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绍刚:“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在职场上有效吗?最近有一个调查显示,48%的人认为,如果要是以前的那个回头草好吃,不妨回去吃一吃。70%回去吃那口草的人理由是什么呢?两个:第一个理由,以前的老板说,求求你回来吧;第二个理由,听说自己以前的同事,主要是不如自己的同事,在原来的那个公司或者是企业,升职升得很快,心里面不服气,打算杀一个回马枪。所以,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在职场里面好像无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1级文库勤劳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非你莫属自我介绍文字【最新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你莫属自我介绍文字【最新10篇】 篇一
无意中的网上闲逛,碰到了江苏卫视的《非你莫属》节目,一看就搂不住了,一口气连看几期,对应聘者颇有感触。
首先,自我认知不够。
中国已然为市场经济国家,从《非你莫属》节目就是提供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双方的中介服务。资方通过企业的核心价值来吸引劳方的选择,而劳方通过个人价值来吸引资方的选择。那么,到底劳资双方知晓否各自的价值呢,资方可以,而劳方却不然。这就是《非你莫属》存在的价值。提供一个劳资双方展示各自价值而双向选择的平台。劳方在这个平台的表现,令人担忧,尤其是80、90后,对自己没有充分的认知,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不过,类似《非你莫属》的应聘,是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位的非常好的途径与方法。但一次两次远远不够。
其次,职业规划缺失。
每个人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而满足个体的需求。而两者又是成正比的。所以应不断提高个体的社会价值,来不断提高个体社会服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个体需求。那么,这个不断的量变,若达到我们期待的质变,这就需要我们有清晰可行的职业规划。而当下社会大部分人,无意识的随波逐流。如果是随大波,方向性是对了,利于发展。如果是随小波,情况就不妙了。职业规划就是个体社会服务顺应社会发展而推波助澜,方可实现个体价值。
最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世界 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这三观决定着不同个体和群体。非常非常重要。科学教育固然重要,但对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道德伦理教育更重要。并且与生命同在。
《非你莫属》观后感(二):职场不仅仅是求职者有误区
今天看了《非你莫属》这个求职节目。这个节目显然很火,点击率一直很高,我也很喜欢看众 Boss掐架 .但是今天这一场( 9.19期)我感觉有一些Boss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某种情况下会对求职者产生严重心理障碍。
今天有一位特殊的求职者,他的特殊在于他是一位北大生物学系的肄业学生,本来可以硕博连读,但大三就肄业了。为何选择了肄业站在了这个舞台?据求职者自己说是为了一个喜欢的女孩,同时又为了了解社会得到一些社会经验最后毅然放弃了多数人羡慕的很好的学习机会辗转职场挣扎。
他的故事有些离奇,公开表露的信息又很难令人用通常的思维去理解,因为在中国多数人眼里,北大还是有极大光环的。尽管北大已经不是当年的北大,但硕博连读又不用交学费,而且未来正常情况下还会有很好的高薪的工作可以谋得。在一个“公考”都吃香无比的社会,这是颠覆性的决定。
为此,职场的Boss们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指责其行为草率,更有人要他回学校上课,还有一位嘉宾更狠,说他这么做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中国自古以来不缺好为人师者,中国式教育的本质就是居高临下用通用的价值观来评判人的言行,用道德的说教美化自己的价值观,这有没有问题?
中国的学生为何缺少创意,缺少创新精神,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熏陶所致。中国目前市场经济的掌控者其实是40岁左右学历为大专的一群人,在各个行业里都差不多。本科和硕士这是比较年轻的一代人,博士现在多了,但是在70年代那批人里面极少。今天的很多博士都是在工作之后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文凭,其中不乏类似唐骏这样的机会主义者。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文凭买卖交易市场就很兴盛了。
中国社会究竟还是一个注重学历而轻视能力的国家,大学的宽进严出状态并没有使大学生脱离最初价值观的束缚变得视野更宽广,所以要求求职者与Boss有相同的价值观并认为那样的求职者才是可用之才,这是一种苛求的'状态。我记得网上有一篇报道说清华有不少高材生去了寺庙修行,被痛批浪费了人才。我又同时在思考美国人的思维逻辑。因为今天的微软创办人当年本科也没有毕业,但是他创造的社会财富要比很多人多得多,比尔盖茨的经历和故事是否适合这个社会,还是它本来就是个案?
