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事迹材料

[优秀]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时间: 2024-08-16 17:58:55

大国工匠人物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国工匠人物事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一篇

  郑志明今年45岁,年纪并不老,但因为技能水平高,是集车、钳、刨、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工匠,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郑老师傅”。

  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学徒时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磨炼技能,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让他的钳工技能炉火纯青——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勤奋的.郑志明还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工余时间,他总会找到企业的工程师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郑志明调侃说,觉得自己“有点笨”,“今天学会了,过几天又忘了,又要去请教,只能反复学。”

  理论知识和复合技能的储备,让郑志明对于工艺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一次设备工艺改造中,他发现,公司花大价钱购入的进口设备看似“高大上”,但实用性却不强。

  于是,他瞄准前沿新技术,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后来又开始探索机器人设计制造,硬是“啃”下了《机器人编程》等十几本专业书籍,成了自动化技术领域小有名气的“土专家”。郑志明带领创新团队展开攻关,最终,他们研发出的专业设备投入使用后,性能实用性比进口设备更好。

  “一个班下来再不会像从前那样腰酸背痛了,咱们自己研发的设备好使。”工人们纷纷夸赞。看着工人们操控自己参与研发的设备,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强度降低,优质零部件有序下线。郑志明在车间凝视许久,这是属于“智慧”工匠独享的成就时刻。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二篇

  许老师在繁重的预报工作之余,不忘授课,不忘写科普文章,并以开放心态交流。这么多年过去了,许映龙老师在《气象科技进展上》关于德沃夏克技术的科普文章,依然是很多人了解台风定强技术的最全面指引;许映龙老师和我们深入交流技术问题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会就台风、数值模型、AI模型的相关问题和许老师交流,他总是认真对待,不疾不徐,给出有充分数据依据的观点。这是大国工匠的'气度和胸怀。

  许老师入选大国工匠的新闻出来之后,我们发现很多人并不了解台风预报,更不了解许老师。

  的确,和制造业相关的工匠相比,台风预报离生活较远,看似和工匠不太搭;但是,台风预报是精确测量和预判台风的前沿技术,是天天都会批卷出分的现场考试,对防灾减灾、维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极为重要。中气爱撰写此文,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台风,了解台风预报,了解大国工匠许映龙老师,在极端天气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这是非常必要的。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三篇

  我们生活在纷繁的世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即便如此我们生活中不缺乏激情与感动,只是少了一些发现感动的眼睛,只是没有去好好的用心感悟。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平凡的人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以厂为家,兢兢业业,他们的

  身影遍布整个公司,他们有时在高出焊接着管道,从不畏惧烈日的炎热和飞溅的`火花,有时在车铣铇前专注的加工者零件,追求着丝米的精确,有时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来回穿梭,为了一个不容易查找的机器故障忘记了饥饿,他们有时为了车间的工作环境更适宜,全然忘记了汗已湿透衣衫而浑然不觉,他们不管白天夜晚,不管严寒酷暑,随时为了车间生产而默默奉献着。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四篇

  洪家光,中共党员,1979年12月出生,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现任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曾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谈起1998年刚从技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心路历程,洪家光说:“每天与零件打交道,同样的动作做几千遍,我当时也曾迷茫过。但渐渐我想明白了,没有平凡的岗位,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价值,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工好每一个零件。”

  叶片是航空发动机重要的组成部件。20xx年,公司接手了一个难度巨大的任务——打磨飞机发动机叶片的滚轮,并且要把误差缩小在0.003mm内。被称为“拼命三郎”“工作疯子”的洪家光主动请缨,带领团队经过10多年的马不停蹄,上千次尝试,将误差缩小到了0.002mm。

  此后,他又先后攻克了多个国家新一代重点型号发动机叶片磨削工具金刚石滚轮的'加工课题,改写了公司金钢石滚轮大型面无法加工的历史,创造了让同行惊叹的佳绩。此项技术的应用累计为公司创造产值9200余万元,并已成功授权为国家发明专利。这个重要的突破写上了“中国制造”,留下了洪家光的名字。

