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事迹材料

[必备]感人的事迹15篇

时间: 2024-09-13 17:17:01

感人的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人的事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感人的事

感人的事 第一篇

  第一站

  第一站来到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一进大门,整面墙上挂着满满的牌匾,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的横坎头村是知名“红村”。再往里去,一块纪念碑赫然呈现在斑驳的朱红色大门之后,欢迎前来学习的党员同志。旁边是修葺一新的纪念馆,沿着长长的`时间轴,党员老师们浏览着浙东抗日根据地大事记,参观当年新四军及村民革命时期使用的物品,了解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随后,大家来到何克希将军纪念室,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一片丹心。站在简单的会议室旧址里,墙上照片中先贤目光如炬,使我辈肃然起敬。

  第二站

  第二站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共读两封“回信”,参观“家园情”“家书情”“家国情”三个展馆。当年,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将满腔心血投注于老区焕发新生机,并将所取得的光荣成绩诉诸笔下。而回信更是勉励横坎头村党员传承好红色基因,为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努力。纸短情长,党员们将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

  走出教育基地,回首望去,白墙黑瓦之下,一个个鲜亮的红色故事正在无言诉说。党员教师们行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间马路中,脑海中回荡着宝贵的红色记忆。党日活动到此结束。去时勿忘来时路,回程当思奋斗情,慈小党支部将继续砥砺前行,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感人的事 第二篇

  日出

  汨罗江边,你苏世独立,受命不迁,只因你深固难徙。一身青衣在晨风中飘舞,被绣上朝阳似火。江水安静似一帘幽梦,也如你此刻的心。

  耳畔传来《橘颂》的余音袅袅,于是一幕话剧在回忆中演出。橘树下你挥笔讴歌生命,婵娟为你送来缕缕茶香;郢都大殿上楚王为你接风洗尘,夸赞你促齐联盟的改革主见。于是,你秉烛达旦,抚案筹简册,舒眉向青天。

  此刻,你耸立江边,任思绪像滔滔江水一样奔流。

  烈日

  恍惚中,你脚下的芳草不再翠滴,只因失去了你傲岸身躯的荫庇。烈日在你头顶高悬,把你的影子驱入江中,被浊流击得粉碎;还不时喷出几团火焰,使江水沸腾,大地焦灼,和你的一腔怒火撞击,形成了闪电,声震如雷。电光中有你与张仪力争的正气,有你傲视南宫的.威武;有你诅咒天神的凛然,有你面对婵娟尸首的无语。

  佞的排挤,的叛离,人情的冷落,世态的炎凉,将你的义愤填膺慢慢冷却,化作怒气,凝聚成雨,从你的眼角滂沱而出,冲垮了湘夫人的荷屋,熄灭了黑暗中的闪电,遁隐了浓云里的雷鸣。

  你蒙尘的心犹如被历史钙化的岩石,千疮百孔,你将它抛向江中,任江水冲刷,泛起层层酸泪。

  残阳

  晚霞将天涯染成橘红,江面上残阳如血,白昼被黑夜静静吞噬。郢都春闱的帷幕在你的眸子里缓缓落下,远处是一片朦胧,长烟落照、晚风孤城,使你羸弱的身影顿增千年孤独。羽化成四时的悲凉,北啼血的杜鹃传唱。

  你有着十万里长的忧伤,起于汨罗,流经汉唐,止于淇。

  你像飞蛾扑火一样查找归宿,焦灼的大地已不堪负重。你选择江水作为坟墓,却不愿同流合污。你将热诚的忠心化成坚硬的巨石,然后将它揽入怀中。

  你纵身一跃,在幽暗的楚天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如一道彩虹,一头是古,一头是今。此时,一颗巨星陨落尘寰,那是银河为你落泪。

  流淌千年的汨罗江畔,耸立着你坚韧的灵魂,燃烧着一个凤凰涅磐的永久。

感人的事 第三篇

  教师谭千秋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使命——为了四个学生,他张开了双臂。

  “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她的丈夫、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保住了4名学生的生命。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说,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恸哭失声?

