗词、力学分析等知识真的有用吗?当我们工作以后会发现这些东西确实用不上,于是就更困惑了。既然用不上,当初还有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地学习这些知识呢?究竟什么东西才值得学习?又要怎么样才能用到生活里面?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中,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分析。
首先,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才是有用的。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求它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这就是作者珀金斯在书里面反复强调的生活价值。而我们认为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是因为在过去的学习当中,这些知识没有生活价值。
那么,什么才是有生活价值呢?铂金斯总结出了以下四条标准:第一,要看学习内容是否具备深刻见解。也就是说所学的内容是不是有助于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和事物的运行规律。第二,行动。也就是说学习内容是否对于我们在生活当中的各种活动有指导意义。第三,伦理道德。人类毕竟是社会动物,相互之间的相处模式也非常重要。第四,机会。学到的知识是不是有足够的现实状况介意思考和分析。学来的知识如果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实践,自然也就没有多大用了。
其次,“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作者以数学中的“二次方程”为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学校学过“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会用到二次方程吗?可以说很少。如果教学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将来根本用不到,那这就不是值得学习的知识。由此可见,具有生活价值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铂金斯进一步将这个定性的标准分解成了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
第一个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能进行全面的,生动灵活的理解,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触类旁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
第二个是开放问题。铂金斯提出的开放性问题还是要用来为学习服务,也要有生活价值。他认为开放性问题应该由学习者自己提出,其目的不是找到最后的答案,而是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困惑感,它们是开放性问题的动力和能量。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促成开放性问题有两个努力的方向:一是保护好奇心不要轻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问出的开放性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按照全局性理解的思路,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激发好奇心,给学生创造正确的问题背景,积极营造多样的思考角度。
“学什么”只是第一步,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关键所在。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法?珀金斯给出了一套关于“如何学习”的方案。第一个是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我们反复背诵的考试题目的标准答案,而是对某个主题有独立的思考。比如说,学习英语的语法,如果死记硬背语法的规则,这样对语法的理解就是空洞的,语法本身的实用性以及每种时态里面潜藏的那层意思就被忽略了。如果无法理解也就直接影响我们对语言的使用。第二个是运用,就是把思考的工具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学英语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看起来特别高级的英语表达词组。许多人也确实很努力,把它们抄在本子上,但是下一次遇到还是不会使用。这是因为学到的内容没有去运用,所以说我们学到的知识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它用起来。第三个是注意,其实就是学习主动性,我们要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开拓思维能力。第四就是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你不断学习的动力。
只有当一个人的学习有利于指导他的生活与工作时,其学习才具有生活价值。“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一个没有完美答案的话题。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而应积极地思考,不断地探索,在思考与探索中前进,使学生“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多一点。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十二篇
谈到学习,大多数可能想到的都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去学习,学习这些东西到底对不对。那么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可能会改变人一生的书籍《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它的作者就是戴维博金斯是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并用了50年的时间专门研究我们人类到底什么知识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不应该学习。
为理解而教是戴维博金斯教授长期从事的一个项目。生动灵活、具有适应性,而且明显是积极主动地理解与人们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方式息息相关的理解,称为“全局性理解”。戴维博金斯教授有一次在课堂上问:“有没有哪位觉得自己对某一个概念是全局性理解的”。有一个小伙子举手说:“我理解欧姆定律:I=U/R,就是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教授说:“你能不能讲一下,你是如何全局性理解欧姆定律的?”这个小孩说:“我学了欧姆定律以后豁然开朗,因为我突然发现它和我们推算的导热管的气流量有关系。所以欧姆定律可以提供一种粗略的范式,比如说气流量等于气压除以导管的阻力。”这个小伙子用这套概念改造了家里的供暖系统,发现家里的供暖更有效了,没有以前供暖系统那么冷。其实,再深入思考一下,牛顿那个著名的公式:F=ma,就是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换一个说法,其实就是加速度等于外力除以质量,这与欧姆定律的电流等于电压除以阻力特别地相似。再往前推一步,我们会发现这个社会的贪污等于权利除以社会及法律约束。如果这个社会、法律的约束越少,人的权力越大的话,贪污就会越多。甚至再进一步延伸到传播学,谣言等于编纂谣言的水平除以公众的认知能力。如果公众的认知能力越低,编纂谣言的能力越强,谣言就越厉害。
