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能人助力乡村振兴事迹(通用20篇)
乡贤能人助力乡村振兴事迹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贤能人助力乡村振兴事迹,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越来越多的人怀揣梦想投身其间,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主动选择回乡创业、就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xxx:回乡采蘑菇的95后女孩
xxx的家乡位于小兴安岭脚下的伊春,跟东北的很多乡村一样,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往了城市生活。用xxx自己的话就是:“去城镇上走一圈,连80后都很少看到,大家读完大学就走了。”
可是xxx却留了下来。
2024年毕业后,xxx就回到了家乡。她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相反她更喜欢乡村的纯朴与自然。据了解,在200多户人家的村里,xxx是唯一留在家里的95后。
为此,xxx还引起了乡亲们的误解,以为她在家无所事事,成天就是到处晃荡,很没出息。
实际上,xxx有自己的打算。家乡的山美水美,物产丰富,这里的人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人想到要把家乡推广到外界。为此,xxx结合家乡实际情况,选择了做电商,通过拍摄短视频,推介家乡,推介家乡的物产。很多人被她手机拍摄下的恬静的乡村生活所吸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xxx的短视频账号拥有了近百万粉丝。
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成功卖出了家乡的蘑菇、木耳等农产品。xxx下一步打算扩大商品种类,跳出村庄里的熟人社会,开发更多农副产品。
从大学毕业生到采蘑菇的女孩,视频里的xxx成功转身。在她的眼里,家乡到处都是宝,在山里静等着人们去开发。xxx说,将来等产业做大了,要雇更多人筛选、打包,让乡亲们都享受到互联网的普惠,一起富起来。
xxx,男,汉族,199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紫云自治县小坡脚汤氏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8 年先后被评为省、市、县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20 年先后被团省委、团市委、团县委联合相关部门授予“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2020 年合作社被评为安顺市龙头企业,2024年合作社入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xxx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 95437 部队,服役期间获得5.12抗震救灾嘉奖、集体三等功。
2007年12月,怀着心生向往的“飞向蓝天”梦,xxx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从安顺开往成都的“送军专列”,开始了自己梦中的空军之旅。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xxx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前往救灾现场,抗震救灾结束后,xxx荣获先进个人。2015年,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等一批关注贵州发展的新闻引起了xxx的注意,他一边着手规划着家乡农业产业发展的构想,一边保持军人特有的韧性带着战友夺标取冠,同年12月,xxx怀揣着“优秀士官”的荣誉离开了部队,回到阔别八年的家乡。
退役返乡的xxx没有闲着,一心扑在了农业产业的试验上。为了选择产业,xxx先后到过广东、山东、云南、福建、新疆等地,考察鲜果种植的环境和销售渠道,学习瓜果种植技术,学习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收集了从部队转业回乡创业的.第一手资料。
跑了市场,看了产业基地,有了自己的试验种植结果,xxx的农业产业发展的构想渐向成熟,并开始影响着村中的其他人。2017年,经过撤并的村委班子需要配强,猫营镇党委入村开展调查时,xxx的声誉在群众中反响很好,后经组织酝酿、培养,他被选为牛场坡村党支部副书记。
做了村官,不忘自己就是一名党员。“做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群众选我的真正需要。”在村委任职的时间里,xxx大多时间赴在田间地头,跟着群众学种植,指导群众学改造,走着专家的路线,干着百姓的操劳。那些日子,当地的群众都对这个退役军人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敬畏,“汤支书对家有情,对群众有爱,为人亲和”的形象也在十里八乡群众的心中树立了起来。
退伍不退军人本色的xxx,本着“在军为国、返乡为民”的创业精神,经过多方筹集,于2017年投资100万元成立了紫云自治县小坡脚汤氏生态农业农民合作社。通过逐户动员走访,合作社成立才一个月,就成功流转土地近300亩。通过土质检测、育苗管护到大棚改造、土地翻耕、组织贫困户入园培训、土地流转资金付给、再到生态理念的灌输……2018年,小坡脚西瓜生态种植基地里产出了“特小凤”西瓜品种,红极果蔬市场,成了当地市场的生态型水果精品,土地流转量也达到预期极限350亩,带动贫困家庭就业21户,35名贫困群众作为基地固定职工,开始领取月薪工资。
山川缠绵,四野军绿。xxx从空军的蓝,变身为致富带头人的绿,期间的过程,让许多群众从中受益增收的同时还学到了种植技术,这无疑是一次朴实且成功的转身。为扩大种植规模,助力乡村振兴,今年,xxx通过联户联营分基地模式在大营镇发展了4个西瓜种植分基地,与农户实现利益联结,共同富裕。
谭xx,男,汉族,中共党员,34岁,20xx年7月入党,现任xx镇合旺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疾苦,自担任合旺村支书以来,他就扎根在了村委办公室,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压在了他的肩头。
心系民生,一言一行皆为民
20xx年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一年,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从来没有抱怨,他率先垂范,带头领着村、组干部逐户逐人进行摸排,完成了全村贫困户的调查摸底,建立贫困户台账,为精准落实脱贫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政策落地有声,加大帮扶力度,他组织包保干部定期走访,及时动态调整贫困户基本信息,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及包保干部按照计划定期开展摸排,时时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存在的困难。并对接镇里相关政策,及时提供帮助,对照“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项目”要求,对标查找短板和返贫项目,核查未落实的扶贫政策,建好“回头看”台账,对达标不稳定和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研究“回头帮”措施,完善帮扶计划,做到脱贫路上不掉队,不漏一户一人。
两年多来,他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硬化通组路、机耕道等15公里,为185户农户硬化了庭院和串户路,67户老旧房和危房改造,新建文化活动广场2座,组织农业技术培训145人次,为特殊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等等,在他的'努力下,20xx年合旺村代表平坝区接受国家第三方脱贫评估,零问题通过评估,同时合旺村被列为20xx年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尝新尝变,闯出脱贫致富好路径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作为合旺村脱贫攻坚队的队长,他进一步完善脱贫制度上墙和责任分工,实现挂图作战,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全村开展工作的重点纳入到村委重要议事日程,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除此以外,为建好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他严格规范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锤炼党员作风,完善党员发展流程,积极吸纳优秀青年,壮大后备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战斗力量。与此同时,他深深明白,产业发展是乡村富裕的必要途径,单靠村民单打独斗,种植农作物是很难实现脱贫奔小康的。他守正创新,多次到地里进行考察调研,并派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外地考察,借鉴多个优秀种植基地经验,结合合旺村实际,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传统的蔬菜、瓜果种植经验基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引进以种植大顶苦瓜,毛节瓜,香芋南瓜等反季节瓜系列蔬菜为主广东江门鹤山市共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安顺市平坝区天地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双向合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20xx年,合旺村又迎来了一次历史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合旺村、高田村为核心,打造万亩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共涉及3600余块土地,涉及农户1100余户;基础设施建设需征地100余亩,需迁坟300余井。面对这个“大活路”,他没有退缩,总是把最困难,最严峻的工作扛在自己肩上,入户走访、协调矛盾、流转土地、查看产业项目,他的足迹踏遍了合旺村的每一个角落。走访、考察归来,连夜在办公室整理走访资料,夜深人静,合旺村村委办公室总有一盏灯亮至深夜,仿佛是整个村的灯塔;白加黑,5+2的工作机制,让他本来年轻的脸庞显得有些憔悴,每次见他总能看的他的眼圈布满血丝。但他从不觉得累,总想着再快一点,再努力一点,村民就能早一步踏上小康之路。正是他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打动了合旺村的许多群众,渐渐地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纷纷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来。人心齐,泰山移,一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合旺村迁坟几十井,倒地坎两万多米,全村流转土地4500余亩,完成蔬菜基地供水灌溉保障工作以及产业大道排水沟建设,蔬菜种植不断规模化,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不辜负组织的信任,让群众满意,切实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是谭xx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他一直兢兢业业,敢扛事、愿做事,时刻体现着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