  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中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记下了这一切。

感人的事 第四篇

  当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自己感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时,亿万人的心灵被震撼了,无数人的泪水夺眶而出――

  蒋敏,一位年仅28岁的普通民警,包括母亲和年仅2岁的女儿在内10位亲人被大地震夺去了生命。她强忍着巨大的悲痛,不停地在灾区奔忙,几度昏倒在救灾现场,15天后才回到北川祭奠亲人。她对记者说:“我失去了那么多亲人,却得到了更多亲人,永远不会孤独。”

  5月15日,在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看到饿得哇哇大哭的婴儿时,江油县女民警蒋小娟毅然敞开胸怀,同时给两个孩子喂奶。她说:“孩子们太饿,就一边喂一个吧。”而此时,她不满半岁的儿子却正在老家农村吃米粉。

  有一位军人,当战友不让他再进入废墟救人时,他愤怒地指着身上的迷彩服大喊:“一个兵,穿上军装的时候,就不再是你老子的儿子,你老婆的男人!而是老百姓的儿子,国家的军人!”

  清华大学博士梁苏会向灾区人民献血时,看到已经排了上千人的长队,她冲到队伍前面恳求道:“求您了,抽我的血吧!”

  ……

  灾难面前这些顶天立地的人既是普通人,也是时代英雄。他们的话语虽然朴实无华,却格外真诚,所以才掷地有声,才能感动亿万人,影响后来人。

  这些实话似乎没有一点儿文采,甚或有点粗鲁,但正是这些毫无雕琢的语言,闪烁着人性美的绚烂光辉,让人更感到亲切、真实、可敬、珍贵,是提炼我们民族精神的宝贵素材。

  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或忍着痛失亲人的悲伤,或忍着亲人离散的忧苦,或忍着连续奋战的疲劳,或忍着幼子挨饿的心痛,面对被地震伤害的同胞和毁坏的家园,只有一个信念:救人!帮人!所以,他们的语言简单而朴实。

  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用朴实而又感人的话告诉我们,只有做到了,说出来的话才有分量;只有真诚的话,才是人世间最动听的语言。

  四川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3

  14日中午12时30分,首批由汶川映秀镇救出的30名伤员被直升机送到成都,抵达凤凰山机场后,30名伤员被15辆救护车迅速运送到华西医院。与此同时,还有伤者陆陆续续被送来。川大华西医院统战宣传部部长廖志林表示,川大华西医院已经腾出450张床位,接受转来的危重人员。

  “我们终于看见直升机了”

  在抢救室里,记者见到了从汶川映秀镇送来的伤者于卉,当时,她正在户外,“最多两秒种,我就被埋了。

  当时我以为自己死了,我掐了掐脸,还有点感觉,我睁开眼,发现前面有很多石碴,我挣扎着往前爬,一边爬,一边刨开周围的东西,大约10分钟后,我爬出去了,但也没有力气了。过了一会,我觉得有人在拉我。啊!我有救了,不过,我已经没力气睁眼了。”

  就读于映秀镇旋口中学的17岁学生姜东梅说,地震时,她脑海里一片空白,眼前一黑就被埋进土里,她凭借自己顽强的求生意识慢慢爬出了土堆。“我爬出来之后,看见不远处有几个同学还被埋着,但我确实没有力气再去帮他们了,我倒在了地上。”她是被一个没有受伤的同学背出来的.,之后,他们在没有受伤的老师组织下,跑到了附近的山上。

  姜东梅说,他们这两天都在山上躲着,“健康的人就回到镇上去挖土堆里被掩埋的食物和饮水,老师和同学照顾完伤员后,不停地跑回去从废墟里救同学。昨天中午,我们听到天上‘嗡、嗡、嗡’的声音,我们终于看见直升机了……”

  “不怕,你已经得救了!”