我同时又听到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在玩物丧失的故事,大学成为泡妞和玩乐的天地,学业倒成为副业,因为即使从名校出来的学生也很难看出任何不一样的闪光点,专业技术能力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和现实存在很多错误的理解,更有很多大学生哀叹,大学四年根本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如果一味的指责学生恐怕是容易的,因为总可以找到经过学习后成才的例子,然后告诫他是因为你努力不够。但是同时可能这种指责也必然忽视了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功利性教育的普遍存在。因为即使学可能也糟粕太多。
接受正规的教育当然是好的,在一个学费高昂很多人还上不起大学和没机会上大学的现实里,谁也不能说读大学受教育没有价值,关键在于怎么样教育!也不能说学习没有意义,关键是如何学习和明确学什么?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善于学习总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更大的角度讲,一个人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一直到老都需要学习。
按照通常的理解,这位北大生物学学生选择肄业是错的,同理放弃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的北大高材生柳志宇的选择是错的,哈尔滨医科大的正阳的选择也是错的,进入北京龙泉寺的诸多天之骄子都是错的;北大毕业生选择回家养猪更是错的;选择应聘做清洁工的大学生也是错的,连韩寒也应该是错的,因为韩寒高中都没毕业就离校了。因为他们都是在毕业后离开普通人的价值理解范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区别只是比尔盖世和韩寒成功了。而他们还在路上。
那么读大学——毕业——找到一份理想职业——成功,这之间的逻辑一定成立?【成功人士对这几句总是认同的,但是对于与众不同的职业之路的选择为何就不能认同?这是价值观的矛盾。
在另一个求职节目里我看到这样的现场,一个当过保安家境贫寒只有初中学历的男人求一份创意策划的工作,所有的达人嘉宾都说他没有教育背景是不可能做策划工作的。更有人认为他来错了地方。难道他应聘做保安才是正道?其实今天中国做策划做得最好的那批人没几个是专业出身。一如电子商务阿里巴巴,当年的马云其实对网络还一无所知,而且学的也不是计算机。
总有一些人对人生的理解与众不同,但是生在中国,年轻人面临的中国式说教是最多的。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欧洲北美教育发达的国家,这几乎又不存在问题。因为几乎不会有人觉得选择不一样就是错的,不会有人认为读大学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知道在美国有很多大学生选择休学几年先工作然后再回到学校修完学分拿学位。在成功只看结果的社会里,所有的人都会说你在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值得欣赏的,这个过程完全可以不一样。
但是这名学生站在中国特色的《非你莫属》里得到的肯定太少。而打击却相当明显。职场老板们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误区。
有一位女Boss问他,“你有目标吗?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的理想就是10年后我的公司可以上市”。有这样理想的年轻人应该得到什么养的评价呢?那位女Boss的回答是:“这从来不叫理想,这叫做梦!”
我不知道做梦和理想之间有多大的区隔,不做梦的人成功的比率是多少?梦想即使离现实很远,这样的梦难道就不该有就该遭到批判?只有脚踏实地才是值得鼓励的?
脚踏实地常被人用来当做教训年轻人的常用词。脚踏实地确实是做人最基本的处事方式和原则,但是把它当标签贴在每个人成长的路上显然是错的,因为这忽视了人的多样性和不同的特质以及环境和机遇的影响,也曲解了脚踏实地的概念。脚踏实地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走,但并不是按照别人的价值观在相同的路上走。把脚踏实地狭义的理解为循规蹈矩是按部就班是错误的。
我们今天的中年人基本上就是当年背着手坐在课桌后面听话的一群人,得到的灌输远比自己的想象的要多得多,这是危险的。大多数听话的脚踏实地者早已经陷入了平庸而无法自拔。联系到今天中小学负担重的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孩子在接受】方面远多于国外的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少的可怜,单一和雷同。因为已经习惯了灌输的大脑,难以跳出常规思维的怪圈。
怎么样才算是脚踏实地呢?老老实实念完书,然后找一份工作,不要见异思迁认真干上10年20年算不算脚踏实地?按此逻辑,那么工作一两年或者几个月就跳槽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好高骛远的不脚踏实地的,这和欧美国家职业者一生平均的跳槽换7到8份工作的经历相比,中国平均更换4份职业的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年轻人其实都是脚踏实地的,不脚踏实地的很少。但是相对脚踏实地的中国人并没有在科技文化创新方面比西方年轻人有所超越,相反在很多方面甚至是停滞和倒退。倒是近20年出国的一部分海龟因中国的开放和机会多选择回来后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非中国化的价值思维和令人欣慰的价值取向,这些东西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网络的巨大发展使没出去的国人也大开眼界,这使得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越趋激烈。
任何人有梦想都是应该肯定的,带着梦想求职的学生决不能简单定义为是不脚踏实地的人。每一个人的背景都有差异,成长的道路或有不同,产生的价值观也因人而异。一个努力找工作的学生凭什么就认为是不脚踏实地呢?一个肄业的学生就一定是脑子有问题吗?肄业的学生难道就一定没机会成功?这样的认识显然过高推崇了大学教育的价值。稍有水准的人都会认为,大学只是一个平台,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学习和选择人生。
中国人非常需要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洗礼,仅仅靠上政治课和书本学习是不够的,一个开放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并予以合理的认同。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和手段根本不能让学生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依靠学历分数衡量学生的成功概率是不对的(学生只有统一的答案)。相反有可能扼杀了很多值得培育的好的Idea和苗子。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潜质值得发掘,千篇 一律的培养模式产生不了伟大的科学家,也产生不了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这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更令人担忧的是产生不了人格完善的健全的人。
职场也是一个教育人的地方,但是用固有僵化的价值观去教育年轻人如何看待成长成功和人生之路可以休矣!