  20xx年,洪家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这是洪家光微信朋友圈的个性签名,也是他实现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340多个技术难题的精神“密码”。

  20xx年2月3日,洪家光作为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首棒火炬手,传递冬奥火炬。他说:“作为新时代的航发人,见证并亲历了航空发动机事业迎来新的春天,参与其中、奋战其中,这是人生的机遇,也是奋斗的舞台。我将以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姿态,继续扎根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一线,刻苦钻研、攻坚克难,奋力跑出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加速度。”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五篇

  xx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xx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xx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xx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xx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xx,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六篇

  按常规,预报不能太出挑,一般不突破历史气候极值。而且此时,威马逊的环流已经开始受到海南岛地形影响。那么,判定威马逊强度到顶,给一个超强台风的强度,然后缓慢减弱至强台风强度登陆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海南东部近海海温30-31度,南亚高压难得地打开了一个缺口,令台风获得了7月南海罕有的极向流出--这又是台风继续增强的征兆。这样一来,给威马逊一个破纪录的.强度,17级登陆海南也是可以的。两种看似相反的预报,首席预报员都有充分的理由;给出一个保守的预报,对首席预报员来说风险更小。

  在这关键时刻,许映龙给出了他的选择。7月18日上午,他首先打破盛夏南海北部的常规,给出了920百帕,17级(60米/秒)的强度;7月18日下午1点20分前后,威马逊在七洲列岛留下了惊人的、貌似出错了的实测数据,许映龙没有简单剔除这些数据,而是在不足半小时的紧急分析后,给出了前所未有的定强数据:910百帕,17级(60米/秒)。一个多小时后,威马逊即登陆海南文昌,成为1949年以来在我国登陆的最强台风。海南、广东、广西狂风暴雨空前,有1100万人受灾。在当地全力以赴的防御之下,威马逊的损失和伤亡被降到了最低,和以前历次超强台风相比是断层式的下降。在这其中,许映龙的关键性定强和预报无疑起了很大作用。

  事后,中气爱团队讨论了很多次威马逊,解决了绝大多数疑点。但七洲列岛有一个899.2百帕的气压,非常极端且奇特,在这个气压出现前后,七洲列岛1分钟降压9.1百帕,远远超出想象,我们始终不能确定其可信性。为此,我们请教了多位专家,但并未获得充分的解释。20xx年,我们联系到了许映龙老师,并且派北京的三位成员去中央气象台拜访。当时中气爱成员中学气象的还不多,北京的三位成员都只是业余台风迷,不是气象或气象相关专业(一位北外经济相关,一位北大数学,一位清华精仪),我们担心许老师会以官方辞令应付一下了事,所以还精心准备了各种问题,尽量让许老师能多讲点。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七篇

  他是“铁面的将军”,心中始终有一杆标尺。“再大的人情大不过飞机质量和安全”,工段内任何可能的问题在他这里都没有人情可讲,盯人、盯责,一问到底、一查到底。在飞机线缆安装、导通等方面,飞机到哪个阶段应该做到哪一步,他都有本清楚账。精益求精、对问题紧抓不放的`精神,驱使他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发现问题“早举手”,坚决杜绝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等不诚信行为。

  在参与c919大型客机101架至104架机的研制期间,他带领团队解决驾驶舱顶控板、操纵台安装等关键问题,推荐全机卡箍的选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操作、加速生产研制,助力c919大型客机项目研制顺利进行。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八篇

  作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成为了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由艾爱国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于20xx年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20xx年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南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20xx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xx年批准成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艾爱国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焊接等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军工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一把焊枪,征战四方,这抹夺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爱国荣膺‘大国工匠’称号,必将在全省掀起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用先进典型引导广大职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省总工会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举办了“大国工匠·湖湘论坛”暨“20xx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xx年开展技能培训16万余人次,通过培训使5.3万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已建立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6个,市级689个,县区级1081个,全年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开展技术培训3300余场,培训11万余人次。一个个模范人物走上前台,成为全省职工和企业学习的典范,引领着全省职工积极投身建设新代化新湖南。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九篇