小伟,男,中共党员,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13年9月进入上海理工大学就读本科,本科期间多次参与专业实习与创新实践,积累了数个专利;2017年9月,继续在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个人兴趣结合本科期间专业知识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于2018年3月创立上海悠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简称YLECO,为Young、Lively、Ecological、Creative、Opportunity等单词的缩写),开始了个人创新创业实践的摸索。
在创业初期,小伟凭借前期积累的专利及产品样机,投身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例如:“挑战杯”“互联网+”“汇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创业在上海”“杨浦区初创启动资金”等社会上的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周”等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打磨创业项目的同时提升自己作为一名创业者应有的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去做创业这件事时,现实还是给了他们应有的磨砺,让他明白成功的捷径只有脚踏实地。他们团队的`创业项目是做一套保障河湖等自然水体水质的设备,为守卫水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把它叫做“水质卫士”。2017年,为了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水环境现状,他们团队在暑假期间,顶着近40℃的高温进行水环境现状调研,他们的足迹遍布整个长三角地区;2018年,为了撰写好产品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他曾经连续两周每天凌晨三点之后才入睡;2024年,为了交付公司的第一批订单,他在广西的偏远山区里待了一周,蚊虫咬得全身是包;为了准备“互联网+”国赛资料,他一周之内只睡了不到20个小时。
但坚持下来后,那便是收获的喜悦:他们的“水质卫士”在展会上得到陈群副市长及市教委相关领导的观展及肯定;他和他的团队得到了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上海理工大学的官方媒体也进行了转载报道;他们的创业项目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第四届“汇创青春”一等奖、2018“聚力双创湾,共筑创客体”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因为创新与创业的联系是相互促进、互相成就的,他硕士的研究方向与创业项目紧密结合,因此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创星一等奖”、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4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这些荣誉是对一个学生的极大肯定,也是对一名创业者的莫大激励。
2024年6月,硕士毕业之际,团队很多小伙伴去了各个地方就业,小伟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与他们“悠理环境”共同成长。他的主要任务从打磨项目与迭代产品转为推广产品与落地项目,他们的产品参加了“工博会”“上交会”等多个展会进行推广宣传,也在江浙沪等多个省市落地了项目,有了应用案例。2024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很多挑战,他作为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为数不多的在持续成长的大学生创业者,被推荐为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受到了“上海科技报”“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杂志的采访,并接受上海教育电视台“升学与就业”栏目组的专访。2024年11月,他们的创业项目在双创大赛中的成绩更进一步,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国家级银奖。截至2024年底,公司的开票额突破了200万元,纳税近20万元,业务范围扩增到了十余个省市,服务水域面积数万平方米。他们的“悠理环境”在茁壮成长,其个人也在一个又一个项目中洗礼中沉淀出了对创业这件事更多的认知,从一名参赛型创客逐步成长为一名实干型创业者。
他们公司的logo是一只衔着水滴的啄木鸟,寓意着每一位悠理人都应做一只攻克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疑难杂症的啄木鸟,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不懈努力,团队成员韩啸为此作了一首诗:“胸怀绿水青山意,甘作良禽啃枯枝,只把汗水浇日月,不负韶华不负心”。他说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作为一名青年创业者,作为一名党员,能将个人所知所学致力于河湖水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很渺小,亦是他成长道路上最大的骄傲与自信。
xxx,男,汉族,1979年10月出生,现任坝羊镇新山村党支部书记、新山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2014年10月以前,xxx在浙江宁波办厂,在回乡探亲的过程中,偶然从村干部口中了解到坝羊镇正举全镇之力发展茶业产业,经济环保,前景广阔,新山村正在积极响应号召发展茶产业,并成立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消息让年轻的xxx怦然心动,使他萌生了在家门口创业的念头。在新山村党支部的诚挚邀请下,他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加入新山村茶叶种植合作社并任合作社经理,同时将浙江宁波的工厂变卖把资金全部投入茶叶种植,从此为家乡的发展事业奋斗,并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4年冬天,在坝羊镇党委决定将新山村打造成生态茶乡的重点村时,部分群众跳出来唱反调,不予支持,有的虽然嘴上不说,但实际持观望态度。因为在新山村,祖祖辈辈都是靠土地养家糊口,土地历来是百姓的“命根子”,不愿轻易让出。但是xxx认为乡亲们不是那种不通情达理的人,为了不耽误群众白天做农活,xxx只好利用晚上时间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走访,同群众“拉家常”,向群众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认真分析发展茶产业的市场前景,与群众算经济账,动员他们拿出土地发展茶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xxx的不懈努力,新山村600余户村民一致同意发展茶产业,纷纷拿出土地,或流转出租、或入股分红,积极支持新山村打造生态茶园。
如今的xxx,依旧每天在茶山上忙上忙下。而他也因为优异的表现,被党组织吸收为一名党员,并在2024年10月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被新山村党员群众选举为新山村党支部书记。
新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支两委+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发展茶叶产业,入股的.社员,除在毛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外,在合作社务工的,还能获取务工收入。在新山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xxx对党支部班子进行整顿,切实把提升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来抓,并且根据新时期农村工作发展的需要,要求班子成员有针对性地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在村内实行发展重大事项“支部提、党员大会议、群众代表评、村民大会定”的民主管理机制,形成“支部带队伍抓班子,干部带党员抓示范,党员带群众抓发展,人才带资源抓项目”的工作格局。紧紧围绕“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促党建”的发展理念,按照“三权”促“三变”的发展思路,结合村情实际,探索出了“以产促村、以村带产、产村同步”的产村相融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新山村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创建省级先进示范村委为目标,搭乘省市县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列车”,大力发展产业种植,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全村建成茶园8400亩,占全镇茶叶总面积的23.33%,茶叶加工厂两个,每年解决1400余人就业问题,其中贫困户500余人,为坝羊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刘,男,出生于1991年,2016年7月毕业于滁州学院,同年7月主动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为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曾服务于山南市人大常委会。带着诗和远方,挥洒着青春,结束了自己3年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后,他主动申请留藏工作,继续扎根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基层亲近大地、熟悉百姓、了解国情,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自己长期建藏的忠诚与担当。
一、默默奉献基层,在履职尽责中唱响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主旋律
大学期间,有着多次志愿服务经历的小刘,早在心中埋下了响应国家号召去西部工作的种子,唱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方去”志愿服务主旋律。2016年6月,刚完成大学毕业前各项手续后的小刘,没提前和家里人商量,独自带上在校期间所获荣誉及证书,敲响了学校团委办公室的大门,主动报名填写了《2016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报名登记表》,凭借着在校期间的优秀表现,经过严格评审他被成功招募为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在顺利通过各项检查之后,他和三十多位小伙伴一起,依依惜别家乡,豪情满怀地来到藏文化的发源地西藏山南,在经过高原反应“见面礼”的考验后,伴随着激动、惊喜、惶恐与不安,在藏族同事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了解西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志愿服务生活。在藏工作学习中,他努力发扬“老西藏精神”,养成了坚忍不拔、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和当地藏族群众一起唱藏歌、跳藏舞,和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渐渐融入雪域高原的生活。