非你莫属自我介绍文字【最新10篇】 篇二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准确来说是初中的时候吧,就觉得自己懂得特别多,身边的好友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他们看来,我永远是那么的懂事,明事理,我看问题也是辩证的,多角度的。每当他们遇到不开心或是很迷惑的事情总喜欢找我交谈,谈完之后,他们都会有如释重负之感。那个时候我心里觉得特别的开心,总觉得我能给朋友带来帮助,随后一直开开心心,到出外工作。
刚出来工作的时候,觉得特别的迷茫总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总是不安于现状,从一个产线普工到产线干部,到半工半读,学设计,到平面设计师,到现在的网页设计师,一路走来觉得自己虽然没有走出最好的一条路,但至少没有走错,所以有时候想想觉得挺自豪的。其实就算这样自己还是有些不满足,但此时的不满足非彼时的不满足耶,现在似乎已经没有去学习了,只想着更好的,但没有去想自己本身有没有这个能力,慢慢的发现自己好像不再像以前那么有才华了,当看到一个好的人或好的事的时候,总想把他描述一翻,但发现总也说不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样子,这是我文思枯揭的表现,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丰富提高自己了,很少看书,很少反思自己。总以为自己的这些经历已经够了一样,正因为这样,自己变成了一个说得多做得少的人。
不可否认我的确会说,但自己觉得自己好像一们语言的强者行动的弱者。我去面试的时候,十有九家公司都是对我很满意的,甚至在我找到工作了之后还有人电话来叫我去他们公司说他在面试了很多应聘者之后还是对我很满意,他说我提出的要求他们都答应,这些现象,说明至少我在面试的时候还是做到了让他们满意,让他们认为我是个不错的人。但是实际工作中呢?从总体上来看,我的确也完成的工作,并做得还算让上司满意,可是当自己静下心来问自己的时候,其实我自己更本没有用全力,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没有这样,而且我还时候常的和其它同事一样,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虽然说的比较少,心里的确是这样想的,我深知道如果这样事情是做不好的,虽然一般情况都还差强人意,但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学到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昨天晚上看了一期“非你莫属”,这是一个职场真人秀节目,我非常喜欢,我觉得在里面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看求职者的同时,我学会了看人,学会了看自己,在听老板们点评的时候,我也相当于得到了指了,但是看这个节目很久了,几乎每期都没有错过,我只是觉得学到了东西,但是没有学以至用,直到昨天晚上看到了一个求职者,我觉得自己和他像极了,他是典型的嘴巴很历害,但是慢慢的我发现他似乎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当在场上的老板们也看出来的,然后每一关他都受到了老板们的一些“指点”,我越看越沉默了,我看到了自己,当然最后这个应聘者也成功的去了他想去的一家公司。从中我想到自己真的和他好像,自己迷糊了好几年了,一直没有用全力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自己的工作,虽然也过的还可以,我深知道如果我对自己全求严一点,我会做得更好!
每次都有什么感时候,我总想把他写下来,觉得写下来了会很深刻,然后自己就会身体力行,但是每次都没有,是因为自己太懒了,但是这次我做到了,我知道文章写的不好,但至少我走出了第一步,我以后会坚持这样,也希望朋友得会支持我,希望我的事能给你们一些启发,请大家监督我,最后给大家说一句,“非你莫属”这个节目真的很不错,建议大家去看看!