  对于单个登陆台风而言,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每减少一公里,就会减少近一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了一公里一公里地逼近台风,许映龙与团队收集了1970年以来国内外重大影响台风或飓风各地的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分析国内外台风数值预报模式的表现和差异,主持研发出台风路径集合预报订正方法,使我国的'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首次低于了100公里,到20xx年下降到62公里。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和台风周旋的夜晚,许映龙带领团队与风雨竞速、与时间赛跑,他们的准确预判筑牢了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追风的关键是什么?是随风而动。除了不断研判、随时调整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不退缩。面对着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许映龙正是靠这份从不退缩,才能始终坚定地追寻真相。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十篇

  周建民有一双神奇之手,工作39年来,完成创新成果千余项;他有一双可靠之手,研制的16000余件专用量规无一发生质量事故。

  周建民有一双精准之手,凭借眼看、耳听与手感,使专用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执着忘我练就一身功夫,巧思钻研成就创新达人,一人一册培养后辈新人,他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十一篇

  “在变电站内,风声、电晕声,还有机器运转的噪声,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我师父总能从混杂的声音中辨别出变电设备内部细小的异常放电声,就像神探福尔摩斯一样发现设备隐患。所以,大家叫他‘冯尔摩斯’。”冯新岩的徒弟孙佑飞说。

  冯新岩1980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自20xx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生产一线。他的工作是为电网设备进行“体检”,也就是对特高压、超高压变电设备进行试验、检测,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并精准判别,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人才密集的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中专毕业的`冯新岩学历不高,但他有股永不服输的劲头。参加工作后,他像海绵吸水一样不停地学习,带着问题向身边的老师傅请教,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和文献,结合实际对以前的案例反复思考并不断练习、实践,逐步从一名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高手。20xx年,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gi带电检测技能竞赛中,冯新岩勇夺个人第一,并和队友获得了团体第一。

  为了攻克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带电检测难题,冯新岩20xx年用7个月时间,走遍了山东、江苏、安徽、甘肃、河南五省数十座特高压变电站,对上万条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成功总结出一整套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带电检测的定位技术,将带电检测准确率从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接近100%。

  工作22年来,冯新岩累计发现设备重大缺陷100余次,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元;先后撰写发表技术论文23篇,其中国际ei检索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篇;参与编写技术标准8项。因为出色表现,冯新岩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齐鲁大工匠称号。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十二篇

  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航空报国”氛围的环境里,秦世俊最喜欢听爸爸讲哈飞的故事。“我也要像爸爸一样,长大以后造飞机。”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播种在了秦世俊幼小的心头。19岁那年,心怀航空梦想的秦世俊从哈飞技校模具钳工专业毕业,被安排到哈飞数控铣工岗位。

  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生,秦世俊的起点并不高。初进公司,学习钳工专业的他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数控工段。数控是个新兴专业,毫无基础的他只能帮师傅打下手,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数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专业,我现在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不是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面对现实,秦世俊开始动摇了。他的抱怨传到了同在一个车间当工长的父亲那里。“不要怕改专业,眼前的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会就要学。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父亲的话语很严厉,但却点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父亲的教诲让秦世俊重燃往日的斗志,“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他先从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

  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秦世俊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日复一日的苦学是对身心的双重挑战,知难不言退,受挫不服输的性格让秦世俊度过了那段苦乐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数控加工,迷上了这项奇妙强大的技术,机床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秦世俊在和同事们讨论问题(央广网发黑龙江省总工会供图)

  技术逐渐熟练后,秦世俊对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当时,他接到了一个零件加工任务,因为数模和锻造的外形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用编程加工,多年来只能采取手动加工,秦世俊心想这个活儿批量大,每次加工都需要耗费很多精力而且质量还不稳定,他决定自己琢磨编程方法。去机床采集点位,汇编程序,反复试验,秦世俊得出了他“自创”的加工方案。经过数字化吻合,大家惊奇地发现他研究的加工方案比以往的加工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的一次交检合格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