每一个层面的转变,都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因为值得学的知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而且每一种知识都要按开放问题的方式来教学,都要实现全局性的理解,所费的.时间也比原来的直接灌输要多得多。作者的建议是“聪明的采样”,就是不要求面面俱到,在关键领域选取关键的知识点就可以。作者的这些建议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鼓励和倡议,实践中将不可避免的遇到许多挑战,比如如何培养老师学会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为本的知识结构,新的能力为本、应用为本的知识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具备了我心目中一本好书的各种特质: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有独特的见解、有有趣的案例、结构清晰、文字晓畅,能把人们隐约感觉却难以表达的东西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这本书值得向每一个教育变革的实践者推荐。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十三篇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真是一本好书。
因为朱永新老师的推荐,我才像看小说一样地拜读了此书。可能是水平和视角的问题,我觉得读懂作者的意图不是那么的容易,有些地方要多次反复看,才明白。朱老师特别表明作者戴维·珀金斯在美国相当有名,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本书主要是倡导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太过注重灌输知识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学习。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呢?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考试要考”,这个回答太无聊也太不负责任了。也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对你以后有好处”,但这个回答也很难有说服力。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哎!我的想法是内心的丰盈不是用成功和实用性可以表现而已。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也就是说,既不是关于阅读、算术这样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讨论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因为职业需要必须学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两块知识,不存在异议,每个人都值得或者说必须学习。而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里,到底什么知识值得学习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有必要反思。
在全书的第一章里,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这个概念可以用北京十一校的特级教师魏勇的话来解释,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能是个解二次方程的高手,却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些“80%的人一用就灵,是中国人就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很清楚知道平均数、标准差这些基础概念,也能将这些概念应用在对一些统计数据的评判上。这些观点,我比较认同,作为一个资深的初中数学老师,我也不喜欢通过数据来简单地量化学生的优劣好坏。许多品质应该在做的过程中得以了解,教育应该重过程,轻结果。有人经过努力学有所成,如果他学会了“二次方程”也许就很有自信地学习其他知识。我觉得其中的思维品质还是有益于人的成长的,现在的数学新课改已经变成重思维方法,轻技巧死读就是很好的为未来学的很好说明。
珀金斯教授在书中讲到他看到过一个老师组织学生用跳舞的方式来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从教材里写的有丝分裂的各个步骤中提取线索,自己来编舞,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枯燥的、教条式的生物知识。这看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但是作者指出,这种方式的'确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有丝分裂这个知识点,但却没有回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有丝分裂和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到底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说的很现实。反观我们听过的、见过的、甚至参与过的类似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多时候,我们为之叫好,仅仅是因为它的形式更新颖,而忽略了它在教学目标上是否有所突破。尤其是数学课堂的思维导向,更应该值得关注。而不是平庸热闹的花样。
我跟作者一样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珀金斯教授还进一步将这个定性的标准分解成了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个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对某种知识的理解是否具备“全局性”呢?作者给出了四个标准。四个标准是:
1)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越多样,越透彻,就越能丰富我们对事物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沟通,越智慧。
2)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也就是说,知识是有用的,不论是个体生活,还是参与社会生活。
3)全局性理解应该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就是学书本知识,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事实上,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和培养人的心性有关,就看老师怎么教了。
4)对某项知识的全局性理解在真实生活的很多方面会找到应用的机会,并且可以迁移到其他知识领域。