在志愿服务的三年里,他既担任过团市委团支部书记,也兼任安徽籍西部计划志愿者队长。在完成好本职工作之余,他积极筹备并参加市项目办牵头组织的各项活动,带领团支部成员积极协助配合团市委举办“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徐本禹成长分享会”,带领团支部成员积极协助配合团市委协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服务管理电视电话会议、签订志愿者安全健康管理责任书等。同时,也积极组织安徽籍志愿者参加共青团安徽省委领导莅临山南慰问座谈会,牵头完成志愿者团支部规章制度起草、修正,积极参与各项时事政治精神宣讲活动,并被评选为山南市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他倡导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既是‘美丽山南’的建设者,也是享受者;既是‘西部计划’的实践者,也是宣传者;既是西藏的‘异乡人’,也是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人。我们像星星之火一样聚集起来,竭尽所能发光发热,用奉献与热忱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志愿者服务理念,至今仍被山南历届西部计划志愿者们所肯定和坚持。
二、强化责任担当,在积极主动作为中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各民族的生命线,是推动各项事业前进的必然要求,西藏高寒缺氧、条件艰苦、处于维护国家统一、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这就要求在藏的各族人民群众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事关国家统一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维护好祖国统一。在志愿服务的三年里,他在思想和行动上时刻以一名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深入揭批达赖分裂集团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三年在藏生活摔打磨练强意志、三年受党教育坚定立场当先锋,在结束志愿服务之际,他完成了从“思想上”入党到“行动上”入党的人生蜕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一名党的“好战士”。三年里,在重大节日和敏感节点的维稳戒备值班等工作中,他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职责,始终把上级交代的维护稳定的任务落到实处。同时,牢固树立维护稳定没有身外人的思想,并在行动上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敢于旗帜鲜明地发声亮剑、针锋相对地批评、抵制各种分裂言行,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站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
三、脚踏实地钻业务,在尽职尽责中奠定一生的职业发展基础
在三年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为了当好参谋助手,协助办公室主任抓好两级机关党组党建工作,在认真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他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开展了各项工作,主要体现为协助创办了《山南人大之声》等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山南生动实践的宣传刊物。在经过多次跟班学习掌握工作程序后,可以独自担纲统筹协调各级人大来山南调研、考察,出色完成了白玛赤林委员长及对口援藏支援山南建设的“三省”各级领导莅临山南考察的各项接待任务,可以协调省(自治区)级人大赴山南开展各类专项检查、执法检查、立法调研、专题调研等,多次参加自治区“两会”、市“两会”的会务筹备及服务保障工作,以及千余场市人大各类会务保障工作。他的这种严谨细致、脚踏实地钻研业务;孜孜以求、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精益求精、扎扎实实提高能力的务实工作作风,得到了山南人大各级领导及“三省”援藏领导的广泛赞誉,也让他在尽职尽责中奠定一生的职业发展基础。
四、真情融入边陲,在服务基层中体现人生的价值
2024年年初,已在市人大多岗位锻炼3年的他,即将结束志愿服务工作走向职场的下一站,婉拒了山南多个县(区)人大的工作邀请后,主动申请到海拔5373米的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人民政府工作。普玛江塘乡,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行政乡,号称“世界之巅”,距离不丹王国仅25公里,平均海拔5300米的艰苦环境和极其恶劣的气候给了他别样的体验,处于风口的乡政府冬季长达9个多月,年平均气温仅为零下7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35%,晚上睡觉盖四床被子,洗澡要到百公里之外的县城才可以,呼出的热气很容易在被子上变成一层薄薄的霜,基本上每天都会下雪。但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始终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用“与其苦熬浪费生命,不如苦干燃烧青春”的责任担当,克服高反失眠、低温缺氧、强紫外线等诸多困难,毅然决然地在世界海拔最高乡爱国奉献,用信念锻造无悔青春,用深情诉说对党和国家最绝对的忠诚。
2016年的那个并不遥远的夏天,对于长期身处高海拔而导致记忆力减退的他而言,似乎是“有点遥远”了。那年夏天,48个小时的火车一路从安徽到西藏,从满眼繁华到满目苍凉,回顾这些年的在藏生活,他说,在西藏这片举目无亲的高天厚土之上,我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思想转型、身份转换、生活转轨、工作转变。这其中,既有高原缺氧、孤独寂寞、道路艰险、气候恶劣、语言不通、紫外线暴晒等诸多不适之苦,也有和当地人从一开始的“恐惧”,到后来逐渐变成可以依赖的亲人的快乐,这种援助在边疆、工作在雪域、奉献在高原的充实感,是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
“远在5000公里外的家人,永远是我坚定信心决心、保持干劲拼劲的‘强力引擎’,也是支撑我在藏工作生活最澎湃的‘力量源泉’和最坚强的‘心灵支柱’。虽然普玛江塘的夜很静、天很蓝,雪也很大,日子会有些孤单。也许有人不明白我的选择,但我知道,别人拥有的我将来都会有,但我所拥有的、所经历的,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拥有和经历。不同时代的青年有着不同的际遇与机缘,是西藏给了我平台与机会,我才可以从一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普通大学生,来到社会与时代最需要的地方,成长为一名用脚步丈量华夏土地,把青春融进祖国山河的不忘真我初心、牢记时代使命的新时代青年”。
他是一名中共党员,生在温州,学在温州,地地道道的温州人。在创业的路上既是探索者又是创业导师,既是民营企业主又是最美志愿者。在校期间,小陈获得国家省市校级荣誉百余项,斩获多项比赛的冠军,数次获得“工作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小陈同学自2018年进入大学后,开始接触创业。2024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大学四年期间,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多项创业荣誉,共被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国际商报、消费日报、青年时报、温州日报、温州商报媒体报道30余次。在2024年年初,又被温州电视台《非常创客》做专栏报道,其中菁齿荟入选温州大学创业课案例。同时,又变身为为省创业指导师,孵化超过140个项目,并且获得“互联网+”全国金奖和银奖和“挑战杯”全国金奖,为创业团队拿到总共600万的融资资金。在创业的旅途中小陈牢记党员身份,为河南水灾调动两万多物资,在温州再次出现疫情时协助核酸1600余人。
一、初入大学,探寻摸索为生活
小陈的父亲陈学飞8岁开始种地,11岁随叔公外出打工,16岁在外地开始经营小糖果店面,首年经营收入2万元(1990年),后回家从事瑞安的汽摩配行业。他的母亲12岁开始成为纺织女工,赚取生活费。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年纪较小时就开始打工和创业,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靠自己努力去闯去拼。2018年小陈考入温州理工学院,父亲在学校附近高速路口将其放下,天高任鸟飞,小陈的大学旅程就从这个高速路口启程了。
进入大学后,书本费、学杂费等所有生活费用都是由他自己承担,这一下子就让小陈吃不消了。他当时全身上下就只有家里长辈祝贺考上大学的红包钱。交完全部费用,身上就仅剩四百多元。大概是缘分,小陈从学长处了解到学校里有创业团队在招人,于是将学校创业园的工作室都“拜访”了一遍。最终找到了电话外呼的兼职。他说:“做啥都比饿死好!”电话外呼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被嘲骂,被敷衍是“家常便饭”。辛苦一个月后,小陈收入了582.6元,远不能解决目前问题,于是他放弃了这份工作。
班主任廖老师在了解到小陈的情况之后,发现他计算机课成绩优异,并且高考有关科目满分,于是就给他介绍了一份家教工作。当时一节课的工资是300元,但是要求小陈把学生成绩提升到90分。三个星期,一个星期两节课,成功将学生成绩从60分提升到了模拟考90分,最终高考成绩94分。这1800元的家教费用给予了他一个极大的缓冲。
二、寻见商机,从普通大学生到大学生创业者
2024年1月,小陈发现不少同学都在大学城考驾照,商业性质敏锐的他对这个行业开始产生兴趣。后来打听到创业园工作室里,有学长在做这个项目,于是小陈就开始上门拜访。学长给他讲了很多行业的内幕和痛点,如温州学车要八千元到一万元,而宁波杭州只要四千多,东北地区更是一千多两千多就可以学车。不仅如此,教练可能收红包、故意刷学员学时等等赚取额外收费。学长当时的讲解一下子打动了小陈,项目的理念深深地记在小陈的心上。就这样小陈加入了IU学车的创业团队,不知不觉在学校氛围、在学长学姐的引导下开始了创业。
IU学车当时重塑了大学生与教练之间的信任问题,以优质的服务,如当时率先推出的'接送服务、客服服务等等快速打开市场。同时通过对赌协议,使得学车价格从社会生的八千多下降到五千五百元,没有任何其他额外收费。同时扎根大学生社群,融入大学生,关系亲密,逐渐成为了大学城学生学车的首要选择。通过多次项目升级,IU学车首年流水达到了800万元,服务一千五百多名学生。
三、从校园走入社会,从创业摸索者到创业导师