非你莫属自我介绍文字【最新10篇】 篇三
非你莫属经典语录
1、张绍刚:“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在职场上有效吗?最近有一个调查显示,48%的人认为,如果要是以前的那个回头草好吃,不妨回去吃一吃。70%回去吃那口草的人理由是什么呢?两个:第一个理由,以前的老板说,求求你回来吧;第二个理由,听说自己以前的同事,主要是不如自己的同事,在原来的那个公司或者是企业,升职升得很快,心里面不服气,打算杀一个回马枪。所以,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在职场里面好像无效。”
2、许怀哲:“别秀得太不靠谱了。”
3、许怀哲:“如果是真实的,他必有可爱的地方。”
4、吕莹:“我的这些失败,将是我今后非常宝贵的财富。”
5、刘惠璞:“轻率的选择,是职场中最大的错误。”
6、李凌霄:“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做法,并不是每个小公司都没有企业文化。(你个人与同事之间如果沟通很困难,别人什么都不愿意告诉你),可能是你和你同事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
7、薛晨:“就是面试有一个基本法,如果面试一个人,他告诉你,他都很不幸,很不走运,这个人一定不能要。就说这个人他如果到哪都不幸运的话,他自己身上一定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我觉得对他自己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所犯的一些问题和错误,还没有真正的去理解。”
8、“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9、刘惠璞:“35岁之前不犹豫,35岁之后不后悔。”
10、陶思璇:“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个放大镜去看别人,去看工作的话,你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和满意的时候。因为世界不是以你想象的样子来塑造的。不妨试试看去了解别人,了解那个企业,也许你会有新的发展。”
11、蒋毅威:“销售有一个必须要有的特质,必须得去迎合别人。”
12、吕莹:“我觉得即便是十个人都对的,也未必代表这十个人的观点就是绝对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13、张绍刚:“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希望向别人表达,但是如果当我们表达的想法别人不赞同不接受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别人不接受我们?是不是因此就说你们是错的,而我是对的?也许世界上并没有对或者错,有太多的中间地带。我们不能遇到所有的事情,都是非分明吧――我们可能需要宽容。”
14、胡豆:“我希望我能得到这份工作,然后我会付出我所有的努力,去对待这份工作。不管是挤公交还是早起,我都会克服。因为我需要成长,我希望给我这次机会。谢谢。”
15、张绍刚:“你不要在说亲和力的时候,突然挤出笑容,这是很可怕的。”
16、陶思璇:“你在做主持人的时候,最大的快感来自于什么?”王杨:“我的每一个细胞都爽。”
17、陶思璇:“我是一个很喜欢坚持梦想的人,所以我觉得有机会做梦,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是个很难得的机会,不要轻易的丢掉它。”
18、俞萍:“做服务行业最重要的就是,你是一个热心肠,你愿意帮助别人,你会获得快乐。这样别人在为难你,或者对你不礼貌的时候,你可以排解自己的困难。”
20、薛晨:“他身上有一个,就是解决问题的这样的一个,英文叫PROBLEMSOLVER,中文叫解决问题的这种精神。所以我觉得各行业,其实特别需要自己能够去解决问题。”
21、田京波:“如果你跟一个明星做很好的朋友的话,你就不可能做一个好的记者。”
22、苏红:“我知道做记者有一些内幕的东西,如果你和演员是朋友,他是不是故意和你进行炒作,他故意让你去拍。另外你拍了这张片子,你能拿到多少钱?发给多少媒体去用?”田京波:“我只是为我的东家做工作,我甚至没有给外面的媒体写一篇稿子,我不用挣那个钱,我拿网易的钱,做网易的事。”
23、刘惠璞:“狗仔做这件事不是他自己决定的潜入(明星)家中的,是他所在的媒体大行业要看到这个新闻,所以让他潜入家中。我们催生了生新闻媒体,新闻媒体逼着狗仔去做的。”
24、张绍刚:“你有没有为了抢一条新闻,然后你和自己的同行撕扯起来?”田京波:“没有,没有好效果的,我觉得那样还不如大家分工,你去哪追,我去哪堵,这样的话他肯定跑不了的。最后分亨成果就行了。”
25、徐:“好人才其实非常的稀缺。”
26、张绍刚:“上赶着不是买卖。”
27、慕岩(百合网副总裁):“你为什么把我们两家(另外一家指世纪佳缘网站)灭掉,原因是什么?”田京波:“我已经找到女朋友了。”
28、薛晨:“遇到好的人就要去争取。”
29、拍,拍胸脯,交给我吧。
30、手放在身体前方是一种防御状态,不OPEN.
31、在职场上摔过几个跟头,才能真正炼成金刚不坏之身。
32、你应该珍惜每一秒你外露出来的人格魅力。
33、与朋友“组团”求职要好于单兵作战,无论是从信息源上还是经验上。
34、不要害怕问老板“why”,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回去重做”。
35、求职一定在很大的付出的同时,能得到一个幸福感。
36、今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戏剧。
37、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即使是电话面试也要用心准备。
28、每天开始工作前要整理出一个Memo,好脑筋架不住烂笔头。
39、职场三拍人员:1拍,没问题,我干得了。
40、在职场上明朗的微笑是最漂亮的,暧昧的微笑是毒药。
41、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也要谢谢那些没有选择你的HR.