  14日,救援人员在映秀镇抢救一名中学生,旁边是她焦急的母亲。

  急诊室外,守候着不少焦急的市民,只要看到任何一个从灾区送来的伤者,都会立刻扑过去询问,“你们是哪里来的?是不是汶川出来的,那边情况怎么样了?”这些市民的家人都住在汶川,从地震那天起,他们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你们知不知道映秀电厂的情况?我爸爸李世田12日还在那儿上班!”在成都工作的李薇和妈妈一起,在医院急诊室问了很多来自汶川的伤员,但都没有人认识李世田。有一个伤者告诉了他们一个不好的消息,映秀的电厂好像已经被夷为平地了。“我哥哥也在映秀电厂!”现场一位叫刘占川的女士找到李薇,原来,她哥哥刘占峰和李薇的父亲是同事。三人哭成一团,哽咽中,她们互留电话,约定有消息一定互通。

  被送往华西医院的伤者中有一位怀孕5个多月的孕妇,早已守候在急救大厅门口的医护人员跑步推来轮椅,拍拍她的肩,关切地说,“不怕,你已经得救了!”孕妇泪流满面,摸着隆起的肚子,眼里满是祈求,“医生,肚里的孩子已经不动了,救救我们。”简短安慰过后,医护人员跑步把她送往妇产科检查。

  深爱的人死去,他们还在刨

  “老公,我们母女平安,你在哪儿啊!”同样从汶川映秀被解救的金晓娟,十分担心丈夫段勇的安危。事发时,段勇还在成都,想到妻女还在卧龙,段勇曾对成都的朋友说,“就是走路,也要走到汶川救他们。”

  说起获救的一刻,金晓娟很是感动,“当时我们和另外几个女的被埋了,是她们的丈夫救我和女儿出来的,但是她们的妻子已经死了。”金晓娟哽咽着说,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深爱的人已经死去,但他们一边大声哭喊,一边继续用满是鲜血的手刨开废墟,救出了更多的人。据介绍,截至昨晚7时,昨日接收到来自震中的伤员已达100人。

  女医生哭喊着要返回救人

  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明红梅双脚发软,泪水不停地从她红肿的双眼滚落,这个年轻女孩是卧龙镇的医生,也是第一个将卧龙的消息带出来的人。14日晚8:00,到达华西医院的病人刚刚安全,明红梅哭喊着要找领导,“里面还有37个重伤员,还在下雨,泥石流还没停止!”

  明红梅说,耿达乡还有37名重伤员等待救治,“现在里面没有药,只有森林武警和我们在一起,没有食品、缺少药品,仅有的药品都是医生和武警冒险从倒塌的卫生院里挖出来的。”自己所在的卧龙镇卫生院有9名医生,耿达乡卫生院有5名医生,都在不分昼夜抢救伤员。所有医生和明红梅一样,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大雨在不断地下,一些老人、小孩因为淋雨已经感冒、发烧、咳嗽,一些伤员的伤口开始感染;卧龙镇夹在两山之间,一旦出现滑坡,所有人都没救了!”

感人的事 第五篇

  甘宇是泸定昌源电力开发有限公司职工。9月5日泸定发生6.8级地震以后,甘宇和同事坚守电站,救了下游上百人,他们被困在湾东村。9月8日,同事在被困75小时后,靠点燃柴火引来救援人员后脱险。甘宇因体力不支仍被困在湾东村其他地方等待救援。随后,救援人员一直展开搜救,没有找到失联的甘宇。

  9月21日上午,当地老乡打电话说找到甘宇了,甘宇基本靠喝山泉水、吃野果熬到现在。

  找到甘宇的人,是石棉县王岗坪乡跃进村村民倪太高。倪太高说,从9月20日开始,他就在开始上山寻找甘宇。直到9月21日早上,他再上山时,听到了甘宇的声音,并最终在山上找到了甘宇。

  据倪太高介绍,震后,家里的房屋不能住人,村里人都搬了出去。这两天,他回家查看房屋的破损情况,并照料一下家里的羊。9月19日,有一支10人的救援队上山搜救甘宇,下山时经过他家门口。“这次搜救没有找到甘宇。”倪太高说,甘宇要想走出来,就得翻过他家背后的这座山。由于熟悉周围的'地形,他便在亲戚家住下,想着白天

  上山找找看。于是,从9月20日起,他便上山寻找甘宇。

  不过,9月20日当天,倪太高没有任何发现。

  9月21日早上6点半左右,倪太高又出发往山上走。上午9点半左右,他在山上听到了甘宇的呼救声。为了让甘宇知道附近有人,倪太高说,他便一路“吼起吼起”上山,最终在山上的一个山坡上发现了甘宇。

  “我们两个一见面,他就哭了一场。”倪太高把甘宇扶起来,甘宇对他说:“要不是你,我可能就不在了。”