机缘巧合下,小陈跟随创业导师孙仁义,一起创办项目菁齿荟。菁齿荟在“互联网+”模式时期,没有让国家多一家医院多培养一个医生,不需要去医院排队,帮助3889人高质量完成口腔问题,并累计节约顾客201.8万元的费用节约。在2024年下半年,转为新零售模式,截止至今已拥有4家直营诊所,签约超过109位医生,拥有200多位口腔预防宣传员,举办义诊40场,口腔宣讲20场,向超过一万人宣传口腔知识。在菁齿荟中,小陈负责整个公司的品宣工作,并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拿了当时温州绝大部分的创业比赛荣誉,也拿到了省一等奖国家一等奖,之后又收到商务局邀请,代表温州市斩获之江创客2019全球电子商务创业创业大赛浙中赛区的省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期间他的项目共被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国际商报、消费日报、青年时报、温州日报、温州商报媒体报道24次。在2024年年初,又被温州电视台《非常创客》做专栏报道,并且菁齿荟入选温州大学创业课案例。
在菁齿荟的日子里,小陈快人一步进入整个温州的创业圈子。在别人还在大学城里越陷越深的时候,小陈已经在团委、人社等单位的帮助下认识了各行各业优秀的前辈和导师。各个对小陈帮助极大,无论是在格局还是未来方向上都清晰很多。
2024年,小陈回到校园内的团队,接手了IU学车项目。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各行各业都受到很大冲击,驾培行业首当其冲,大半年未曾营业,整个的运营情况特别糟糕。一方面要对之前的学员安排好,又要在生活上对目前无法工作的教练们进行补贴。
在创业学院王院长的指点下,IU学车拿着早些年积攒下来的钱开始转型做研发,成为驾培设备的供应商。结合学院的VR和AR技术以及汽车工程专业在新能源和无人驾驶方面的技术,研发虚拟仿真驾驶舱和智能教练。
小陈目前已经成为省创业指导师,SYB创业指导师联合创立引力星创,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在项目孵化、落地、融资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成为创业导师后,小陈孵化超过140个项目,年龄最小的18周岁,最大的67周岁。孵化项目中,有“互联网+”全国金奖和银奖,也有“挑战杯”全国金奖。并为创业团队拿到总共600万的融资资金。
在创业的旅途中小陈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当河南水灾发生时,连夜调动河南周围仓库的纯净水,两万多物资连夜进入河南。在温州再次出现疫情时,他积极奔赴防疫一线,协助核酸1600余人。
小明,199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2017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前报名参加西藏自治区专招基层公务员项目,现任西藏谢通门县孜许乡党委副书记,人民政府乡长,谢通门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一、善始善终、做好扶贫工作
2017年8月,小明通过西藏自治区专招基层公务员项目来到西藏工作,并按照毕业院校省市对口支援原则分配至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工作。
从2017年到2024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办,脱贫攻坚指挥部3个单位工作,经历了当地脱贫攻坚期到脱贫摘帽的全过程。在从事扶贫工作初期,为了尽快熟悉业务进入工作角色,他加强业务学习,多方了解关于扶贫政策和当地扶贫资料,提升自身业务本领。当时,正逢当地脱贫攻坚阶段,他主动承担起主攻手的角色,在工作中坚持学用结合、开拓办法,深入乡镇了解掌握基层扶贫工作,逐步熟悉扶贫业务,迅速成为了单位主干。
工作期间,他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民情民意,指导乡镇村建档立卡会资料收集,帮助完善村档资料管理,实时更新,努力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期间,由其牵头组织的材料撰写、会务保障、公务接待、工作检查等工作共计200余次,并多次获得“优秀公务员”和“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2024年9月,其工作地正式启动脱贫验收工作,他负责牵头准备各项工作,对照贫困县退出30余项指标逐条认真审核每个项目所需档案资料,做好迎接检查。在国家贫困县退出考核工作中,他被指派主要沟通联系人,承担着传达信息、协调分组、后勤保障的重要职责,为迎检工作的顺利完成召开做出保障,最终协助工作地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满意率100%”的优异成绩,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二、踏实务实、做好党建工作
在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后,小明在2024年1月被调入谢通门县通门乡担任专职党建副书记职务,开始从事党建工作。2024年当年党建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即是村两委换届。在村两委换届筹备工作中,他结合所在乡具体实际,深入调研,全面掌握了解可能影响选举工作的各种因素,结合实际制定选举实施方案、工作细则和处置预案,研究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工作意见,对换届选举的时间、方法、步骤和标准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促进工作顺利进行。
在考核工作环节中,为了对村“两委”班子三年多来履职尽责情况开展全面考核,他深入各村通过述职测评、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方式,详细了解村“两委”班子工作能力、工作运行、取得成绩等方面情况,在综合评估后,明确本届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否作为下一届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在谈话工作环节中,为了着力避免产生不良因素影响正常选举,他与正式候选人、退下来的村干部、资格审查不过关的对象以及因各种原因退出竞选的初步候选人逐一进行谈心谈话,掌握个人思想情况,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在正式选举工作环节中,他坚持业务培训先行,通过开展政策解读、经验交流、案例分析、选举模拟等,提升换届选举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同时根据工作总体安排,制定选举工作日程安排表,列出选举各项任务完成时限,梳理各村选举会议流程,厘清村党员大会、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大会等不同会议程序要求和内容,形成藏汉双语两份材料,提前同会议主持者和工作人员熟悉程序,确保会议选举过程不出差错,确保了村“两委”选举大会按法定程序进行,依法依规依程序选举出各村新一届村“两委”成员。
三、精益求精、做好政府工作
2024年4月,在谢通门县乡镇党委政府换届中小明被任命乡长职务,开始担任乡级人民政府正职。面对新岗位、新任务、新要求,他坚持边学边干,深入钻研业务。在上任之初,为了全面了解工作情况,他与当地乡机关、派出所、卫生院、乡小学、村委会等80余名干部职工进行了谈话调研,详细掌握了当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针对干部反映强烈的公务用车开支过多影响办公开支的问题,他重新完善了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流程,限定公务用车使用范围,压缩公务用车资金支出,将节省资金用于改善办公环境和办公设备上,提升干部工作积极性。
今年5月,面对辖区应种尽种的任务要求,且针对当地农牧民群众科学意识不高、对接种疫苗存在疑虑的问题,他为了提高农牧民群众接种疫苗意愿,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组织辖区全体乡村干部和医生以“干部+医生”模式,成立入户小组,采用挨家挨户、上门问诊方式,详细了解群众不愿意接种疫苗原因,并针对群众不同疑虑,采用在现场医生检查身体方式为群众打消顾虑,充分在群众面前树立起医生权威,让“疫苗能不能接种是医生说的算、而不是自己说的算”这一观念深入群众心中,最终在5月底前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作为班子负责人之一,他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发扬民主,在工作中经常性召开会议研讨,不搞一言堂,充分发挥班子的智慧和能力,让班子成员全体参与进来,提高了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在工作中,他始终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身作则,树标杆、做榜样,并且注重强化业务建设,带领大家积极学习政策文件、认真钻研基础业务、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在每一件事上他都耐心细心指导过问,确保在政策执行上不出偏差,程序上、细节上不出差错,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田xx,男,39岁,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毕业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系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方家岭村人。
一、义无反顾 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在的'村卫生室辖区服务四个行政村,共服务3000人口,能爱岗敬业,扎根在农村最基层卫生服务,遵守 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药,药品价格,收费标准公示上墙,不开大处方,不乱收费,让群众花小钱,就能放心就医。 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 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言。有时 一晚能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 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典期间早出晚归,整天排查从疫区回归人员,为他们早晚测一次体温,不畏惧随时被感染的可能为辖区内儿童检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区儿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认真筛查辖区内出国回归人员,做好登记,严密防控h1n1流感的发生和流行。
所在村卫生室,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资料齐全,去年被评为镇先进村卫生室,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乡村医生,镇优秀共产党员,缠溪镇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
在 辖区内经常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防保所下达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家村合作医疗的优 越性。配合主管部门村委员会开展改水改厕工作,主动参与,当好参谋,向村民宣传改水改厕对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把各种疾病 控制在萌芽状态。经常为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听心肺、测血压,建立了村民健康档案,规范管理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为他们检查,建议治疗和康 复方案。开展35岁以上测血压,及时发现高血压病人,提出最佳治疗意见。及时通知辖区内孕妇去医院体检,向她们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夏秋季产后访视的同时 宣传预防产妇中暑。做好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及时发放预防接种和体检通知单,结核病督导工作一丝不苟,主动与患者达成服药协议,发现副反应及时报告。