42、工作求职都不要怕失败,失败的越早收获的越多。
43、坚持从基层做起,化茧为蝶就在不远的明天。
44、你现在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伤害你自已。
45、只要你是人才,会有更多的福利等待着你。
非你莫属自我介绍文字【最新10篇】 篇四
刚看了某电视台职场节目《非你莫属》,张绍刚主持。
最后一位上场的女生从新西兰留学回国,言语上不免带有优越感,表述自己常有炫耀意味。
这样的表现必然让张主持不悦,于是在她说“中国变化很大”时,张主持打断她批评道她不该这样说自己的祖国,再接下来各种批评的声音都出现,这个选手说什么都错。
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张主持就对了么?
作为一个媒体节目主持人,是不是可以因为自己的主观喜好直接当众评价选手呢?
又是不是可以不去考虑自己的表现会不会直接影响到招聘单位对选手的评价呢?
该视频的'评论区各种声音都有,骂选手的,骂主持的。
我的观后感却是:这个选手是有优点的,但是缺点同样很明显。
可是她才24岁。她经历过的人事和张主持见过的风浪不能相比。
年龄差别就更不用说。
年轻人心高气傲,态度上就不免对人轻忽。
而张主持感受到对方如此嚣张的态度,就立刻起了恶感,总想将这势头打压一番,也就是俗话说的:给点颜色看看。
当然他也终于找到了这个茬儿,表现出了对立的态度。
然后招聘单位的老板们,心理咨询师等等都表示对该选手不满或不予置评。
求职结果可想而知。
该选手下场后对记者说:我非常非常非常失望。
她当然会失望。
她没有清楚的认识自己所站的舞台。
也没有清楚的认清自己是被审视的对象,应该表现出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谦恭谨慎。
反应快当然好,但是要认清形势,不必非要当场反驳主持人以证明自己的对。
一个在央视主持法制节目的主持人,起点高于一般人,且有实力,有背景,有群众基础。
他掌握着舞台。
人们察言观色会附和的绝不是选手的观点和态度。
而这个选手却搞不清状况用最笨的方式去鸡蛋碰石头。
主持人当然不是神,也不该把自己当做神。
欣赏一个选手,看哪儿都顺眼,挂在嘴上说好。
厌恶一个选手,听什么都错,立刻要回以颜色。
他该做的是引导现场走最对的路,产生积极的谈话气氛。
但是张主持把自己当成评委了,随意决断他人生死。
他舞台太好,优势的太久。
也有点儿认不清了。
说实话,对张主持,我也有点儿失望。
人真的要时刻认清自己,无论在舞台之上,还是舞台之下。
非你莫属自我介绍文字【最新10篇】 篇五
“非你莫属”观后感
昨天晚上看了一期“非你莫属”,这是一个职场真人秀节目,我非常喜欢,我觉得在里面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看求职者的同时,我学会了看人,学会了看自己,在听老板们点评的时候,我也相当于得到了指了,但是看这个节目很久了,几乎每期都没有错过,我只是觉得学到了东西,但是没有学以至用,直到昨天晚上看到了一个求职者,我觉得自己和他像极了,他是典型的嘴巴很历害,但是慢慢的我发现他似乎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当在场上的老板们也看出来的,然后每一关他都受到了老板们的一些“指点”,我越看越沉默了,我看到了自己,当然最后这个应聘者也成功的去了他想去的一家公司。从中我想到自己真的和他好像,自己迷糊了好几年了,一直没有用全力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自己的工作,虽然也过的还可以,我深知道如果我对自己全求严一点,我会做得更好!
每次都有什么感时候,我总想把他写下来,觉得写下来了会很深刻,然后自己就会身体力行,但是每次都没有,是因为自己太懒了,但是这次我做到了,我知道文章写的不好,但至少我走出了第一步,我以后会坚持这样,也希望朋友得会支持我,希望我的事能给你们一些启发,请大家监督我,最后给大家说一句,“非你莫属”这个节目真的很不错,建议大家去看看!