  据甘宇说,在猛虎岗,他已经躺了两三天,走不动了也没法下山。倪太高说,发现甘宁时,他的精神状态不好,身上的衣服裤子都烂了,身上有伤,但没有生命危险,哭得连话都不怎么能说。待甘宇情绪稳定后,倪太高将身上带的饮料和干粮递给了甘宇。甘宇叫他联系当地政府:“就说,甘宇找到了。”

  “甘宇找到了,我一人背不动,叫人来接,顺便送点衣物过来。”随后,倪太高给弟弟倪太平打了电话,并与救援人员取得了联系。随后,甘宇的堂哥和村上的村民跟着来到了山上,他们砍下一些枝丫做了一个简易担架,将甘宇往山下抬。

  而山下,石棉县王岗坪乡抗震救灾指挥部集结大渡河勇士突击队10人,消防员8人,医护人员2名,集结前往猛虎岗展开营救。当地也准备了救援直升机随时待命。

  获救后,甘宇对倪太高说,这些天,他饿了就吃野果,渴了就喝水,晚上就在树丛中过夜,荒野求生,就这样一路从电站附近走了过来。

  9月21日,下午2点50分左右,甘宇被抬到山顶平坦的地方后,被直升机接走。

感人的事 第六篇

  何xx

  女,汉族,20xx年1月出生,海南省昌江县昌江中学高二学生。20xx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带着弟弟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小年纪就帮着爷爷奶奶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邻居们都夸她懂事。

  20xx年,爷爷奶奶相继离世,和弟弟相依为命,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低保等政府性补贴和叔叔的.接济。每天放学都是第一个走出教室回家做饭,照顾弟弟的学习生活。有人劝她把弟弟送到孤儿院,但她咬咬牙不愿意,要努力为弟弟创造一个温暖的家。面对贫困和家庭的重担,并没有放松学习,而是更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处在班级前列。乐观向上、热心善良,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帮助周围同学,是同学们的“知心大姐姐”。

感人的事 第七篇

  吴菊萍,这位180年出生的年轻妈妈,徒手接住了突然从10楼坠落的2岁女童妞妞,给孩子以生的希望,自己的手臂却断成了三截,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一起发生的小区里的突出事件,正在演变成为人们对温暖的一次追寻,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于人性回归的大讨论。

  吴菊萍在伸手接妞妞的时候,没有犹豫、没有任何杂念。这种本能的行为,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没有任何功利色彩,没有任何企图,所以最令人感动。她拥有了人性善良、大爱、美丽这些高贵的品质,我们所说的大义至善、大爱成仁,在这位母亲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而她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普通人。这种义举发生在这样一个平凡人身上则更能打动人,令人感到可敬可亲,能引起社会大众对大爱精神的共鸣。

  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但道德建设的速度却与文明不相匹配,部分人有些浮躁、有些功利、仁爱、仁义之心受到了严重冲击,导致了“到到老人跌倒,和不愿意去搭救”这类冷漠行为,扭曲心理时有发生,就连相互之间最起码的信任感都开始缺失。在道德失落的当下,吴菊萍的义举震撼了人们的内心,是对全社会道德层面的一次洗礼,是人们对人性的善良、大爱的一次呼唤和一种强烈期盼。

  我们关注,铭记整个事件,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它告诉我们,在这个有时候充斥了谎言和冷漠的时代,守望相助,大善大爱才是社会的主流。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可以打到许多和吴菊萍同样的精神力量。它们闪烁人性的光辉,质朴但持久,它们深藏在普通人的生活之中,随处可见,却总被忽视。与越来越多的分歧、仇视和伤害相比,它们更加温暧,更加长久。在我们为不公而战斗的时候,在我们因为现实而愤怒失望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保佑它们。

  我坚持认为,每个都应不时将目光投向如“最美妈妈”一样的故事。这样,我们可以在为生活争论或奋斗的时候,经常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平和与温暖,并藉此应对生活的种种成功和磨难。