总之,“教育不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在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我很认同作者提出的值得学习的知识的标准,而我同时也在想这样的标准在实践层面上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比如说如何平衡学习者当下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如何平衡学习者自己认为的需求和教育者认为他们有的需求?如何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作为一线老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转变为孩子进行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十四篇
叙事者五月份共读的书目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由于太忙,没有跟上阅读进度。幸运的是我听了樊登老师讲这本书,为了吃透这本书,我反复听了四五遍,又结合电子书,重点读了部分章节。
No.1 学习应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觉得老师和家长太注重孩子知识性的学习、正襟危坐的学习、课堂上的学习,总是认为学习与生活是分割开来的,反而是忽略了生活中的学习。如我们天天看见的月亮,这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学生们抬抬头再摇摇头。如我问大家我们能在什么季节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啊,有些同学疑惑地看着我,对布谷鸟毫不知晓。
所以,我觉得在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最好的学习应该就是从生活中去学习,带着孩子观察天气的变化,带着孩子了解突降冰雹的原因,带着孩子每天观察月相,带着孩子认识各种交通标志与各种广告牌上的字等等。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或许也为孩子后来学习储备强大的动力。
当然,假如在孩子小的时候,这样的引导缺失了,也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利用现在的所学知识,去尽可能地指导生活或是应用到生活中。假如孩子所学有限,还做不到这样,那最起码也让他看到知识是有用的。如去年新闻中报道,有一化学老师在孩子们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之后,老师为了奖励孩子们,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班里的每一同学都做了一支唇膏。那孩子们在收到老师的唇膏之后,可想而知,会是多么的高兴、开心,也会对学习化学有更强的动力吧。
NO.2 全局性理解是学习的'最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重在持续不断的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不经意间顿悟了,树立的目标可能也能够实现了。
而全局性理解与之有些相似,是指在你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能够融会贯通地去看待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身边中的朋友中就有用管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家庭教育的问题,在我的学生中就有用物理学中的熵的概念去阐释作文中的概念等等。这都是全局性的理解。
既然全局性理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那怎样才能让一个人拥有全局性理解的思维?首先,一个拥有全局性理解思维模式的人一定是爱思考的人。当然,他思考的引发点可以别人的一个问题,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某种场景。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当一个人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的时候,往往会是全局性理解一个很好的开始。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尽量用开放性的、具有鼓舞性的问题去引发学生的思考。
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存在一些对学习的错误认知和误区,也存在一些懒于动脑思考的现象。所以,不管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本身,我都应该尝试着多去运用全局性理解这种思维工作,从而能够指导自己的生活、指导学生的学习。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第十五篇
作为小学老师,读完整本书,有些许的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中,与孩子相处过程中,转变方式方法,对问题的态度与处理,如何从小培养孩子,打破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让学生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孩子对待身边的人或事、对学习的看待,都值得自己去探索新模式、新思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书中带给我的最大的冲击,是让我们将习以为常的教学内容换一个角度来教,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容重构。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在教学时,虽然教学内容一点不能少,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对教学的内容去理解,哪些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用处的,哪些是相对来说用处不明显的,与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面对这样的'结合不紧密的知识,我们能否对其进行重构,通过重构我们可以得到些什么,改变孩子一些什么都值得去思考。
书的题目: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什么是未知,本身我是一名语文老师,经常接触到的词汇是“了解”,了解便是对于同一内容,让孩子不断地去背,去读,去看,去写,在这种国家迫切急需高素质人才大环境下,孩子却在做着很多无用功,造成了学生想象力差,动手能力不强,内容上不创新,学习上不自主,为了考试而学习,白白浪费了很多的宝贵时间,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人才,老师能做的不仅是教书,更应是育人,激发孩子闪光点、兴趣点,让学习学业不再繁琐劳累,在兴趣中学习。什么是未来,家校连同社会目光放长远,赢得未来,才是真正的未来,未来也必将成功,作为老师自上而下去反思自己的育人模式,带动孩子家长,为孩子构建一个快乐的学习平台,怀揣这种梦想,坚持这种理念和信仰,孩子学习积极性慢慢的提高上来,各个素质也会自主提升,才能做到真正的提升未来人才素质。
学习不再枯燥,校园生活不再单调,学生有着自己的乐观主动性,教师有着工作的体面尊严性,与家长保持和谐氛围,为未来而教,真实的做一名社会服务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