非你莫属自我介绍文字【最新10篇】 篇六
今天看了《非你莫属》这个求职节目。这个节目显然很火,点击率一直很高,我也很喜欢看众Boss掐架。但是今天这一场(9―19期)我感觉有一些Boss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某种情况下会对求职者产生严重心理障碍。
今天有一位特殊的求职者,他的特殊在于他是一位北大生物学系的肄业学生,本来可以硕博连读,但大三就肄业了。为何选择了肄业站在了这个舞台?据求职者自己说是为了一个喜欢的女孩,同时又为了了解社会得到一些社会经验最后毅然放弃了多数人羡慕的很好的学习机会辗转职场挣扎。
他的故事有些离奇,公开表露的信息又很难令人用通常的思维去理解,因为在中国多数人眼里,北大还是有极大光环的。尽管北大已经不是当年的北大,但硕博连读又不用交学费,而且未来正常情况下还会有很好的高薪的工作可以谋得。在一个“公考”都吃香无比的社会,这是颠覆性的决定。
为此,职场的Boss们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指责其行为草率,更有人要他回学校上课,还有一位嘉宾更狠,说他这么做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中国自古以来不缺好为人师者,中国式教育的本质就是居高临下用通用的价值观来评判人的言行,用道德的说教美化自己的价值观,这有没有问题?
中国的学生为何缺少创意,缺少创新精神,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熏陶所致。中国目前市场经济的掌控者其实是40岁左右学历为大专的一群人,在各个行业里都差不多。本科和硕士这是比较年轻的一代人,博士现在多了,但是在70年代那批人里面极少。今天的很多博士都是在工作之后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文凭,其中不乏类似唐骏这样的机会主义者。从90年代的开始中国的文凭买卖交易市场就很兴盛了。
中国社会究竟还是一个注重学历而轻视能力的国家,大学的宽进严出状态并没有使大学生脱离最初价值观的束缚变得视野更宽广,所以要求求职者与Boss有相同的价值观并认为那样的求职者才是可用之才,这是一种苛求的状态。我记得网上有一篇报道说清华有不少高材生去了寺庙修行,被痛批浪费了人才。我又同时在思考美国人的思维逻辑。因为今天的微软创办人当年本科也没有毕业,但是他创造的社会财富要比很多人多得多,比尔盖茨的经历和故事是否适合这个社会,还是它本来就是个案?
我同时又听到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在玩物丧失的故事,大学成为泡妞和玩乐的天地,学业倒成为副业,因为即使从名校出来的学生也很难看出任何不一样的闪光点,专业技术能力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和现实存在很多错误的理解,更有很多大学生哀叹,大学四年根本没学到有用的东西。一进入社会立刻茫然。
如果一味的指责学生恐怕是容易的,因为总可以找到经过学习后成才的例子,然后告诫他是因为你努力不够。但是同时可能这种指责也必然忽视了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功利性教育的普遍存在。因为即使学可能也糟粕太多。
接受正规的教育当然是好的,在一个学费高昂很多人还上不起大学和没机会上大学的现实里,谁也不能说读大学受教育没有价值,关键在于怎么样教育!也不能说学习没有意义,关键是如何学习和明确学什么?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善于学习总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更大的角度讲,一个人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一直到老都需要学习。
按照通常的理解,这位北大生物学学生选择肄业是错的,同理放弃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的北大高材生柳志宇的选择是错的,哈尔滨医科大的正阳的选择也是错的,进入北京龙泉寺的诸多天之骄子都是错的;北大毕业生选择回家养猪更是错的;选择应聘做清洁工的大学生也是错的,连韩寒也应该是错的,因为韩寒高中都没毕业就离校了。因为他们都是在毕业后离开普通人的价值理解范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区别只是比尔盖世和韩寒成功了。而他们还在路上。
那么读大学――毕业――找到一份理想职业――成功,这之间的逻辑一定成立?职业没有高低贵贱,读了大学不一定成功,也不是当了官发了财就是成功读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成功人士对这几句总是认同的,但是对于与众不同的职业之路的选择为何就不能认同?这是价值观的。矛盾。
在另一个求职节目里我看到这样的现场,一个当过保安家境贫寒只有初中学历的男人求一份创意策划的工作,所有的达人嘉宾都说他没有教育背景是不可能做策划工作的。更有人认为他来错了地方。难道他应聘做保安才是正道?其实今天中国做策划做得最好的那批人没几个是专业出身。一如电子商务阿里巴巴,当年的马云其实对网络还一无所知,而且学的也不是计算机。