感人的事 第八篇

  张桂梅同志:您好!之所以称呼您为同志,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今日清晨,在浏览网页时,看到共产党员网首页上,记者采访您,面对“红色教育”的“灵魂拷问”,您的回答让我敬仰,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您堪称学校红色教育的“代言人”,您的事迹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可追可及。您一直是无数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党建引领是关键,笃定前行不言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您作为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深知这一路走来的不容易,用什么样的“绝活”能把教师留下来,能砥砺学生奋勇向前。在您看来,就得强化“红色教育”。华坪高中从20xx年建校以来,因为条件太艰苦了,17个老师只剩下8个,您从中发现了6个党员,于是您抓住这个“契机”,开始抓党建带教学,就是为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党建工作作为学校治校的重要内容,使学校基层党组织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红色氛围很重要,锐意进取不言难。您在华坪女子高中14年,把华坪女子高中打造为全国知名的.一所女子中学,我们深知,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但全校的师生都没有“打退堂鼓”,是因为您一直把学校红色教育作为坚强后盾。在华坪女子高中学校里,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红色教育的氛围。您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都要隆重热烈地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您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能说话,李大钊、江竹筠、刘胡兰……革命先烈的人像图片和故事深入师生的骨髓;您在课间操的时候,带着身着鲜红的校服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孩子们,大声唱《万疆》,跳改编版的“南泥湾”等。在您的引领下,全校师生都齐步走,“感恩党、听党话,做党的好女儿”……

  内心挚爱最朴实,脚踏实地不言虚。张桂梅同志,您已经将红色教育融入您的“灵魂”,您从小就坚持读《红岩》,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成长。长大以后,您内心坚守朴实的爱,把“他乡当故乡”,让更多失学的女孩子重返校园,您用弱小的身躯,托起了大山女孩们的美好希望。因长年累月的过度操劳,您患上了骨瘤、肺气肿等20多种疾病,但是,您仍然脚踏实地工作,从未放弃。您身上彰显的正能量,在华坪、丽江、云南,乃至整个中国不断激发扩散。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像您一样,做好红色教育的“代言人”,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不向困难低头,用实际行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和“功成一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在强国新征程中,献出最美的青春、作出应有的贡献、踏出铿锵的回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感人的事 第九篇

  废墟中,有为母亲一直抱着自己四五个月的孩子,直到孩子从废墟中被刨出来的时候也紧紧地护着孩子。孩子还在,而那位母亲却离开了人世。母亲手中还握着一部手机,上面有这样一封留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够活着出去,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这是我从电视中看到的,真的很感人,至少我鼻子红了)

  一所小学被夷为平地,从废墟中,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景象:一位老师张开双臂,用手臂为怀中的三个孩子支起了一个小小的空间。虽然老师和孩子们无一幸免,但是这位老师的精神却感动了天地。最终,三个孩子的家长提议:将这位老师与这三个孩子葬在一起!(我妈妈的同事说的,确实很令我震惊)

  说实话,感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比如有位医护人员的老父亲病逝了,而他因赶着要上前线,没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他说:我不能当逃兵”;比如有位护士长在一边抢救伤员一边向记者说:“我的'孩子就在对面那所小学里(那里已成为废墟),现在还没找到!”;震后第100个小时,有位年轻男子被发现埋在废墟中,背上“背”着如山的碎石、碎砖、预制板,当记者问到他是如何坚持如此之久时,他的回答是:“我不能然我的小孩一出生就没有父亲”……

  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我也无法全部列举,只是希望以上的例子能对您有所帮助。

感人的事 第十篇

  看到鞠英年的第一眼,你不会想到这个朴素的中年支教老师,曾拥有如下头衔——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摩托罗拉天津厂制造总监和总经理、UT斯达康全球供应链高级副总裁、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制造运营副总裁。

  脱下西装,换上布衣;走出都市,走进大山;当“高大上”的写字楼转换为山乡小学的三尺讲台,优渥生活变成了粗茶淡饭,他只用一句话诠释:“我选择支教,不只是为了实现年轻时的情怀和梦想,也想尽微薄之力,为山区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成为飞出大山的‘金凤凰’。”选择——做一点贡献圆一个梦想

  鞠英年,天津人,今年57岁。数年前,为孩子前途,前往加拿大陪读。去年,小孩子已如愿上了大学,他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使命”,自身也已年近花甲。“人生到了这个阶段了,我得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做什么?鞠英年心中并没有想好,但他决定了一件事——回国,到了国内走走看看再决定也不迟。