  入职不满一年,秦世俊就在哈尔滨市数控工人技术比武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晋升为高级工。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十三篇

  《大国工匠》据了解,这是央视新闻推出的一个系列片,该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八位高级技师的敬业、爱国的精神,以及在其领域起到的重要性和极力突破极限的本事。

  刚开始,我是对这些毫无兴趣的,毕竟影视界这么发达,不如去看个美国大片过瘾。可是,随着视频的打开,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镜头所吸引!只见镜头里,一个带着焊接面罩的焊接工,不断的给一个大型的机器做焊接工作,即便他的脸庞被面罩所遮挡,但不难看得出他十分的认真。过了一会儿,焊接工把面罩摘了下来,露出的是一张中年男子的脸庞,他眼神专注,仿佛对外界的一举一动都不知情,脸上的皱纹如同刻上去一般清晰。他,就是火箭“心脏”焊接工,高凤林!

  说起这高凤林,他的成就可真是了不得。不仅仅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一生的付出,更是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被国家评聘为特级技师!是中国焊接领域顶级精英之一!

  视频中的高师傅坦白,以往有人用一套房子和高出几倍的工资挖他,这种巨大的诱惑怕是很多人难以抗拒。可是高师傅却拒绝了,原因是看到他们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打到太空,得到的一种成功的、民族的自豪感,是金钱所买不到的!看到那里,我不经直了直腰。这不仅仅是一个特级技师,还是一名民族英雄!

  视频的时间不长,等我们看完了高凤林,就经不住想再看下一部片子,好像这系列的片子有着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发掘。之前我所想的看美国大片的念头,便是瞬间没了踪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总算认认真真的看完了《大国工匠》这整个系列的视频。顿时,整个教室没人发出一丝声音,因为寂静无声的我们感到震撼!感动!同时还有发自内心的敬佩!

  视频里,这八名技师经过努力、坚持、研究,最终所突破的工业技术上的极限,所得到的成功,是生活在快节奏的我们所想象不到的!里面呈现出那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数据、不可思议的技术、令人头皮发麻的工业标准,更震惊的是,这八位师傅不仅仅完成了这些标准,还精益求精的取到了无人可达的更高的成绩。这震撼感,就像大锤子重重的击打在我的心脏上,发出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不可思议,这便是我所能用语言才表达出的话。

  我无法想象一个钳工用他的双手打磨出各种精致、百分百合格的航空飞机零件。一个捞纸工,所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竟然不超过1克。

  一个在深海工作的钳工,仅有着初中文化的他,经过努力的锻炼,做到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仪器之间的零缝隙连接。一个LNG船的焊接工能够连续完美焊接13公里长、仅有牛皮纸薄的殷瓦板!除此,还有好几位师傅的经典事迹,加起来一共八名。这一个个不可能,在他们手上变成了事实。这就是他们所带来的震感,这就是奇迹!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创造了奇迹,还经得住诱惑,勇于应对、敢于坚持。对那些出高价挖人的公司,统统都是拒绝的。高师傅也说了,他是人,他也动心过,可是为民族做出贡献,这些值得自豪的'东西,金钱无法购买得到。是的,这八位师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想多多的陪家人、给家里的老婆孩子多些温暖和生活上的关心。

  可是他们敬业的心,注定了他们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去专心研究、发展,去突破更多的极限,能够说工作,就是他们第二个家。

  能应对诱惑而坚持本心,把一生都奉献在工作上、国家上,向全世界说明、打造了真正的“中国制造”。

  这种敬业精神,不愧为劳动楷模,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模仿!也值得我们感动,对得起我们所有人对他们的敬佩!