20xx年3月23日晚,我校中国青年志愿者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在综合办公楼112室举办专题培训,集体观看了CCTV“20xx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学习“最美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
晚上五点三十分,支教团成员们准时坐在电脑前,观看CCTV一套“20xx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随着两位主持人娓娓道来的话语和一个个宣传短片的播放,同学们不仅为一个个获奖教师的事迹感动,更是跟随纪录片一次次走进乡村中国,寻找最美的灵魂。
十位“最美乡村教师”个人和一个“最美乡村教师集体”分别是:远赴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干部孙xx、朱xx夫妇;拖着残疾之躯、克服重重困难登上讲台的曾维奋老师;“民族团结的大使”、远赴新疆卡伊拉克村幼儿园任教多年的周丽娜老师;带领学生搞科技发明的天津市刘岗庄中学教师刘月升老师;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坚守三十年、关爱每个参加儿童的张美丽、张秀丽姐妹;连续工作三天没有合眼、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乡第一初级中学校长张伟;关键时刻用智慧稳住歹徒解救52个学生、把自己做人质的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教师秦开美;不幸患上尿毒症之后克服重重困难走上讲台的陈腊英老师;冒雨翻越14座大山位学生运送期末考试试卷、在四川省大凉山区坚守18年的王偏初老师;把学生的理想进行录音引领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一家四代从教出了20名教师的胡清汝老师。而从1998年便开始远赴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支教、16年不间断接力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获得“最美乡村教师集体”。银幕中每位美丽的乡村教师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也走进了他们的内心。
“最美乡村教师”为支教团成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将激励大家在未来的支教道路上牢记“教书育人”的.职责,完成志愿服务的使命。学习中,支教团成员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大家表示一定会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做好支教前的一切准备,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支教教师。支教团成员、文法学院姜雪说到:“我们在这次学习中受益良多,都充满了对未来支教生活的期待,还有骄傲。我们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善于行、精于学、勤于思,认真学习优秀前辈们的精神,为支教地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本次集体学习对于提升大家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精神境界将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
小胡同志自20xx年3月入驻拉伯乡拖甸村委会以来,按照省、市、县关于“回头看”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四项工作”,以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为前提,以解决群众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目的,与当地党员群众同学习,同工作,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了拖甸村委会帮扶活动不走过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深入走访,准确掌握村情民意
拖甸村位于拉伯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47公里。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610户,2542口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1户,667人。
小胡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把驻地当作自己的家,克服了高温的考验,起早贪黑、走村串户,深入农户调查摸底,访贫问计,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足迹踏遍了拖甸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159户。他还不时与村组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座谈交流,了解生产生活状况,认真记好民情日记。通过查村情和深入的走访调研,他不仅准确掌握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还清楚掌握了整个村情社貌。
吃透政策,深入查找扶贫对象是否精准
小胡同志刚来,正赶上全省扶贫工作转入整改阶段,按照省、市、县关于“回头看”文件精神,先后进行了7次“回头看”。他先后参与了拖甸村委会易地搬迁工作存在问题的摸底调查、拖甸村卡外农户的摸底调查和托甸村精准扶贫动态调查等专项活动。小胡与两委班子一道,及时组织广大扶贫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把握政策要点,吃透政策精神,并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六九五六”贫困退出标准,严格对标对照,逐户分析研判。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进村入户摸底调查等工作任务。
在调查工作中,小胡同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脱贫目标,深入查找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扶贫对象是否精准,扶贫措施是否有效,资金管理是否严格,贫困退出是否真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一公示”的要求,逐村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对村内建档立卡户进行核实,拟定贫困户于组内,经村内评议、村内张榜公示后无异议报乡政府,确保了全村贫困户的准确性。
摸底调查结束后,他与其他队员一道不辞辛苦,认真撰写出《宁蒗县拉伯乡托甸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入户调查统计表》、《托甸村回头看整改意见汇总》、《托甸村回头看统计表》《托甸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增减情况明细表》、《托甸村贫困户信息表修改》等,准确掌握了拖甸村民委员会建档立卡贫困户变动情况,着力降低错评率、漏评率,努力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从而确保了拖甸村委会“整改”活动不走过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谋划项目,农牧民受益匪浅
小胡同志与云南省社科院驻村工作组,筹建了托甸村委会精准脱贫作战室,并以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为出发点,同村班子一道,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把跑办帮扶项目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尽最大努力争取项目资金。
小胡与他的队友们,在确保托甸村委会贫困户1万元挂联配套资金、家庭助学基金10万等足额投入外,时刻关注并落实托甸村委会三江口、布落、两家村“灌溉用水”、托甸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等工程项目推进情况。同时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更多资金帮助村民解决安装太阳能路灯及安装厕所+淋浴室+太阳能热水器等项目建设。为此,小胡同志亲自认真撰写了《安装厕所+淋浴室+太阳能热水器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等报告。经过小胡等同志不懈的努力,云南省社科院共落实项目资金27万元,在格落、草皮甸、古鲁甸三个村组试探性地实施了太阳能路灯项目,经评估验收后进行运营,效果十分良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成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用得上的好事实事,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小胡还直接参与了《托甸村精准脱贫示范村建设项目》方案的草拟工作。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掌握了拖甸村目前的发展现状,初步确定了以打造4个示范村,即民族文化生态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房屋固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路灯亮化工程、庭院美化工程、环境净化工程、特色产业、村民素质提升工程、基层党建创一流工程等为主的10大惠民项目。
艰辛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今,拖甸村委会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发展思路明确,农村经济有了坚实的保障。走进拖甸村,一条条宽敞的路面、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一间间整齐的民房、完善的各类公益设施,俨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祥和、安康的农村新景象。
牢记宗旨,展现人民公仆形象
在离开昆明时,小胡在他的日志中写道:说实在的,年逾五十,重新接受一项全新的.工作,确实有一定的挑战性,何况是去偏僻的乡下,有那么一瞬的忐忑。但这次去的地方,却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我能拒绝吗?我拒绝得了吗?故乡时时象一只无形的手,牵绊着我的心,何况我的故乡还是那么落后、闭塞,我能为她做点什么呢!好吧,去了再说,那怕只有三分力,我会使出四分劲!就让我带着一颗诚心,一份热忱,故乡我来了!