  回到祖国,鞠英年到了重庆,先后到石柱县和潼南区走访调研,最开始,他准备选一些扶贫类的事情做,但20xx年全国已经宣布脱贫,经过多年奋战,如今的扶贫工作中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他开始转变思路。

  多方走访,他发现了一个现象。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孩子们接受到的音体美等教育也十分缺乏。看见这些懵懂、稚嫩的脸庞上透出的过早的懂事与成熟,看到他们课后服务不足,放学后无事可做,鞠英年总有抑制不住的心疼。他想,他必须做点什么。

  怎样帮助他们?找朋友帮忙捐助资金?这只能帮一时。如何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长久的帮助?鞠英年在寻找答案。 “我们差的不是物质,差的是老师。”一次走访中,他听到某学校负责人这样说,这让他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支教! 此刻,儿时想成为老师的梦想再次被唤醒,那颗被深埋的种子一抓住这个机会就破土而出,它要开花结果的劲头再也无法被阻挡。

  “从小就想要做一名教师,一晃这么多年,再不去实现这个愿望就来不及了。”鞠英年下定了决心。逐梦——到最偏远的地方授生以“渔”

  说干就干,鞠英年一直是一个行动派。多方打探后,鞠英年联系到了重庆小书包公益助学中心,了解其教学理念后,加入了这个团体。

  “我想,我要去,就去最远的山区。”与中心沟通交流后,鞠英年被派到城口,成了一名不要一分报酬的支教老师。他“支教生涯”的第一站在高燕镇第一中心小学,担任6年级数学教师。在顺利交完毕业班后,他于今年9月份“转战”左岚乡第一中心小学。

  “以前没有教过书,所以我一边教书一边在思考。”鞠英年说道,在高燕小学,他发现学校主要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都还不错,但音体美和课后服务明显缺乏,这让他觉得自己应该转变思路,从这些方面为孩子们服务。

  定下了目标,到左岚小学后,他没有选择教授语文、数学等主科,与学校领导商量后,成了3、4、5、6四个年级的英语老师,3、4两个年级的自然科学老师。

  在教学的同时,鞠老师还想方设法开展课后服务,在孩子们放学后,他每天都会辅导愿意留下的`孩子完成作业,并且开设了国际象棋兴趣班,教授孩子们下国际象棋。他还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引导其他老师开设不同类型的兴趣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今年暑假,他自费组织了杭州绘画夏令营、北京航空航天夏令营,带领山里的孩子们到外面“开了开眼界”。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知识教育,还要素质教育,拓宽他们的眼界。”鞠英年的这句话就是他所做一切最好的解释,他说,要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有足够的眼界,学生才能真正成人,而不是成为“书呆子”,这就是他的教育初衷。

感人的事 第十一篇

  作为一名清洁工,她从无怨言,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承担着教育儿女的职责。平时夫妻俩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工作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结婚十多年来,家里总是充满着和谐的气氛,笑声不断,得到街坊邻里的羡慕和赞扬。

  “学会理解和包容,要懂得感恩,想想自我,想想别人,每一个人都不容易。”这是她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在他们结婚的十六年中,婆媳之间、夫妇之间,始终注意尊重对方,做到相互理解。自古以来,婆媳之间免不了有些摩擦,可是作为儿媳,她能够用那颗热爱家庭、关爱家人、期望老人安康、儿女健康向上的善良之心,真诚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使这个家庭成为人们羡慕的和谐家庭。

  十年前,xx的公公在一次车祸中不幸损伤了中枢神经,多年来行动不便,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车祸刚发生后,他们夫妻俩四处打听,求医问药,但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从此照顾老父亲的重担就落在了他们身上。他们天天给父亲按摩、吃药,洗头、洗脚。一个行动不便的人,大小便失禁是再所难免的,作为儿媳的.xx,从来没有嫌弃公公内衣、内裤刺鼻难闻的味道,总是给他换洗得干干净净。为使老人生活得舒心,隔三差五,她还做一些老人喜欢吃的佳肴,为他添几件新衣。老人经常在亲戚邻里间夸赞她:“我寻了个好儿媳!”