总有一些人对人生的理解与众不同,但是生在中国,年轻人面临的中国式说教是最多的。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欧洲北美教育发达的国家,这几乎又不存在问题。因为几乎不会有人觉得选择不一样就是错的,不会有人认为读大学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知道在美国有很多大学生选择休学几年先工作然后再回到学校修完学分拿学位。在成功只看结果的社会里,所有的人都会说你在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值得欣赏的,这个过程完全可以不一样。
非你莫属自我介绍文字【最新10篇】 篇七
有一个和尚到农家去诵经,诵经的中途听到小孩儿的哭声,转头一看,原来孩子趴在地上压到了一把饭铲子。地上很肮脏,孩子的母亲就把他抱起来,顺手把饭铲子放在热腾腾的饭上,洗也不洗。
当孩子的母亲来请吃饭时,和尚假称肚子痛,饭也没吃,就匆匆赶回寺里。
过了一星期,和尚又去农家诵经,诵完经,那母亲端出一碗热腾腾的甜酒酿。由于天气严寒,和尚一连喝了好几碗,不仅觉得味美,心情也十分高兴。
等吃完了甜酒酿,孩子的母亲出来说:“上一次真不好意思,您连饭都没吃就回去了,剩下很多饭,只好用剩饭做成一些甜酒酿。今天看您吃了很多,我实在感到无比的安慰。”
和尚听了大有感触,为逃避肮脏的饭铲子,没想到反而吃了七天前剩饭做成的甜酒酿,因而悟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我们面对人生里应该承受的事物不也是如此吗?在饭铲中泡过的脏饭与甜酒,表面不同,本质却是一样,所以,欢喜的心最重要。有欢喜心,则春天时能享受花红草绿,冬天时能欣赏冰雪风霜,晴天时爱晴,雨天时爱雨。好像一条清澈的溪流,流过了草木菁华,也流过石畔落叶;它欢跃如瀑布时,不会被拘束;它平缓如湖泊时,也不会被局限。好像林野里的清风,有南国的温暖及北地的凉意,匝地,有声。
上一篇:三年成长感悟 下一篇:安全教育有感1000字
非你莫属自我介绍文字【最新10篇】 篇八
最近,《非你莫属》炒得很热,对于节目主持人和boss团是不是尊重求职者,有没有真正考虑到求职者在面对他们的非难时的心情,我不想做什么评价。让我深受感触的则是,不管是谁,既然站到了那个舞台上,自己有没有准备好迎接台上的一切,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反客为主。
以前,我是不看《非你莫属》的,因为看过《职来职往》,觉得他们都带有一定的表演色彩。不管你曾经干过什么,学历高低,或许,只要你人够好,就会求得职位。近来几天,闲来无事,看了几期《非你莫属》,印象最深的则是大学生专场一期,求职者大都是硕士、博士,当然,每个人都具备较强的实力,可以说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深受boss团欢迎,每个人都是争聘对象。记得有一名男生,叫李一舟,本科、硕士在湖南大学,博士在清华念得。自己一直带团队做设计类项目,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只是他本该完成的可以说是任务,不足以我们大惊小怪,但是,从上场到结束,他的侃侃而谈,是有针对性的与老板们的交谈,()却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当主持人问到,怎么练得什么都能谈呢?他说,是个人爱好,还有一点,是自己比较喜欢和比自己牛的人聊天。像这样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能加入自己独特见解的一个人,再加上他的健谈,有哪个老板会将他拒之门外呢?李一舟申请的是实习岗位,他给老板们锚定的工资是,不低于6000,没有人认为这是贪心,反而会觉得是比较少的。相比于那些正式工作时只能拿到5000工资的硕士、博士们,这无疑是个好的结果。
他是博士,我们还是本科,所以不对比。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的人都在干些什么?我觉得很悲哀,不要说我们是本科,如果是这个状态,就算我们上到了博士,又能怎样?关键是我们就没能力上到博士。
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风气,我承认,我们学校的学习风气很不好,考试风气也是!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很后悔在高中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认真了解和区分大学之间的不同。既然选择了这儿,能做的也只是不断提醒自己,要记得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不管环境怎样,都不能放弃!
看到有些人无忧无虑,我也很羡慕,但是又能怎样,我有我自己的路。如果没追求、没理想,那么怎么样也都无所谓了,可是现实条件不允许我这样做,否则,我会心怀愧疚一辈子!
趁年轻,多多努力!