刚入村那天,看着从车上搬下的三套行李、洗漱用品,乡党委书记惊讶地说:“真住啊?”小胡真诚地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你的村民,每月要住20天以上。”从此,一住就是5个月。作为云南省社科院派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小胡同志首先认真思考了四个问题,一是省委为什么要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为主题的整改活动,二是下派驻村工作队到村做什么,三是驻村期满给党员群众留下什么,四是回去收获什么。小胡同志为了回答好这四个问题,他时刻警醒自己,驻村工作队是一面旗子、一面镜子,要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小胡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教师,他深知脱贫攻坚工作事关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他毫无怨言、义不容辞地投入乡村。时刻把基层党员群众的反映做为第一信号,时刻把群众满意又不满意做为标准。他时常对身边的年轻队员说,我们工作队来村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不是来享福的,要多向老党员、老干部请教、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改造,自觉把廉洁自律贯彻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整改”工作中,小胡同志善于宣传教育和政策落实,他不仅带头讲党课,而且在深入村组和贫困户家中时,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解释政策变动的原因及新政策要点,使群众理解支持政策调整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几个月的相处,老百姓把小胡和他的队友当成了亲人,他们的住处也成了村办公室,一天到晚总会有老百姓来唠家常,村民谁家有事,不管大小都愿意来和工作队商量。小胡感慨地说:“都说群众工作不好做,通过驻村这几个月工作经历,我看只要心里始终有老百姓,带着感情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老百姓就会把你当自己人,那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回到宁蒗,回报家乡,这是本人长久以来的一个强烈愿望。在驻村期间,我一定严守扶贫工作纪律,勇于担当,勤勉工作,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努力完成各项扶贫攻坚工作任务,给组织和当地民众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这是小胡同志抵达拖甸村委会后第一篇日志中的话,可也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小李,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xxx乡xx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xx村共有178户、560人,党员4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近年来,该同志按照xxx乡党委“党建作引领、产业筑基础、美丽搭载体、乡风提内涵”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己任,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狠抓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带领xx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强党建,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支部。自2009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实施以来,该同志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先锋指数管理等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打造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从“两委”班子抓起,按照乡党委的工作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更好推动工作,该同志多次自费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滦南县、昌黎县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学习考察,引导大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认识差距、比学赶超。注重发扬民主,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了符合xx村实际的乡村振兴创建方案。同时,组织开展了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党员义务劳动,党员志愿服务和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村干部一心为民谋发展,党员先行先试做示范,也调动起群众参与村内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育产业,筑牢支撑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做基础。该同志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分析市场前景,结合村民多年形成的农业生产实际,为xx村确定了皮毛动物养殖和果菜种植“两条腿走路”的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远程教育、党员之家开设“专家大讲堂”,定期聘请农技专家来村为群众免费传授养殖技术,组织村内养殖能手和一般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养殖观念。2018年,全村狐狸、貉子等皮毛动物养殖量达到2万只,xx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皮毛动物养殖大村。为改变单一养殖结构,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途径,该同志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及科技致富带头人到周边地区参观考察,结合本村实际加快产业调整步伐,鼓励村民发展黄瓜、甜瓜、桃、葡萄等果菜种植,并积极帮助棚户引进新品种。2018年以来,全村新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5座,棚菜面积累计发展到320余亩,棚均销售收入达3万元。在产业的有力带动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05元。2024年,投资50万元的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落户,xx村建成5座高标准温室对外承包,进一步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来源。目前,xx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2万元。
三、促美丽,搭建推动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
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xx村是2016年度省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好、起点高。近年来,该同志又提出“绿、美、亮、净、硬”五字标准,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合理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及自筹资金30余万元,建成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于一体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一座;翻新柏油路800米,村内主副街道基本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安装路灯40盏,全村路灯达到85盏,实现主街道全部亮化;在村内栽植绿化树木500棵,经过近几年的绿化攻坚行动,村庄绿化率达到了42%;清理村内及周边残垣断壁6处,清理垃圾1400方,村庄更加干净整洁;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旱厕223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了100%;改造提升村内废旧坑塘,建成占地4亩的百姓公园,完善休闲步道、文化长廊等配套设施,并融入当地传统民俗,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有了好去处;同时,对村址周边围墙进行美化,粉刷绘制文化墙1400平米,村庄更加靓丽多彩。
四、转乡风,丰富提升乡村振兴的品质内涵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物质生活的提高,还离不开村民精神面貌的重塑。近年来,该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以前红白事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盲目攀比的风气得到根本扭转。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在全乡开展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培树村民“知美、爱美、建美、护美”意识,以环境美促进精神美,村内72%的家庭达到了美丽庭院标准,20%的家庭达到了精品美丽庭院标准。每年开展优秀共产党员、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选树身边典型,在全村营造见贤思齐、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同时,团结村内有成就、有威望的乡贤组成村民调解委员会,村民之间的矛盾在村内便得到有效化解,成功做到了将矛盾“吸附在当地”。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年来,xx村保持了和谐稳定,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何xx,男,1990年生,党员,xx县南城经济开发区云路口社区人,现任xx镇乡村振兴办主任,团委副书记。荣获2024年度xx县“优秀团干部”、2024年度xx县xx镇“优秀党务工作者”。
立足平凡岗位,乐于奉献青春
我叫何xx,现任xx镇团委副书记、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很荣幸能够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工作心得,我报告的题目是《立足平凡岗位,乐于奉献青春》。
2018年,是我从大学校园进入社会的拐点,这一年我从大学生村官很幸运地考上了乡镇公务员,组织分配我到xx镇政府工作,岗位在扶贫办任扶贫干事。
xx镇是我县北部山区大镇,版图面积222。1平方公里,74个村仅贫困村就有9个,贫困户有5537户16354人。走上工作岗位,才知道乡镇工作难,从事扶贫攻坚工作更难。尽管之前在绿杨乡有过大学生村官的经历,也开展过结对帮扶工作,认为自己能够很轻松胜任这份工作,也想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干出一些成绩,但接手以来,看似很轻松的工作,自己却一直干不好,如何落实好“雨露计划”帮扶政策,如何做好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资金管理,如何写好扶贫典型宣传材料,各项工作任务的难点让我倍感压力,对于领导交办的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看到兄弟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做出来的成绩,内心多多少少有些失落,工作上也表现出了消极的状态,甚至觉得自己干不好这份工作。为了能够改变眼前的局面,快速投入到工作当中,我开始积极学习上级扶贫相关政策,翻阅大量的扶贫资料,加班加点完成各项任务。通过两年的不断坚持,我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工作效率也有明显提高,各项工作取了较好成效。1000多万的扶贫资金精准到户,扶贫项目后续管理得到有效完善,扶贫典型得到了较好宣传,年度村出列、户脱贫任务如期完成,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也得到了镇领导的肯定。我镇也于2024年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537户16354人贫困户全部脱贫,1000多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实现了脱贫致富。我镇也荣获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称号。
回首我走过的.脱贫攻坚路,可谓步履维艰。2024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镇还有121户234人贫困户未实现脱贫,剩余的未脱贫户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再加上疫情影响,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挑战。“行百里者半九十”,为了能让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我和扶贫办人员对未脱贫户逐个走访,分析致贫原因,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坚持因户施策,通过综合施策、组合帮扶、政策托底,全面落实精准帮扶措施,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贫困群众纾困解难、增收致富。范坳村单身贫困户汪月婵,年近八旬,患有长期慢性病,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最难啃的硬骨头”,由于缺乏劳动力、居住位置偏远,年人均收入和“安全饮水”两项指标未达标,为了能让其如期脱贫,我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将扶贫政策逐条逐项地讲解给她听,帮其树立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并帮助其申请低保,让她享受政策红利,为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我多次协调镇自来水公司,上门为其免费安装自来水。如今,两项脱贫指标均已达标,实现稳定脱贫。
小林,男,中共党员,广东小镰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佛山本土大学生创业者。在校期间,家境贫寒,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科研,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突出,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励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3项,国家外观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 同时获得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小林创办企业小镰刀创客实验室一角
家境贫寒,自强自立,求学路上扛起生活的重担
小林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时期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靠自己完成。就在这样没有任何经济保障的背景下,大学四年间,靠着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兼职,他解决了自己在大学里的学费、住宿费和各种生活费用。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不但没有放弃理想信念,而且更加发奋图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潜心科研,攻坚克难,衣带渐宽终不悔