  虽然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挂齿,但它就像催化剂一样,使他们全家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生活有滋有乐。她带着一颗善解人意的心,以她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热爱家庭的本能,把这个家庭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十六年间,她用自我的努力和宽容善良之心,维护和建造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感人的事 第十二篇

  20xx年8月21日午时,《致富快报》的记者走进了袁隆平的办公室。袁隆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沙发上,请秘书给来访者泡茶,又递上香烟。他明白来访者是江西老乡,又是为“三农”服务的一份实用性很强的报纸的'新闻工作者,向农民传播党的各种惠农政策,供给信息和可操作的技术,方向很对头,农民朋友喜欢,长期坚持下去,报纸就有生命力。

  他说:眼下农民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富裕,相当一部分农民朋友渴望着脱贫致富而又一时找不到门路,你们这些高参肩上的担子不轻啊。听说《致富快报》全年定价不到50元钱,一天不到一包“梅雀”牌香烟钱。我看农民朋友是订得起的。你们的报纸是办给“穷人”看的,是办给弱势群体看的,所以注定你们也是“穷人”。也是媒体中的弱势群体,现阶段,这是正常的,又不很正常。

  当他明白记者代表报社大热天远道而来恳请他担任报纸的顾问,以及请他题词时,他爽快答应了:“好。我反正有60多个头衔了,多一个无妨。可是头衔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们的报纸是办给农民朋友看的,我愿意当这个没有级别的顾问。”

  然后,他伏在办公桌上,颇认真地在白纸上写下“祝农民朋友早日致富”和“祝《致富快报》越办越好”两幅题词。

  尔后,经记者请求,袁隆平和来访者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一位享誉中外的大科学家,多次请辞和推掉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头衔,偏偏欣然担任一张不起眼的小报的顾问,这段佳话很快被传为美谈。

感人的事 第十三篇

  她,出场便是焦点!

  9月25日晚上,杭州亚运会竞技体操女子资格赛暨团体决赛第三场,当48岁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运动员奥克萨娜·丘索维金娜登场时,黄龙体育馆的不少观众欢呼起来,有人大喊着“丘妈”!这是中国粉丝对这位体操界现役最“高龄”运动员的昵称。“丘妈”身着国家队队服,一头短发扎成利落发髻。

  “丘妈”三次退役三次复出,这段传奇经历背后的拼搏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早已超越体操运动本身的范畴。

  48岁的她,来到杭州亚运会现场。记者带着“三问”,与“丘妈”进行了对话,走近她的精神世界。

  一问:为何再次复出,参加杭州亚运会?

  当我们怀揣梦想时,就会无比强大。

  “心中有梦,什么时候都不晚。”这次来杭州,丘索维金娜说,就是冲着一个梦想——在真正退役前,为祖国乌兹别克斯坦再拿一枚重大赛事的奖牌。“我觉得,在没有为乌兹别克斯坦赢得任何奖牌的情况下,我无法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她说。

  当晚,丘索维金娜只参加了跳马比赛。“因为我年纪大了。”丘索维金娜告诉记者,受限于年龄和体力,她不可能每个项目都全精力投入,所以把重点放在跳马项目。

  不仅是杭州亚运会,丘索维金娜还在努力训练保持状态,争取代表乌兹别克斯坦参加2024年巴黎奥运会。如果顺利获得参赛资格,她将成为现役第一位连续参加9届奥运会的运动员。

  她告诉记者,杭州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初印象,希望有时间能够出去逛逛,领略下杭州的美景,更希望这里能成为她的福地,实现夺牌的目标。

  二问:是什么支持着她,一直坚持在赛场?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也唯有热爱,才能不畏惧世间无常。丘索维金娜将近40年的体操生涯,经历了三次退役三次复出。

  第一次复出,是为了给儿子治病,是对至亲的热爱。第二次和第三次复出,则是对体操和祖国的热爱。

  为实现“为祖国再拿一枚重大赛事的奖牌”的心愿,她第二次复出,代表乌兹别克斯坦参加了里约和东京奥运会,但天不遂人意,都没有拿到奖牌。第三次退役后没多久,她又选择复出,继续努力去实现还未完成的心愿。

  对于杭州亚运会,丘索维金娜丝毫不敢松懈。在此前22日晚的赛台训练中,记者看到,她把每个动作、每次跳跃都进行了录像,然后与教练仔细复盘,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25日晚上的资格赛,她在跳马项目上名列第5,晋级决赛。

  丘索维金娜说,她热爱这项运动,当她来到赛场时,感觉就像鱼儿遇到了水。“我现在更享受训练和比赛,因为我意识到这是我为自己而做的事情。”对“丘妈”来说,她的对手只有自己。

  三问:离开赛场后,未来有何打算?