  回想起来,我的专业本是建筑工程技术,以后也会是一名技术员。以前的我,对这些方面并没有过多的想法,但看了这些视频令我改变了许多,也让我对这个专业更加充满了信心和冲劲。

  或许我以后的成就没有这八位师傅的那么耀眼,可是我必须要跟他们一样拥有这敬业爱业、奉献于国家、奉献于民族的精神!

  努力让祖国的工业领域增增日上,让全世界明白“中国制造”代表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魂!

  最终,我很感激中央新闻,是他们的报道和发掘,让这八名可爱的、令人尊敬的师傅能够出此刻大家的视野里。也感激领导们的组织,让我明白以及了解这些珍贵的视频、事迹,从而令我能够学习他们的精神,令我内心的空白处得到质的改变。

  他们的优秀,他们耿直的性格,他们默默埋头苦干的精神,会一向传承下去。相信不管是哪个领域的人,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重要、需要的东西,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八位师傅的名字吧。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材料中的老王,就是焊接行业的“状元”。从学历水平看,老王并非出身高校名校,相反,他只是一名职高生而已。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老王成为了一位“焊接大师”呢?不靠别的,靠的就是执着、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许,在老王走向“大国工匠”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挫折、坎坷和磨难,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阻挡老王那颗敬业奉献的心。因为这样,老王最终成为了焊接行业的佼佼者。所以,最具风采人物的桂冠,应当戴在老王的头上。

  当前,我国正从“生产大国”向“制造大国”转变。一个制造强国的诞生,必须出现千千万万个像老王那样的“大国工匠”,只有这样,创新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20xx年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介绍了八位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他们是:长征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凭借高超的技艺,用“工匠精神”锻造了“中国品质”;錾刻工艺美术师孟剑锋,在上百万次的錾刻中,没有一次疏漏;深海载人潜水器零件装配专家顾秋亮,装配的零件丝毫不差,人称“顾两丝”;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在35年的工匠生涯中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未出现过一个次品,被称为航空“手艺人”;在液化天然气船上“缝”钢板的焊接大师张冬伟,其焊接的殷瓦板只有牛皮纸一样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如果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面对如此艰辛的任务,他做到了万无一失;捞纸大师周东红,经他捞的宣纸,成了国内著名书画家青睐的上乘纸品;高铁研磨师宁允展,其负责手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技术难度非同一般,可他做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管延安,其安装的精密设备完成了16次海底隧道对接,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上这些技师是战斗在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了“大国工匠”,他们是真正无愧于时代的模范先锋。

  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道,“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精。”是的,在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因为他们不仅能创造性地劳动,而且还具有“高精尖”的技术。“中国制造”若要走出亚洲,走向世界,靠的就是技术性人才的努力和付出。

  在追求卓越品质的今天,我们希望各行各业涌现出更多的“大国工匠”,这些“大国工匠”不仅能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能干一行精一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都能在“大国工匠”的引领下,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十四篇

  小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小徐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小徐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小徐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小徐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小徐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小徐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小徐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小徐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大国工匠人物事 第十五篇

  有这样一个岗位,要为火箭发动机里危险的火药做整形。在这个危险岗位上,坚持三十年不失误不出次品,需要怎样的力量和勇气。今天的时代先锋,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天天和火药打交道的人:徐立平。

  这是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是未来中国运载火箭的心脏。而要保证飞行精度,一道特殊的工艺必不可少。

  固体发动机里装满了橡胶一样的燃料,徐立平的工作就是用刀具为燃料整形。

  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但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燃料的危险性。几克的`燃料就能剧烈燃烧,而徐立平却要近距离地为几百公斤的燃料整形。

  89年,一台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内部缺陷。为彻查原因,厂里决定成立突击队,把燃料全部挖出来。这需要徐立平进入发动机内部工作。

  就这样,徐立平和同事们挖出了几百公斤的燃料,研制工作如期完成。这样的惊险时刻,徐立平经历过不止一次。三十年来,他参加制造的载人火箭逃逸塔一次次守护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而阅兵式中许多导弹武器,也装备着徐立平亲手修整过的发动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