小林是一名热衷于科研的学生,俗话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进行项目研发时,由于科研项目的难度大,时间紧,作为众多项目的核心骨干,他带领伙伴共同进步,努力攻关,由于工作紧张甚至经常熬夜,一天24小时有20小时是在实验室渡过,每天只睡3-4个小时,这种状态一直在他创新创业的生活中上演。
有时实在很累时他会调侃自己说 “睡觉是一种坏习惯,我要把它改掉”,正是凭借了这种过人的毅力和勤奋,才奠定了他收获创新创业成绩的基石。
拒绝高薪工作,艰苦创业,为科技兴国奉献力量
刚上大四,小林就收到了来自全国14家企业的`就职邀请,其中不乏高薪的职位,同时也包括985高校研究生院研究员的职位邀请,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自主创业、自立自强” , 在校期间,开始组织伙伴们进行社会调研,开始创业的前期工作。
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和多方联系,还没毕业的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将计划付诸实践,带领团队队员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按照自己的规划和发展目标,他们将以启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思维、培训青少年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发明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培训理念,自主研发教育仪器和开发教育课程,配套青少年创客空间的发展模式不断前进。
此外,为了给予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而家庭经济条件又不宽裕的学生,他们也对这类学生的学费进行减免,从而保障他们的求学机会。小镰刀发展至今三年,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发展成绩。创业至今获得了以下荣誉:
1.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团中央、科技部、教育部授奖;
2.2017年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大赛优秀作品奖,创青春组委会授奖;
3.2017年广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一名,广东省教育厅授奖;
4.2016年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团省委、教育厅、科技厅授奖;
5.2017年第四届佛山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团市委,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授奖;
6.2017年第三届“我的导师我的创业合伙人”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区人社授奖;
7.2017佛山市优秀创业项目遴选第一名,市人社授奖;
8.2016年佛山市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市科技局授奖;具有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016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小军来到省定贫困村龙门县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4年来,他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扎根瑶乡,甘于献身,唱响了新时代消除贫困和振兴乡村的雄浑乐章,给村民们带来了消除贫困的成果。目前,上东村劳动力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从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加到39万元,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后进村到后进村,从产业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变化。
用真相赢得民心,激发消除贫困的内在力量。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青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这里的贫困在省里挂号:全村生病、残疾、智力贫困现象突出,集体经济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大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往东村时,小军兴奋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建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这意味着上东村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做好新的、优秀的工作。作为军转干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里暗暗地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拔贫穷的帽子决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贫,先改变自己。从机构到乡村,只有扎根,才能把两心变成一心。白天访问贫困家庭了解情况,晚上熬夜整理扶贫资料,到了上东村,小军忙于工作。
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些村民给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推测小军是否来镀金。但小军决心以真心战胜民心,凝聚消除贫困的攻势。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里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积极深入村民家,嘘寒问暖家,了解村民家庭成员和收入状况、贫困原因等,正确识别建卡贫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家庭35户153人,无劳动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地,与村民寻找财富的良策,与贫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来,小军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大众筹措扶贫慈善金和物资共计一百多万元,帮助大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令村民感动的是,在2024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小军一直与村党员干部奋斗在防疫现场,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担当守护者。
小军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动了上东村村民。现在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内生力进一步激发了。
寻求良策实际招募,铺设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贫困要治根。产业扶贫是消除贫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大众就地就业的长期计划。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很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卡,最大限度地将现有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小军认为,产业扶贫只有根据土地条件、对症疗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扶贫。
在实际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小军和村两委班寻求构想,提出构想,寻找产业兴村的突破口。他立足于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租赁、竹制品加工等。此外,小军为上东村赢得韶新高速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说他为上东人民做了现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小军通过建立财富领导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培训财富领导人,培养技术、通电商、会管理财富领导人,建立专业合作社3人。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途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住党建促进和谐,描绘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送钱送货,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小军指导省、市、县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方案,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设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设,建设不去的扶贫团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多、经常教育困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组中及时发表了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党员建立了学习教育的便利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重视发展培养党员,近3年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多岁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重视制度管理党务村务,致力于解决班级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了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要塞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驱模范作用。党建促进和谐,现在上东村各社会事务呈现出繁荣景象。该村也相继荣获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小军坚信,在党建的带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现在的上东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小军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24年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小军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xxx,人如其名。他就像一朵怒放的“希望之花”。给乡村的校园增添几分生机。她用慈母情怀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让“希望之花”绚烂绽放在平凡的校园。她一路走来,在身后留下了丝丝幽芳。
一、锤炼思想,提升修养
在23年的工作中,xxx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平日,她努力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知道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三丈讲台上,她将马克思“五观”教育,“无神论”教育深入剖析,使孩子们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义务。
二、勤于学习、潜心教育
xxx老师,勤于钻研业务,善于抓住机会潜心学习。她深知: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沿,才能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于是,校园中小石凳上常能见到她手捧《学好双语500句》嘴里还念念有词,计算机室常常能见到她为查阅资料而忙碌的身影,教研活动中她会滔滔不绝道出自己的见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真是她勤于学习,乐于钻研的精神,丰收硕果被评为“自治区骨干教师”光荣称号。xxx老师的课堂更是真实的、美丽的、有人情味的。孩子们特别喜爱她设计的“课前三分钟”,在那里有浪浪上口的童谣、生动有趣的汉语故事,悦耳动听的汉语歌曲它们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喜欢趣味的课堂,在那里他们能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三、率先垂范,身教感染
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xxx老师率先垂范,身教胜于言教,她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已。”所以,无论上课还是下课,她总是以自己人格力量感染每一位学生,注意自己点点滴滴言行的影响。她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严律己,率先垂范。教室中要垃圾,一定是她第一个拾起来,每天第二节课总是她第一个去关灯,早读中总是她第一个捧起书大声朗读渐渐的,同学们开始了变化,有人捡地上的纸片了,有人去关灯了,有人带着大家一起早读了一切都在消移默化中产生了微细的变化,真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四、克服困难,忠于职守
xxx老师工作以来,从未请过一天假,在她的眼中只有一群求知饮酒的孩子。她家中有身患症的年迈老母亲,三个上学的孩子,丈夫长期在外出差下乡,照顾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但xxx老师一直承担六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她总是早出晚归,每当漆黑的夜晚回到家中,望着病床上的母亲,饿得啃干馕的孩子,她不禁清然泪下。她没有抱怨,没有不快,只有心疼。因为她知道,毕业班的30多个孩子更需要她,离开她课会被落下,孩子们的成绩会被耽误,他们可能会与“内初班”无缘。于是,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克服一切困难忠于教学工作,帮助孩子们如愿考入内初班。
五、爱生如子,甘为人梯
一位教师,有了爱心就能成就教育。她凭着一颗爱心做好了教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教书育人是她的职责,爱岗敬业是她的本分,她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xxx老师班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的家庭十分困难。记得,那是一个寒冷冬天的中午,天空里飘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寒风无情的割人脸,她正准备到办公室火炉旁取暖,突然眼前闪过了一个瘦小的身影。她定了定神,仔细一看原来是维尼热蹲在那个角落。她三步并两步上前询问:“维尼热,怎么不回家吃午饭呢?”维尼热忙答道:“老师,中午家里没有饭,我带了一小块馕”说着维尼热的眼眶湿润了,xxx老师一把将那个瘦小的身子搂在怀里,哽咽的说:“老师带饭了,我们一块到办公室吃。”自那天后,她多次到维尼热家家访,得知维尼热家庭十分困难,孩子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有时甚至一天也吃不上一顿热饭。此后,她便每天带饭给瘦小的女孩,像慈母一般呵护她、帮助他。渐渐的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最后考上了梦想中的内初班,这是她对xxx老师最好的回报。她就是用自己浓浓的美、真挚的情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20多年来,xxx老师正如此一朵“希望之花”在平凡的校园中绽放着她一路艰辛、一路欢歌。她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帕乡中心小学,这方沃土上,勤奋耕耘,默默奉献,精诗种子能开出朵朵美丽的“希望之花”!