  丘索维金娜说,比赛之外,她已在自己的祖国推进另一件伟大的事情。她的主要精力将放在家乡塔什干的体操学院上。“丘索维金娜体操学院”即将正式落成,将为乌兹别克斯坦的'孩子们提供完全免费的教育。为了给体操学院提供更多运营资金,她和丈夫至今仍然没有住进自己独立的房屋,他们省吃俭用,是为了挤出每一分钱,投入到孩子们的教育上。“他们中的佼佼者将在未来代表我们的国家参加世界级比赛。”她说。

  之前,在亚运村里,记者遇到了乌兹别克斯坦记者迪娜拉。“她是一位伟大的运动员!”当记者与她聊起丘索维金娜时,迪娜拉毫不掩饰自己对“丘妈”的欣赏之情,并用“非常非常受欢迎”来形容丘索维金娜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高人气。

  如迪娜拉所言,不论是在体操赛场上,还是在人生赛场上,丘索维金娜都是伟大的。

  这种精神与情怀,也感动着、激励着很多人。当记者告诉丘索维金娜,中国粉丝非常喜欢她,称她为“丘妈”时,她爽朗地笑了。

感人的事 第十四篇

  星期日的早上,我正在睡觉,突然听到一声大叫,起来一看,啊!八点了,上理查德英语快要迟到了,我洗完脸,刷完牙,怱怱忙忙的只吃了一点点早饭,我就出门了,在路上,我顾不得边上漂亮的景象,飞速的奔跑着,心想,要被老师批判了。

  刚到教室上课铃声就响了,我可快乐了,还没有迟到,不用被老师批判了。我马上把作业和家校联系手册还有活动手册放到老师的椅子上就赶紧回到座位上了。

  老师一到教室里,同学们马上清静了下来,就在上可时,我的.肚子开头咕咕的叫了起来,我就做起了小动作,老师看见了,说:“陈淑滢,请问花生这个单词怎么读。”我上课没听,不明白花生怎么读,就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了。老师问我是不是没听懂,我点点头,老师说:“那我就再讲一遍,你们可要仔细听啊!我明白老师是在批判我,只是没有说出来,在之后的这些日子里,我在也没有做过小动作了……

感人的事 第十五篇

  xx,女,生于xx年xx月,大学本科学历,群众,1993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9月至今在xx中学任职。1999年大专毕业后调动到xx中学担任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xx老师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倾注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教学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xx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条件较差。计算机教室的条件设备也比较落后。十八台学生机中有十台属于无盘工作站,另外八台机器有硬盘,配置稍高一点。农村的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匮乏,家里拥有计算机的人数微乎其微,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鉴于此黄老师积极调整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改变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由于不能人手一机,黄老师把学生按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学得快的学生辅导学得慢的学生。小组间开展评比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Flash知识时,由于能够运行Flash的机器只有八台,而每班都有三十多人,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尝试体验,黄老师设计了一些简单的但又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把书上的'任务作为考试题目,由小组成员探讨着完成。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黄老师十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开始时采取教师演示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策略,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便布置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学探究着完成。

  担任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以来,黄老师积极组织信息技术课外小组,利用中午和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开展活动。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历届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是近两年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朱艳莹制作的电子报刊《太阳系》在第七届电脑作品大赛中荣获区级一等奖、市级三等奖。洪梅、苏雪制作的电子报刊《窗》和刘倩创作的电脑绘画《新与旧》在第八届电脑作品大赛中获区级一等奖。在第九届电脑作品大赛中有四件作品获区级奖,其中李鸿博、刘敏制作的电子报刊《挥洒青春》被北京市推选参加全国比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黄老师本人连续三年被区信息中心聘为电脑作品大赛的评委。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黄老师分别荣获市级和区级一、二、三等奖,教学设计也多次荣获区级一等奖,区级研究课获得了进校教研员的好评,录像课也多次获得区级奖励。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