非你莫属自我介绍文字【最新10篇】 篇九
1、我们为什么要聘用你
(测试你的沉静与自信。)给一个简短、有礼貌的回答:“我能做好我要做的事情、”我相信自己,我想得到这份工作。
2、为什么你想到这里来工作
(这应该是你喜爱的题目。)因为你在此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你了解这家公司。组织几个原因,最好是简短而切合实际的。
3、这个职位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表现你对这个公司、这份工作看法的机会。)回答应使考官确认你具备他要求的素质。
4、你是否喜欢你老板的职位
回答当然是“YES,如你不满意,可补充:”当我有这个评测能力时,或“有这样一个空缺时吧。
5、你是否愿意去公司派你去的那个地方
如果你回答“NO,你可能会因此而失掉这份工作,记住:你被雇用后你可以和公司就这个问题再行谈判。
6、谁曾经给你最大的影响
选一个名字即可,最好是你过去的老师等,再简短准备几句说明为什么。
7、你将在这家公司呆多久
回答这样的问题,你该持有一种明确的态度,即:能待多久待多久,尽可能长,“我在这里继续学习和完善自己。
8、什么是你最大的成就
准备一两个成功的小故事。
9、你能提供一些参考证明吗
你该准备好一些相关的整洁的打印件,并有现在的电话和地址。
10、从现在开始算,未来的五年,你想自己成为什么样子?或者:告诉我,你事业的目标
回答一定要得体,根据你的能力和经历。
11、你有和这份工作相关的训练或品质吗
说明要短,举两三个最重要的品质,要有事实依据。
12、导致你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回答要短,让考官自己去探究,比如只一句话:“我喜欢挑战性工作。
13、你最低的薪金要求是多少
(这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因为你和你的考官出于不同考虑都十分关心它。)你聪明的做法是:不做正面回答。强调你最感兴趣的是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工作,避免讨论经济上的报酬,直到你被雇用为止。
非你莫属自我介绍文字【最新10篇】 篇十
但是这名学生站在中国特色的《非你莫属》里得到的肯定太少。而打击却相当明显。职场老板们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误区。
有一位女Boss问他,“你有目标吗?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的理想就是后我的公司可以上市”。有这样理想的年轻人应该得到什么养的评价呢?那位女Boss的回答是:“这从来不叫理想,这叫做梦!”
我不知道做梦和理想之间有多大的区隔,不做梦的人成功的比率是多少?梦想即使离现实很远,这样的梦难道就不该有就该遭到批判?只有脚踏实地才是值得鼓励的?
脚踏实地常被人用来当做教训年轻人的常用词。脚踏实地确实是做人最基本的处事方式和原则,但是把它当标签贴在每个人成长的路上显然是错的,因为这忽视了人的多样性和不同的特质以及环境和机遇的影响,也曲解了脚踏实地的概念。脚踏实地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走,但并不是按照别人的价值观在相同的路上走。把脚踏实地狭义的理解为循规蹈矩是按部就班是错误的。
我们今天的中年人基本上就是当年背着手坐在课桌后面听话的一群人,得到的灌输远比自己的想象的要多得多,这是危险的。大多数听话的脚踏实地者早已经陷入了平庸而无法自拔。联系到今天中小学负担重的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孩子在接受死的知识方面远多于国外的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少的可怜,单一和雷同。因为已经习惯了灌输的大脑,难以跳出常规思维的怪圈。
怎么样才算是脚踏实地呢?老老实实念完书,然后找一份工作,不要见异思迁认真干上10年算不算脚踏实地?按此逻辑,那么工作一两年或者几个月就跳槽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好高骛远的不脚踏实地的,这和欧美国家职业者一生平均的跳槽换7到8份工作的经历相比,中国平均更换4份职业的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年轻人其实都是脚踏实地的,不脚踏实地的很少。但是相对脚踏实地的中国人并没有在科技文化创新方面比西方年轻人有所超越,相反在很多方面甚至是停滞和倒退。倒是近20年出国的一部分海龟因中国的开放和机会多选择回来后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非中国化的价值思维和令人欣慰的价值取向,这些东西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网络的巨大发展使没出去的国人也大开眼界,这使得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越趋激烈。
任何人有梦想都是应该肯定的,带着梦想求职的学生决不能简单定义为是不脚踏实地的人。每一个人的背景都有差异,成长的道路或有不同,产生的价值观也因人而异。一个努力找工作的学生凭什么就认为是不脚踏实地呢?一个肄业的学生就一定是脑子有问题吗?肄业的学生难道就一定没机会成功?这样的认识显然过高推崇了大学教育的价值。稍有水准的人都会认为,大学只是一个平台,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学习和选择人生。
中国人非常需要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洗礼,仅仅靠上政治课和书本学习是不够的,一个开放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并予以合理的认同。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和手段根本不能让学生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依靠学历分数衡量学生的成功概率是不对的(学生只有统一的答案)。相反有可能扼杀了很多值得培育的好的Idea和苗子。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潜质值得发掘,千篇 一律的培养模式产生不了伟大的科学家,也产生不了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这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更令人担忧的是产生不了人格完善的健全的人。
职场也是一个教育人的地方,但是用固有僵化的价值观去教育年轻人如何看待成长成功和人生之路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