xx市委统战部小梁同志自2024年7月带着沉重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担任起xx市xx镇xx村第一书记。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扎实工作,牢记职责使命,一心一意抓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投身到xx镇xx村乡村振兴工作中,确保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摸清底数打牢乡村振兴基础
xx村原来是典型的贫困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金资源较为短缺,减贫摘帽后,乡村振兴任务较重。2024年驻村以来,他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熟悉村情,通过一段时间后,完成了300多次入户调查工作,深入了解全村1372户基本情况。同时与村组党员干部、农民群众、致富能手座谈交流,了解生产生活状况,询问他们对xx村发展的建设意见、发展思路。通过开展遍访、回访和深入的走访调研,增进了与脱贫户的感情,准确掌握了196户建档立卡户的详细情况,细化帮扶措施,精准对症下药,注重研判分析,巩固脱贫成效,为更好的开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强化党建统领建强村级班子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小梁到村工作后,首要之事就是瞄准班子建设,他重点从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队伍建设抓起,把建立一个团结、肯干、高效的村两委班子作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通过走访老教师、老干部、寨老、离任村干部等,充分了解村支两委工作情况,分析研判村级干部情况。村级换届时,选拔了群众认可、能担当作为的村干部,健全了村支两委班子。目前,xx村的村级班子是“学历提高了,年龄降低了”且战斗能力强的班子。作为第一书记,他教育引导干部以苦干实干诠释对党的忠诚,有力促进“两委”班子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民办事本领。
抢抓发展机遇推进产业振兴
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群众增收致富,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4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等利民惠农政策,小梁带头宣传学习,认真研究政策,抓好乡村振兴和新国发2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努力找到与平寨村发展的结合点和落脚点,通过抢抓政策红利推进各项产业发展。同时,他还积极发挥统战优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面向农户开展技术、技能培训,通过现场指导、演示等方式,促进每户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和技能,引导全村外出务工1500余人。确保了全村“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目前,xx村薏仁米种植3500余亩,生姜种植100余亩,烤烟种植1000余亩,牛蛙养殖60余亩,蜂糖李种植180余亩,茶叶400余亩……
在乡村振兴路上,他始终坚持好党员标准,努力克服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困难,认真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用真心换来真情、用实干赢得信任,心里时时刻刻想着脱贫户、挂着监测户,时刻战斗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xxx,现任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长、曹县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法人、曹县万亩荷塘生态园法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迈入新时代,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起远大理想,将实现人生价值的“小我”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我”之中,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上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张哲瑜是一名90后,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2013年山东财政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创业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农业梦、乡村梦。立足曹县魏湾镇黄河故道湿地的`资源优势,成立了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农产品开发、文创产品研发销售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合作社。在实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他也向个人梦想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永久奋斗、砥砺前行,争做“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奋斗拼搏时、青春恰自来”。唯有永久奋斗、永不气馁,人生理想的风帆才能扬起。回顾几年来农村创业奋斗的历程,往往是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张哲瑜也曾经沮丧过、失落过,但从来没有退缩过、放弃过。因为这里有他深爱着的土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张哲瑜从挫折困难中不断奋起,持续加强学习、锤炼过硬本领,用青春和汗水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天地。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张哲瑜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面积3000亩,服务带动群众200多户,户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有效连接;同时,张哲瑜为附近农民提供就业,带动就业70人,同时注重吸纳老弱病残群体务工,雇佣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7人,实现了“一人就业、脱贫一户”、造福乡里的社会效应。
敢为人先、创新发展,争做 “走在前列”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青年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理应走在时代前列,敢于开风气之先,在创新创造中飞扬青春。张哲瑜立足曹县魏湾大米、莲藕、荷花等特色资源,于2015年成立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取得全县唯一一个水稻生产许可认证、注册“曹州万亩荷塘”“魏湾三库”“醉美魏湾”等17个商标,将魏湾大米做成礼品包装入市销售,同时,张哲瑜注重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莲藕产业发展,将莲藕加工成莲藕罐头,将干荷叶、干莲蓬等制成干花摆件,将莲子制成莲子手串,将荷叶制成荷叶茶,荷花产品的效益大幅提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拉动了当地农民经济水平。
作为新时代返乡创业青年,张哲瑜表示,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拓展生产经营领域,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继续流转1000亩稻田进行水稻—大闸蟹套养种植养殖,提高水田亩产效益,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文创旅游,与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围绕“荷”、“莲”两大主题,加大产品研发、创新文化内涵、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独具特色的“荷莲”文化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万亩荷塘品牌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三是培育本地乡土人才,通过示范引领、结对帮扶等形式,带动更多青年参与农村创业,真正让农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行业,让农村成为让人向往的地方。
张哲瑜先后荣获泛海扬帆“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曹县返乡创业之星”“曹县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菏泽市大学生创业之星”“菏泽市乡村好青年标兵”“菏泽市五四青年奖章”“第四届菏泽市乡村之星”“菏泽市创业致富带头青年”“中国创翼菏泽市第六届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山东省第七届齐鲁乡村之星”,为当地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人员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家乡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文,现任佛山市南海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区委农办、区扶贫办专职副主任,20xx年6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大学时代,培养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
小文1993年入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成为国土与房地产开发管理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大学期间,他担任班长,也加入了学生会。“在仲恺校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老师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在生活上又很亲切,对我们很关心,还经常跟我们一起打羽毛球、打排球,我们管理学院书记李锡儒老师当时就住在学校里面,经常带我们去他家吃饭。可以说,在仲恺校园的这两年,既充实又快乐。”小文回忆起仲园的点点滴滴,还是记忆犹新。
小文在专业学习上刻苦认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大二期间,光荣入党。“李锡儒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出去锻炼,做事情要多实践。”“务实做人,踏实干事”是小文做人做事的宗旨。大学期间,专业的老师常教导他们要肯吃苦耐劳、敢于创新,老师们的教导小文一直记在心里,他也养成了务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用心帮扶,助力凉山州脱贫
20xx年6月,小文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实际上,早在20xx年响应号召到贫困村挂职任村委副书记时,小文便与扶贫工作结缘。
20xx年,为响应党中央“东西协作”的政策,南海区与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三县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小文开始了凉山州扶贫的攻坚克难之旅。
“像是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到了原始社会,村民们的住宅分散在山上,地板是泥土,卫生环境很差”,回忆起当初入凉山州时的情形,小文仍充满感慨。当时凉山州是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甘洛、喜德与越西是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的.其中三个,彝族人口占大多数。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地形比较封闭,原本村民的住宅分散,小文每次走访当地居民都需要坐四至五个小时的车程,下车后,小文还要徒步走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各个散落的农户。
地形的封闭导致当地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思想封闭,村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村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村民们平日仅靠手工种植玉米、荞麦等作物维持生活。有些贫困户家里只有一口锅,一把勺子,也没有区分碗筷的意识,吃饭时一家人坐在泥地板上,用手抓饭吃,这把勺子全家共用。由于当地卫生环境的较差,村民们也不讲卫生,医疗资源匮乏,导致肺结核在当地比较多发,诸多问题摆在小文等扶贫工作人员的面前,他们感到时间的紧迫和扶贫的压力。
小文觉得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人的观念和思想。“在仲恺学经营管理时,老师一直强调,管理最重要的是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发挥人的优势。”他想让“一部分人先走出去,起带动作用”。小文牵线搭桥、想方设法让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到珠三角地区打工,一开始他们没有工作技能,小文就先对他们进行培训,耐心指导他们。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让他们尽快适应外面的世界,融入社会。几年间,共有6000多村民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区务工。这不仅改善了村里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他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技能,假期回到家乡,也会传播先进的思想、带动周围的村民改变观念,让他们看到依靠勤劳奋斗,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慢慢地,村里人也开始讲卫生了。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
小文不仅带领村民“走出去”,还采取了“引进来”的方法。他与扶贫队伍一起多方联系,为凉山州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因地制宜,打造7个产业园区,总投资超3亿元,带动2万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村民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村里的卫生条件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学校条件简陋,设施也不齐全。没有开水房,学生们只能从家里带水到学校,带来的水喝完就没有了,实在渴了只能喝生水。小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成立了“雏鹰助飞扶贫慈善基金”,筹集社会善款310余万元专款为北三县104间学校安装255台净水热水器,使凉山州北三县学生饮上安全热水。
聊起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小文打趣道:“头发就是这样白的。”他顿了一下,说:“扶贫工作中的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想起仲恺李锡儒老师的教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惊慌,保持乐观,一步一步地去解决,要奋进,不要松懈!”这些话给了他前进的力量。
在南海区扶贫干部们眼里,小文一直是特别能战斗、特别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的“一线操盘手”,务实肯干的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小文每年都要进凉山十几次,每次短则一周,长则十几天。回忆起刚到凉山的日子,小文笑着说:“起初什么都需要我们手把手去教他们,就像父亲教孩子读书一样一遍遍地去教,虽说很辛苦,但是帮人的人是最幸福的,看到群众脱贫走向幸福,我也觉得很幸福。”
科技扶贫,发展智慧农业
“互联网对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而物联网是超越互联网的形式,通过物联网发展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向。”小文对物联网发展农业的前路信心满满。小文在帮扶地推动5G农业、智能化农业发展。最近几年,南海区配合当地在凉山三县打造起7个产业园:在喜德县,他们打造起鲁基乡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该产业园成为四川省第一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在越西县,打造的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区,采用5G信息技术栽种“5G苹果”,成为凉山州首个产供销一体、物联网智能化农业园区……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促进帮扶地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小文结合云浮罗定地区特点创立了“万亩南药基地”,除了引导利用好罗定当地资源外,他结合南海区的优势,联系南海区制药厂与南药基地对接,为基地引入实力雄厚的合作企业,以“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南药基地。同时,小文还联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为基地注入先进技术力量。“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源泉,我们也致力于利用科技智能化推动帮扶地的产业发展。”小文说。
扶贫期间,小文及其团队为云浮56条贫困村集约土地超过3万亩,落实产业项目326个;为凉山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打造产业园区7个,建立“带不走”的.长效脱贫机制。发动企业募集近1亿元款物,助推民生发展。20xx年发动165家企业结对云浮56条村,助力脱贫攻坚。20xx年底,云浮市2060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凉山州北三县全部脱贫摘帽。
“看到群众脱贫过上好日子,我也觉得很幸福!”务实做人,踏实干事,小文用自己在大学的所学、所悟,为乡村振兴和扶贫事业贡献力量。他,值得吾辈致敬和学习!
爱慈善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xx孙xx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xx、孙xx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xx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xx,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xx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xx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xx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xx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xx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xx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xx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xx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xx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xx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xx、孙xx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